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一半新增肝癌都在中国,确诊时七成已是中晚期,这7类高危人群千万要警惕!(组图)
2020年初,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最新《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近日,在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与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主办新版诊疗规定在线教育项目上,三位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权威专家分享了新版规范的特色,以及肝癌治疗的最新进展。
全球一半新增肝癌在中国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指出,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可切除的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约占肝癌总体的85%~90%。
从全世界的范畴来看,中国肝癌患者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据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外科孙惠川教授介绍,2018年中国肝癌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占全球近乎一半②,如肝细胞癌,全球每年有75万例新发患者, 几乎一半来自中国。
七成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
除了高居不下的发病率,死亡率高、预后差也使得我国肝癌患者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孙惠川教授指出,我国肝癌患者预后较差,晚期的中位生存期在10个月到一年左右,5年生存率只有12%左右,明显低于乳腺癌、直肠癌、胃癌、肺癌,在不同癌症中都处于较低水平。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肝外科主任周俭教授指出,我国目前肝癌外科手术治疗临床水平取得了很大突破,不少患者通过手术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有效延长了生存期,证明外科治疗仍然是肝癌患者长期生存的最主要的手段。
“三年前,我国早期肝癌的诊断率只有20%,近几年随着磁共振的广泛应用及诊断规范的推广,这一比例达到30%。这也说明,70%以上的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处于中晚期,失去了手术或其他局部治疗机会;即使能够手术或其他局部治疗,也常会复发转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曾蒙苏教授说,“早期不容易被发现主要是由于肝癌患者往往具有基础肝病,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治疗棘手,愈后恶劣。”
肝癌在中国发病率高,且具有“中国特色”。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樊嘉院士也表示,对于肝癌的诊疗要有符合中国肝癌特色的诊疗规范。临床对于明确肿瘤类型、分期判断很容易混淆,需要肿瘤医生和影像科医生共同讨论,患者的临床特征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更精准的鉴别诊断。目前肝癌的治疗方案在不断更新,随着指征在扩大,技术在进步,中国肝癌诊治仍然是以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案层出不穷,尤其是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研究仍在继续探索和推行。
这7类人是肝癌高危人群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指出,在我国,肝癌高危人群主要包括这些人群:④
1. 具有乙型肝炎病毒和(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2. 过度饮酒
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4. 长期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
5. 各种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
6. 有肝癌家族史人群
7. 有以上风险因素,年龄>40岁的男性风险更大。
对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有助于肝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肝癌疗效的关键。借助于肝脏超声检查和血清甲胎蛋白进行肝癌早期筛查,建议高危人群至少每隔6个月进行1次检查。如果肝脏超声和血清AFP筛查异常,那么还需要进一步做动态增强CT和多模态MRI扫描等影像学检查来明确诊断。④
免疫新疗法显著提高患者生存期
孙惠川教授认为,要突破目前我国肝癌患者死亡率高、生存期短的困境,临床上迫切需要安全有效的创新治疗药物和方案。就在上个月刚刚落幕的欧洲肝脏研究协会2020年肝癌峰会传来好消息:由阿替利珠单抗与贝伐珠单抗的创新型免疫联合疗法(简称“T+A”疗法)三期临床试验中国亚群数据表明,与现有的肝细胞癌标准治疗方案索拉非尼相比,“T+A” 免疫联合治疗方案在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方面均具有临床意义的改善,这是近10年来肝癌领域首个可降低患者死亡风险的重大治疗进展。据了解,目前“T+A”免疫联合治疗用于一线治疗晚期不可切除的肝细胞癌已向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交上市申请并获得优先审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