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疫情后生活逐渐恢复原样,但这些事情却永远变了(视频/组图)
家是什么?意义何在?
面对这个问题,你会给出什么样的答案?也许是:
一个每天下了班机械回去的目的地,大部分时间用来睡觉的地方,倾尽一辈子积蓄换来的平米数......
2020 开年,我们一起度过了一个特殊、漫长的“寒假”,被迫 24 小时在家中朝夕相处。原本熟悉的空间里,人与人的关系,都在慢慢发生变化,产生新的联结。
有人频繁进出装修完就没怎么开过火的厨房;有人终于嫌弃自己的屋子少了一些生气;也有人开始探索和父母、伴侣、孩子新的相处方式.......如果这个时候再问你,家是什么?我想这个答案一定面临着更新。3 月 29 日,一条摄制组在上海宝山宜家进行了一场随机街采,想知道经过这段特殊时期,
人们的生活正在发生什么悄然却重要的变化。
1 月 31 日大年初六,宜家全面停止营业。1 个月后,3 月 1 日,宜家迎来了疫情后的首次营业。
拍摄当天,上海正在经历今年开春以来最强烈的倒春寒,下雨,大风,最低气温只有 7 ℃ 。我们在一楼靠近收银台、原本的咖啡区域搭建了一个采访区域,等待商场开门。
9:40 开始,宜家门口陆续有人排起了队。有推婴儿车的年轻小夫妻,有妈妈带着初中生打扮的女儿,也有裹得很厚实的老人家。每个人都戴着口罩,自觉隔着至少 1 米的距离。
10:00,大门打开,“欢迎来到宜家”的广播随之响起。
10:45,第一个愿意接受采访的家庭坐定,是一对还没来得及度蜜月的夫妻。
截至 18:00 ,我们共随机采访到了 21 组嘉宾:
一个没回老家吃年夜饭的女护士,过去 2 个月持续奋战在第一线,前不久刚结束隔离回到自己的小家;一对新婚小夫妻,因为火车上同一车厢有人确诊,被迫经历了一场最揪心的分别;还有一对总是手牵手的老夫妻,对着镜头叮嘱远在美国的女儿要“照顾好自己”,引发了包括导演、摄影师在内的一场集体泪崩......
在他们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疫情之外一种新的生活。
以下是他们的自述
“原来儿子已经是一个三岁半的大哥哥了”
佳惠,30 岁,传媒行业
儿子今年三岁半了。我和他爸爸白天都要上班,陪孩子的时间非常有限。一直觉得他还是一个需要我一直抱着哄着的小宝宝。平时看绘本,都是抱在腿上。
但这次跟他长时间相处,我才惊讶地发现,原来他已经可以自己默默地在一个地方,看很长时间的绘本或玩玩具,好像他已经需要自己独立的时间和空间了。
所以今天来宜家,就买了一块圆地毯、一些收纳盒,想在家里为他开辟一个专属空间。这可能就是慢慢长大的标志吧,就像他平时对我说的,“我已经是一个三岁半的大哥哥了”。
伤感肯定是有的,因为他原本百分百依赖我们,但更多的是欣慰。以前他是这个家里所有人都在保护的宝贝,但现在他会争着抢着去做家务了,早上起来也会自己叠被子,甚至还会来安慰情绪不好的我。这时候,你会觉得他是家里真真实实的一员了。
孩子的成长是非常迅速的,并且是非线性的。稍不留神,就会错过很多宝贵的瞬间。这段时间,我们俩也在反思,其实父母的爱很多时候是盲目的,就是你肯定想给孩子最好的,但这是不是他最需要的呢?以后不仅要花更多的时间去陪伴他,更要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长。 “打造一个美好的角落,
家也可以成为一个充电站”
夏夏,26 岁,互联网从业者
我是做互联网的,平时很忙,所以到了周末,就会有一种“玩乐焦虑”。就是再累,我也一定要出去玩一玩,不然就会觉得自己没有生活了,所以之前待在家的时间真的很少,也不会想着去把它变得更美。
但这次疫情还真的改变了我很多。
一开始当然很不适应,竟然不知道自己能在家做什么。有一天实在憋不住了,就想出门去附近的街道上走走,结果还没出门就被保安拦住了,很夸张地崩溃大哭。
后来大概是意识到这种情况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不能每天沉浸在低落的情绪里。有天天气特别好,我突发奇想把沙发搬到了阳台,还支了一张圆桌,布置了一个美丽的角落。
说来也怪,以前在客厅看书,往往不到 5 分钟就会昏睡过去,但那天竟然很神奇地度过了专注的一小时。我一直记得那个上午,因为那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新开始。
以前觉得家只是一个休息的地方,没那么重要,但现在我发现,如果你把这个空间弄得很贴合自己的心意,那家就会成为一个能获得无限乐趣的地方。工作一天回来,泡一杯热茶,躺在柔软的的沙发上,随手打开落地灯、听喜欢的音乐.....哪怕什么都不做,就已经非常治愈了。
现在周末我还是会出门,但不一样的是,早已不带着那种急功近利感,而是真的有在享受当下。
“风筝要有线牵着才能飞得更高”
殷玲,26岁,护士
我叫殷玲,是一名护士,老家是江苏的。我看网上很多人都在吐槽在家待厌了,但我的情况可能有点不同:特别想回家。因为在过去 2 个多月里,我一直在医院值班。
年前收到通知说不能回家了。我和同事都留下了,毕竟救治病人是第一位的,不过还是有点遗憾,因为第一次没能和家人一起吃年夜饭。我所在的科室主要是收治疑似感染新冠患者,做核酸测试,然后隔离观察。每个人都是单间隔离,不许家人陪护,看到他们焦虑不安,心里挺不是滋味的。难得静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想家。
前段时间,我刚刚结束在酒店的隔离。回到家推开门的一瞬间,觉得非常温暖,因为每一个摆件、每一个区域都是你熟悉的;也很感激,感激自己仍然好好活着。我突然意识到,在陌生的城市,拥有一个可以回得去的地方,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疫情结束后,最想做的肯定就是回家,和家人好好吃一顿饭。我妈妈做饭很好吃,可以跟她讨教几个家常菜的做法。今天来宜家主要也是为了买一些锅具,以后即使一个人住,也要好好吃饭,认真收拾打理。
以前觉得自己还挺独立的,但通过这次疫情,才发现儿女走得再远,都永远剪不断和家人的羁绊,就像一只风筝,有线牵着才能继续飞。
“我们重新找到了夫妻间的新鲜感”
Eric,29 岁,数据分析师
和太太结婚 2 年了,平时各自都忙,一天见面时间不超过 4 小时,睡觉也在两个房间,有时候我们会开玩笑“夫妻终成室友”。我想很多夫妻都跟我们一样。
最糟的是,每天下班回来是彼此最疲惫的时候,相当于每天展现在对方面前的,都是你最差的一面,有时候还要为谁洗碗、谁遛狗这种琐事吵上两句。
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担心,毕竟网上“隔离期间闹离婚”的新闻太多了。但我现在可以告诉你,过去一个月我们甚至找回了刚谈恋爱时的感觉。
也有了更多时间去陪伴我们的狗
我们突然有了大段大段时间去相处,去聊一些没那么日常的话题。当谈话不再局限于“晚饭吃什么”、“帮我拿快递”,你就会发现对方依然是闪闪发光的。
过去我们都很少有机会近距离地观察对方在工作时候是什么样子的。生活中她有点迷糊,但我发现她工作时其实很专业,很投入,会为了一个事情,连饭都顾不上吃。她可能也有一样的感觉。就是我们会观察到彼此的另一面,这个人在你面前就会变得更丰富。
很多夫妻都有“新鲜感”恐慌。但其实有时候,不是生活消磨了激情,而是我们人为忽略了,即使是非常熟悉的人和事,也需要不断更新。就像电脑系统要一直升级,感情也一样。
今天趁着她去外地出差,来宜家买一些能制造仪式感的东西。挑了一块地毯,这样她半夜或早上起来光脚踩到这个毯子上,就会暖和一些,也算是一份心意。
从上面的几个故事不难看出,一场疫情,给了我们一个契机,去重新认识“家”,重新梳理与家人的关系,重新去发现生活的另一种可能。“家”不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一个实体的空间,更重要的是,它容纳了所处其中的人的关系。挪动摆设,改变布局,在物理层面并不难以实现,但与家人关系的更新却更为复杂、艰深。
所以家到底是什么呢?导演是枝裕和在电影《小偷家族》中说:家人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羁绊。这种羁绊就像氧气,平时你从来不觉得自由呼吸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就像我们从不曾觉得家人的陪伴是这么难能可贵。可是,当我们不得不自我隔离,终于意识到,原来那些时刻陪在你身边的家人,就像春天樱花飘落的风,午后刚割过草的清新,黎明晨曦里的水汽一样,甘甜而美好。
我们将采访的地点选在宜家,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宜家提供了一个绝佳视角,让去观察这一场非同寻常的更新。采访中有一个问题是:对你来说,宜家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其中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回答是:宜家让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想象具像化、实体化。
很多受访者都提到,每次家里想添什么新东西或甚至只是想休闲放松了,都会和家人来宜家,吃一个一块钱的冰淇淋,在样板间里躺一躺,午饭再来一块牛排或一碟小丸子......不知道你有没有观察过宜家的出口,那里的每一个人几乎都是带着笑的,畅快的,满足的,充满期待的。
我想他们在心里,应该也在不断地构建新生活的展望:刚买的家具该怎么摆、是不是还缺什么可以下次来补、刚看中的沙发要配一个什么样的茶几......以及,如何去爱。
他们来到宜家,是来更新生活的,但在他们身上,我却看到了更新的生活。
*感谢宜家为我们提供调研及拍摄场地,拍摄全程在消毒的环境下进行,确保人员安全。
你还记得第一次去宜家是什么时候吗,有什么特殊印象吗?留言告诉我们你的宜家记忆,或疫情结束后你准备如何更新生活。4 月 23 日,抽三位读者,各送出价值 299 元的宜家魁思伯储物桌(白色)一张。现在就和宜家一起,为家带来美好改变,更新全屋设计,让整个生活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