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姑娘与法国老太闹市手撕反送中标语(组图)
本文转载自上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仅供读者阅读参考,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香港旺角,新楼与旧屋共存,plaza(购物广场)和中药房毗邻,在这个号称全球人口最密集的街区,隐藏着香港人引以为傲的秩序。
但现在,秩序不再。因修例风波引发非法暴力活动以来,混乱笼罩旺角。在旺角的核心地带——弥敦道、亚皆老街路口,同时挤进了南北东西向行驶的汽车。它们纵横堵住路口,犹如积木拼凑在一起,谁也别想动弹。行人左顾右盼,在车辆间寻找缝隙,一步步蹭到马路对面。
这里没有红绿灯。前几天,红绿灯已被暴徒砸成碎片,连灯杆也斜倚在街角。
走在街上,香港市民沈亦文心有余悸。就在前两天的晚上,成群黑衣人闯入旺角,掘开人行道上的地砖,扔上车道,阻挡交通。他们投掷燃烧瓶,点着杂物,焚烧地铁站出入口。
这会儿,路障和火堆已经被清除。但沈亦文依然能看到令她痛心的景象。旺角的马路上、墙壁上,随处可见暴徒喷涂的字迹——“x官”“x警”“狠狠地打”,以及问候别人“老婆”“母亲”的污言秽语。
沈亦文曾是一位翻译学者,十几年来与文字为伍,用典雅中文翻译了12部英语文学作品。她见不得这些肮脏的字迹。
她沿着人行道走着,路过公交站台。只见站台上,“狗皮膏药”(示威者张贴的标语、海报)把公交车信息遮蔽得严严实实。
撕,撕它个干干净净,撕它个片纸不留——这个想法涌上心头。她停住脚步,伸手揪住一张狗皮膏药,“唰”的一声,心里一下子清爽了。
其实,这不是她第一次撕“狗皮膏药”。两三个月前,在一条过街地道里,她看到示威者张贴了辱骂警察的海报,铺天盖地,从地道一侧一直延伸到另一侧。“我一扯一片,总共清了百分之七十,把废纸扔进垃圾桶,然后神清气爽地回家了。”几个月后,她轻描淡写地谈论第一次撕“狗皮膏药”的经历。她没有说的,是这个举动背后藏着的风险:
7月,香港大学学生撕反X标语,与示威者发生口角;
9月,香港大学女生撕“港独”海报,受攻击;
9月,香港中文大学女生撕反X海报,被围……
沈亦文生于上海,是典型的江南女子。看着她文弱的样子,你想象不出,她拿惯了笔的双手撕起狗皮膏药来,竟那么干脆利落。
这天,在旺角的公交站台,她忍不住又去撕印满诽谤、侮辱言辞的海报。一张,又一张。
正忙活着,她一抬头,蓦然发现不远处,有个人正在干着和她一样的事情。那是一个老太太,看上去70多岁,棕色短卷发,戴金丝框眼镜,似乎是一个外国人。她表情肃然,用指甲刮着车站指示牌上的标语。
沈亦文迎上去,问候这位同道中人。老太太介绍自己是法国人,在香港住了30多年。“Bonjour(法语,意为你好)”沈亦文对她说。
原来,这位法国老太太刚从医院出来,在站台等巴士回家,看到这些胡乱张贴的标语就顺手撕起来。
“这些人懂什么民主?这就是胡闹。”老太太说,“我在电视上看见了那个被烧伤的老人,你知道吗,烧伤是特别疼的。”说到这里,老太太快要哭了,就像在谈论一个受难的亲人。
“你们很厉害啊,要小心啊。”一位大叔路过,好心提醒他们,示威者可能会针对他们。
“这样撕不干净,要用专业工具吧。”另一位路人建议。
鼓励之声不时传入沈亦文和老太太耳中。沈亦文越来越坚信,爱好和平的人是大多数,而爱是需要大声说出来的。
她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不惮于表达真情实感的人。不久前,她亲手制作了一块标牌送到警署,上书“真心英雄”及“You’re my heroes, for now, forever.”(你们是我的英雄,现在、永远都是。)
她说,香港的警察是最文明、克制的。她最看不得示威者侮辱他们。她要把对香港警察的支持喊出来。于是用油彩一笔一划书写中英双语,还绘了个卡通警察头像。
对她和法国老太太的举动,赞许者不少,责难也如期而至。正当她们撕一张“一票不投建制派”的标语时,一个中年妇女冲了上来。
“就是不要投建制派,你为什么撕?”中年妇女质问沈亦文。
“我就是要投建制派,怎么样?”沈亦文火往上冒,反问中年妇女。
“你是不是‘蓝丝’(即支持政府的人)?” 中年妇女问。
“是又怎么样?”沈亦文问。
中年妇女开始骂人。
沈亦文正欲反唇相讥,法国老太太上前,拉住年轻气盛的她。中年妇女操着脏话走开,消失在人群里。
一周后,当沈亦文再次回忆起这场冲突,说自己当时有些火大。
她们继续用手撕、用指甲刮、用小刀磨。两个多小时后,已是午后,两人才发觉饥肠辘辘,都还没有吃饭。她们知道,这些满大街的狗皮膏药是撕不尽的,唯有尽力而已。
老太太等的公交车一直不来,也许是停运了,在暴力破坏后的香港,这不罕见。
还是去乘地铁吧,她们结伴,走向旺角地铁站。只见地铁站口满是污浊的涂鸦、烟熏的痕迹,几乎不剩一片清洁的墙壁。C口封了,D口封了,不少地铁站口遭暴徒纵火破坏,至今关闭。
在旺角,一老一少曲曲折折寻找着地铁入口,脚下的人行道上,示威者挖走的地砖还没来得及铺上。
路旁,一间店铺的卷帘门紧锁,上面贴着招租的信息。抬头看去,关闭的大门顶上,一块霓虹灯招牌兀自闪亮,那应该是店铺过去的名字:桃花源。
本文转载自上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仅供读者阅读参考,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