香港难题:一个复杂的家庭伦理故事(图)
我们做家长、老师或是从事管理工作的,都有切身体会,对一个资质突出、勤奋上进,又不惹是生非的孩子或部属,总是会有不一样的感情,有不一样的期许。那么深圳,就是这个孩子。
深圳和北京、上海、广州等四个中国“一线城市”的关系,就好像一个大家庭里的四个孩子。北、上、广是家里和父母一样任劳任怨的大哥大姐,多年来一直在努力顶起这个家庭。
深圳作为家里最小的儿子,自然能获得父母更多偏爱,长兄长姐们都知道父母这份感情,但也都很喜欢并让着这个最小的弟弟。
而这个弟弟呢?非常难得的是,并没有因为父母和兄姐们偏爱而蛮横骄纵,反而勤奋努力、有上进心,再加上年轻、敢想敢干,很快就闯出一片天地,开始反哺家庭。
对父母来说,看到小儿子这样有出息,在欣慰之余,当然开心、高兴,更愿意解囊相助。北、上、广等哥哥姐姐们,也很高兴家族有这么一位有出息的弟弟,能成为家里另一根顶梁柱。
对这个家庭来说,如果只有这些懂事的孩子(当然也包括其他省份和城市),那当然是和和美美,想不兴旺发达都不可能!
但这个家庭呢,它还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就是之前在父母落魄、家族败落的时候,曾经被人抢走、失散过几个孩子,他们虽然在养父母那里终年不得相见,但总归也是自己的亲生骨肉。
之前,家道中落,一家人失魂落魄,饿到瘦骨嶙峋,打又打不过别人,眼看着孩子被抢走、抱养,血泪只能往自己心里流。现在,咱家道振兴了,那些被抢走失散的孩子们,也该要有个交待了。
这几个孩子,一个是香港,一个是澳门,还有一个就是台湾。其中香港,是被抢走抱得最远的那个孩子。
这些年,虽然养父母没有把香港当亲儿子看,动不动还遭训斥挨揍,但他终究还是能从养父母那里分口食吃,也建立了一些感情,而且也已经适应了养父母家里的生活环境。
现在,原生家庭振兴,这个孩子被要回来了。因为觉得从小亏欠了这个孩子,所以父母对他格外疼爱,家里有好吃好喝的,宁可自己饿着,都先尽量满足,平常宁可让其它孩子多劳动、多付出一些,也尽量让这个孩子歇着。
这样做无非是想:第一,弥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亲生父母的关爱缺失,这里即有对孩子的恳切关爱,也确实有让自己内心愧疚得以安宁的感情自私。
第二希望能感化孩子并建立家庭认同,第三,希望能家庭兴旺团结,永远不再受外人欺负。
但是这个孩子呢,却对原生家庭的亲生父母兄弟们横挑鼻子竖挑眼,觉得原生家庭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又土又穷,连亲生父母和兄弟姐妹们偶尔进趟自己的房间都不允许,还总是念念不忘地念叨着要回到养父母那里,即便回去当个不受待见的养子。
亲父母这边呢?因为这种明显的偏爱,要面对其他孩子们“不公平”的抱怨是肯定的,因为孩子们之间的感情总归和父母不一样。
但对父母来说,也只能让其他孩子忍着,搞不好其他孩子还得受过挨骂。
现在孩子既然已经要回来了,是绝对不可能再让别人带走了。别说不能带走,你养父母就是再来我门口勾引孩子都不行!你外面勾引一次,孩子就在家里闹一次,那怎么成?这不是在离间我的家庭吗?
可另一方面,这孩子又实在太闹腾了。父母付出了那么多心血,兄弟姐妹们也都尽量让着,还是那么不知足尽,那么叛逆,二十多年了,还不认这个家庭,还是这样令人寒心。怎么办呢?
打一顿?担心更疏远孩子的感情。不打?眼看着一天到晚在家里这样任性折腾,就要变成废青。长期冷落下去?就更无法建立家庭感情与认同。
从孩子的角度说,孩子也是无辜的。他之所以养成这样一副品性,也不完全是他的错误。他也是身不由己地经历了一段独特的养育经历,被外力扭曲后才变成了这个样子,成为了别人眼里这个家庭的“逆子”,这既是这个家庭的悲剧,更是这个孩子的悲剧!
这大概就是国家在香港面前的纠结心情,当前和以后的台湾,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要完成这两地的集体人格重塑,会很不容易。
这种情况看在邻居等其他人眼里,会是一个笑话,一个饭后谈资。人们会羡慕、称赞这家人的其他孩子们懂事上进,会打心眼里瞧不起这个任性的孩子。
但与此同时,眼看着这家人过得红红火火蒸蒸日上,受人的劣根本性驱动,又巴不得这个孩子闹得更凶一些,所以还会时不时给这个孩子一点“鼓励”。
而这个孩子呢?他当然认识不到别人在心底对他的鄙视,也体量不到父母的纠结心情以及兄弟姐妹的忿忿不平,反而把别人的挑唆当成是“鼓励”,在家里折腾得更来劲、闹得更凶。
直到有一天,父母实在忍无可忍,一顿拳脚棍棒下去。然而,这样做,是否真就解决了问题?会不会又发生其它更糟心的事情?揍完之后,还不是父母自己关起门痛心流泪?
做父母的,哪有那么容易斩断感情,历史上的雍正皇帝那么狠,为了社稷江山,在下令赐死皇三子弘时后,都大病一场奄奄一息!
唉,说到底,都是“感情”二字,不做父母,不知道父母难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