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76天后重启!离汉管控正式解除,恢复交通,中国人等这一天,真的太久了…(组图)
4月8日零时,新华社记者在现场看到,随着第一辆小客车驶出武汉西高速路口,武汉正式解除离汉通道管控,有序恢复铁路、民航、水运、公路运行。
76天的坚守,英雄的武汉正式重启。
这一天我们等得实在太久了——
虽然这并不代表武汉完全解封,疫情也并未结束,但这个消息仍然令人振奋——两个多月来的苦苦抗争、默默坚守,总算没有白费。
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在经历77天的封城之后,终于迎来了曙光。
商店陆续开业,长江大桥重新熙熙攘攘,樱花树下人影连连……冬去春来,疫情只剩一个影子,可那一个个催泪的、温暖的、悲壮的瞬间,如今想起依然历历在目。
那是每一个中国人,奋斗过的痕迹。
01
1月18日,腊月二十四。武汉疫情严峻,83岁的钟南山院士紧急奔赴疫区。
因为时间紧急,他只有一张站票,被安排在餐车一角。
两天后,钟南山院士接受采访时首次正面回答,“新冠病毒肯定存在人传人的情况”。
中国人的疫情攻坚战正式开始了。
2003年,他66岁,说“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2020年,他83岁,毫不犹豫再次奔赴武汉
风云激荡两个月,感谢有您
02
1月23日,武汉正式决定封城。之后,国家决定仿照非典时期的小汤山医院,建造一座可容纳1000个床位的新冠肺炎专治医院,名为火神山。
5小时后,35台反铲、10台推土机、8台压路机从全市赶来通宵场平回填。30小时后,“火神山医院“设计图纸出炉。
37小时后,上百台挖掘机一夜集结完毕。……十天后,占地3万多平方米的火神山医院拔地而起。
从设计师到一线建筑者,从建筑材料运输人员到后勤保障人员,他们和时间赛跑,穿上铠甲,在所有人的祝福中默默负重前行。
有很多人年夜饭都没吃,就带着工人赶赴工地。
7000人,10天10夜这是火神山速度,更是中国速度
03
这是武汉街头的一个缩影:城管、环卫、交警、医生、特警……他们站成一排,成了城市的守护墙。照片很模糊,我们看不清他们的脸庞,却让人感到一股莫名的心安。
疫情期间
全国有无数个这样的小分队忠于职守守护着这片土地更守护着生活于此的人们谢谢你们
04
封城的武汉,一名快递小哥正在送货。封城的七十多个日夜里,他们是这个按下暂停键的城市里最忙碌的摆渡人,为无数的家庭带去希望。
图源@8Kraw杨柯出品
有位外卖小哥说:疫情结束后,我们一定会被忘掉其实不是的
我们会永远记得有这样一群普通人为守护这座城市奋斗过
05
疫情最初,救援压力大,武汉各大医院的医生纷纷申请到疫情最严重的呼吸科。
因为穿了隔离衣,认不清谁是谁,他们在背后写上了名字,互相打气。
这一个个普通的名字组成了最优秀的抗疫力量帮助武汉挺过难关
06
除夕之夜,有人忙着逃离,有人忙着团圆,有人挥别家人,奔赴疫区。
这张照片,记录下了陆军军医大学抽调135人连夜启程的一幕。
图源:微博@悦西安网
「不计报酬,不论生死」这是最勇敢的逆行
07
武汉某医院的一角,连续工作多日的医护人员,席地而躺,就这样睡着了。
武汉防疫一线年轻护士采访时被问及:「有想过自己也被感染的风险吗?」
他说:「万一的话……我的同事会救我的。」医护人员也是血肉之驱,又怎会没有害怕和胆怯。只是穿上那身白大褂,责任和使命就压倒了一切。
只要生命还可贵医生这个职业就值得敬佩谢谢你们,最可爱的人
08
此次疫情,武汉市中心医院有四位医生殉职。
他们分别是分别是:眼科副主任梅仲明、眼科医生李文亮、眼科副主任朱和平、甲状腺乳腺外科主任江学庆(从左至右)。其中,李文亮医生被称为「疫情吹哨人」。
图源:南方周末 拍摄:何籽
“人死了,就变成一个星星。” “干嘛变成星星呀?” “给走夜道儿的人照个亮儿……” ──史铁生
09
抗疫期间,武汉一共建造了16所方舱医院,用来救治病人。
某方舱医院里,这位来自新疆的援鄂医生,穿着防护服跳起了民族舞。旁边的患者们有的掏出手机拍照,有的忍不住也跟着跳起来……
另一家方舱医院,医护人员在工作间隙和患者一起跳舞做操,既锻炼身体,又能放松心情。
方舱医院会留在历史的尘埃中但这些瞬间不应该被遗忘苦中作乐、自强不息本来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蕴
10
据统计,整个疫情期间,全国共有31支医疗队,共42000多人驰援武汉,其中很大一部分是90后。
来时冰霜雨雪,走时春暖花开,是逆行的医护们,带来了春天。
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救死扶伤、肩负使命
11
在武汉,除了始终处于抗击疫情第一线的医务人员,还有许多人不应该被遗忘,他们是——处理医用垃圾的清洁人员、救护车司机、负责排查与测量体温的基层工作人员……他们同样是离病毒最近的人群,除了要面临病毒的威胁,还要承受巨大的体力消耗。
图源:新浪图片
正因为有无数挺身而出的人无数承担责任的人
武汉才得以渡过难关
12
1月28日,山东寿光援助的优质蔬菜装满了15辆大卡车,正在驶向武汉的路上。
图源:人民日报
1月31日,四川援助武汉的10000瓶84消毒液,500只口罩,300件水果蔬菜……正整装待发。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70多天艰难抗疫武汉自始至终不是单打独斗有整个国家托着它,有33个兄弟省份为他加油打气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全国人民从病毒手中把它抢回来了
13
2月22日,绍兴中心医院一位3岁的小患者至治愈出院,走出院门后,他忽然停住,向照顾他的护士阿姨深深鞠躬,护士阿姨也鞠躬回礼。
93岁高寿婆婆出院当天,为了感谢照顾自己的护士小姐姐,特意在她穿的防护服上留下一副画。
护士小姐姐说,这套防护服,她下班都不舍得脱下。
孩子行的礼、老奶奶笔下的花都让我们看到了医患关系最温暖的一幕钟南山院士说:医生看的不是病,是病人医生和病人从来不是对立的,两者共同的敌人是疾病
14
医生在护送一名87岁老先生做CT的途中停了下来,让已经住院1个多月的他,欣赏了一次久违的日落。
80岁和20岁,落日余晖下的两个身影,那么暖,那么美好。
图源:微博@karenqian的地盘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就是医生
15
一位重症患者经历25天治疗后出院,出院时,老伯对医生说:“让我看看你的脸。”
医生特地退后一步摘了口罩,笑吟吟地和老人打招呼。
第一批援助武汉医护人员离开的时候,他们站在楼梯上,依次摘下口罩,露出了笑容。
终于,可以看清楚你们的脸了……
微博@盐都小警察
去掉口罩,脱下白大褂
他们也是生活中平凡又可爱的人
16
3月9日晚,武昌方舱医院,江文洋医生结束了在方舱的最后一个夜班。他躺在一张空床上,如释重负。
图源:解放日报记者 赖鑫琳
3月10日,武汉16家方舱医院全部休舱。一名医护人员穿着隔离衣走在长廊,两边是空空的病床。
图源:人民日报
他们在痛苦中坚持,在绝望中创造希望用力量传递力量,用生命拯救生命你们真的辛苦了现在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了
17
武汉某医院门外,医护人员正在看墙上的宣传画。
他们摆出与画中人物一致的动作,当画里画外的景象重合,让人不由暖从中来。
冬去春来,樱花重开的这一天我们终于等到了
18
3月17日,41支国家医疗队,3675人完成使命,离开武汉陆续踏上归程。湖北用最高礼仪送别援鄂医疗队,警车开道,一路护送,沿途交警们纷纷敬礼致意。
还在隔离中的武汉市民,自发到阳台为其送行,齐声喊着:「谢谢你们。再见了。感谢白衣天使。」
奋战在武汉的55天他们共支援了16所方舱医院、7所定点医院挽救了成千上万条生命白衣执甲,逆行抗疫幸得有你,山河无恙
19
女儿用舞蹈迎接在方舱奋斗两个月的爸爸回家。
爸爸站在门口,一直温柔地看着女儿表演,认真回应她的每一次鞠躬。
抖音@会飞的霏
「谢谢你,因为有你温暖了四季
因为有你世界更美丽」
204月4日,清明节。上午10时,警笛长鸣,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人停住脚步,为疫情中英勇牺牲的医护人员和不幸去世的患者表示哀悼……
图源:微博@人民日报
有人永远留在了寒冬
为了更多的人可以迎来春天何以告慰逝者,以从悲痛中重振,以一个更好的中国!
21有人曾曝光过一组关于新冠肺炎治疗费用的数据,让人触目惊心。一名普通轻度患者,从住院到痊愈,要花费5-10万元。而重症患者的治疗成本,更是达到天价水平:每天输液2瓶白蛋白,每瓶425元;
“丙球蛋白”每天8瓶,600元一瓶;ECMO“人工肺”开机5万,用一天2万元……3月15日晚,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乳腺外科杨青峰医生发微博称:“一位新冠肺炎患者医药费用达到了112.9万元。”治疗费用,均由国家承担。
很少有人知道中国的抗疫资金投入高达1169亿排名世界第一为什么中国疫情控制得好?
因为这个国家,从来没有放弃任何一条生命
22
当全国默哀日的防空警报响起,钟南山院士在办公室缓缓起身,为逝者静立默哀。他说:“这次默哀同时也是对医务人员的认可和尊重,从大家的心目中,肯定这些战士们的贡献。”
图源:抖音@央视新闻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们是最勇敢的战士
23
4月6日,武汉技术人员对动车进行全面检修保养,80多列动车整齐排列,静待重启。
武汉,终于要见面了。
两个多月来,关于武汉的每个一个画面都是一个故事,让人动容,让人思索。时间不断向前,新闻会成为旧闻,但这些感人的、震撼的、刻骨的、沉重的瞬间,不该被遗忘。新华社记者许杨说过这样一句话:“等我们摘掉口罩的那一天,我想我们不应该忘了我们是怎么戴上它的,又是谁帮我们摘掉它的。”我们应该记住,灾祸来临时挡在前面的人,贡献力量的人,甚至牺牲生命的人。我们应该感谢,那些日夜忙碌的身影,承担脏苦的劳动者,不顾安危赶赴一线的医务人员,尽己所能不添乱的平凡市民……是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让我看到了作为人的力量。
而这也是我们的国家经历一次次苦难,熬过一场场天灾人祸,却越挫越勇,历久弥新的原因——有千千万万的人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谢谢你,武汉;谢谢你,每一个为这片土地抗争过、奋斗过的中国人。愿武汉的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