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03日 19.7°C-23.1°C
澳元 : 人民币=4.67
布里斯班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金融时报:前浪与后浪,永久的循环(图)

2020-05-06 来源: FT中文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作者观点,仅供读者阅读参考,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后浪》火了。

这是2020年5月长假的一个亮点。视频网站B站借“五四青年节”之名,做了一个短视频,一时之间,朋友圈刷屏。据报道,10多小时,弹幕数超过5万,点赞数超48万。

金融时报:前浪与后浪,永久的循环(图) - 1

简单说,这是一部B站的五四宣传片,“后浪”代表年轻人,“前浪”代表中老年人。联想到“前浪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 《后浪》迅即引发诸多讨论。

一 出圈

《后浪》为什么火?

在这个短视频中,始终出镜的,是一位1968年出生的演员何冰。他开篇就说,“那些口口声声‘一代不如一代’的人,应该看着你们,像我一样,我看着你们,满怀羡慕 ”、“你们有幸 ,遇见这样的时代,但是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

这是《后浪》里面的核心台词。《后浪》选择了“五四青年节”发布,显然是踩中了青春的节点。而一个宣传片,能引发那么讨论,说明青春,真是这个时代的拜物教。

年轻,天生就是优势。美国两位心理学家研究人们的隐性偏见,在他们合作的《盲点》一书中,他们根据哈佛的网站测试,看看人们对年龄的联想。结果,80%的美国人的偏好是,“年轻人等同于好”、“老年人等同于不好”的联想——也就是说,自觉或者不自觉之间,多数人对于年轻人都有着不由自主的偏好。

从大众媒体到社交媒体,年轻人看起来似乎总是潮流中心。即使老年人,对于自身的内在看法,也毫不例外地偏于负面——这说明,年龄和所有的歧视一样,无论种族还是性别抑或其他,最大歧视往往在于被歧视的团体内部。

在中国国内,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对年轻人偏好趋势,表现得更明显。资本甚至更大的力量,都在尽力(至少表面上如此)拉拢年轻人。每隔几年,就要炒作一波xx后如何看待世界的话题,从70后80后再到90后甚至00后,乐此不疲;而不少投资人,前些年私下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只投资90后。

可惜,这种对年轻的偏好,并不能持久,因为年轻人不是一个固定人群,而是像韭菜一样,一拨拨轮流替换。一个原因是,中国社会变化太快,各类资讯和模式不断迭代,这意味着,即使昨天的年轻人,一转身错过某个潮头,瞬间就老了。于是,也就是失去了商业价值与说教价值。

整个《后浪》视频的感觉,是慈祥的前浪,给予没出镜的后浪,拍拍肩头的肯定。也正因此,有人讥讽,《后浪》转发的都是前浪。这是自然,所谓广告片,往往针对的是潜在客户而不是已经获得的客户。如此说来,《后浪》目标受众,也许正是前浪,到最后,转发的讨论的最多的,自然也是前浪。

二 青春

我曾经说,青春失去的时候,你就明白了青春。对于青春喋喋不休的,往往是中年人。

如果你是一个中年人,在青年节这天,最大的体面,也许就是少说几句。你的认同和不屑,都无法改变你的年龄,不外乎说明了年轻不在的现实。而年轻人无论如何说如何做,都是划定年轻的定义。虽然年轻人的所作所为所思,也许和中年人一样油腻市侩无耻。

这是不同世代之间的长期游戏,英国小说家毛姆在一部小说开头就写到,“年轻的一代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吵吵嚷嚷,早已经不再叩击门扉了。他们已经闯进房子里来,坐到我们的宝座上,空中早已充满了他们喧闹的喊叫声。老一代的人有的也模仿年轻人的滑稽动作,努力叫自己相信他们的日子还没有过去;这些人同那些最活跃的年轻人比赛喉咙,但是他们发出的呐喊听起来却那么空洞。”

你看,一代代人的游戏,都是这样的,只不过,有的时候,有的地方,更直接。

三 前浪pk后浪

《后浪》激发了诸多讨论。在一个群内,有学者说,青春就是俄狄浦斯。大家知道,俄狄浦斯是神话中弑父的典范。

对此,有人通俗地翻译了下,前浪怎么死的?正是死于后浪。但又有人说,签署判决的,还是前浪。

这不是个别现象。这些年来,国内的社会思潮分歧,正在被悄然转化成世代差异的因素,如果公知的刻板印象往往是中年,那么所谓“小粉红”往往与年轻挂钩。

也正因此,很多观念的差异,也被总结为成长环境、年龄结构等差异。比如不少流行分析就说,中年人的成长环境是在经济相对落后情况下成长,所以对海外有挥之不去的自卑感;对比之下,年轻人则是成长于经济社会节节高涨的环境,所以民族自信心非常高。

这种解释不能说全无道理,但是这样简单化的脸谱速写,其实遮蔽更复杂的现实,无视了时代环境的近期变化。人和人的差异,是多种因素构成,除了年龄,教育、视野、信息等因素,也在构成差异。这样说来,一部分后浪,不能代表所有后浪,同理,一部分前浪,也不能代表所有前浪。

因此,将人群以年龄划分,不过是一种简单标签化。更重要的是,其实到了关头,怎么会区分什么后浪前浪。

当年,鲁迅就曾感叹过,“我至今为止,时时有一种乐观,以为压迫,杀戮青年的,大概是老人。这种老人渐渐死去,中国总可比较地有生气。现在我知道不然了,杀戮青年的,似乎倒大概是青年,而且对于别个的不能再造的生命和青春,更无顾惜。”

也许,并不存在后浪和前浪之间的本质对立。如果有对立,也是发生在所有人对所有人之间,后浪对抗后浪,前浪对抗前浪,都是寻常事。

更不用说,从一些原始社群极端案例来看,对”前浪“的态度,其实很分裂,有的人类社群很尊重老人,老人对于成年子女还有绝对权威,有的社群,则残忍对待“前浪”,抛弃老年人甚至成为传统,要么听凭他们饿死,要么鼓励他们自杀,甚至直接杀戮。

年轻,并不意味着天然更正确更多元,而年老,也必须以经验与明智来赢得尊重。作家奈保尔曾经说,“在这里,一个老人过世,我们就说一座图书馆烧毁了”。同样,5月刚刚结束的巴菲特股东大会,面对89岁巴菲特,年年说差不多的话,大家还是朝圣一样聆听。更不同说,巴菲特的搭档,查理.芒格已经96周岁了。

文明是脆弱的,需要一代代人不断建构努力。如果游戏规则设定为不断淘汰过去,后浪不断挤下前浪,那么不仅人人争先恐后,毫无体面,这样的社群,其实也难积累更为长久的东西。无论前浪后浪,最终都成为沙滩上的脚印。

无论现代社会还是传统社会,如何对待前浪或后浪,其实取决于其的价值以及人们对于这类价值的定价。前浪和后浪,面对真实世界的挑战,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更不用说,当中产下移的软阶层社会,后浪面临的阶层机会与发展机会,其实是低于他们的前辈。

在这个时代,我们都面临自身的生存困境,前浪后浪均如是。就像文豪莎士比亚所言,“就像波涛滚滚向沙滩涌动,我们的光阴匆匆奔赴终点;后浪和前浪不断循环替换,前赴后继,不断奋勇竞争。”

所以重要的是,你要先成为“浪”。人人都要努力,攀爬上时代的潮头,才算那一点点浪花。否则,只是稀里哗啦的水花,别人的“浪”,和你无关。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作者观点,仅供读者阅读参考,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关键词: 后浪B站宣传片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