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香港手足”变成“黑衣魔” 梦也该醒了(图)
香港“勇武派”冲击香港立法会,被许多台湾年轻人视为“对抗暴政”的“必要之恶”。(Getty)
曾参与香港“反修例”示威、当下在台湾师范大学“侨生先修班”就读的香港籍马姓学生,2020年2月间涉嫌性侵有着相同背景的香港女子,该香港女子最近向台湾警方报案,马姓学生被立案查办,检察官于5月5日裁定新台币1万元保释金及限制出海、出境处分,以利后续司法侦办。
一件可能发生在任何地方的“性侵罪”,因为加害人与被害人都曾参与“香港骚乱”避居台湾,变成有报道价值的“新闻”。有趣的是,这则新闻之所以爆发,起于与马姓学生同样避居台湾的“手足”,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密录台湾警方的搜索行动并据以向香港媒体“爆料”,港媒报道后,台媒才“循线”将这起原先仅在受害港女“閠蜜圈”的“秘密”变成公开的“报道”,台湾警方还因此搜出马姓港生私藏,能发射防暴、楜椒子弹的空气枪。
不过,还有另一件更有趣的事,《联合报》、《中国时报》等在“香港騒乱”时持中性或同理港府、港警立场台媒,报道这起仍在侦查中的案件,并没有因为案件中的加害人、被害人的香港“黑衣人”身份而“兴奋”,反而是立场亲绿的《三立新闻网》报导本案时,将马姓加害者及被性侵的港女均加上香港亲中媒体常用的“黑衣魔”头衔,对其避居台湾行为称之为“畏罪潜逃”,引发港媒、陆媒“围观”后,才修改相关用词。
《三立新闻网》报道“黑衣魔”之所以会被“围观”,系因先前“香港騒乱”正盛时,亲绿台媒多赞许“蒙面黑衣人”的“造反有理、革命无罪”、“抗暴”,并以“香港手足”、“义士”等平常蒙面的黑衣人互打招呼的称谓同理、美化其毁损公物、私人财产及致人死伤等违法行为是“必要之恶”。
而今《三立新闻网》不经意的使用了“黑衣魔”这个负面词,台湾部份人对香港“勇武派”过誉的“理想性”及香港部分人对蔡英文政府“撑香港”的想象,也该醒了。
民进党曾动员党公职人员参加台湾“撑香港”大游行。(facebook@民进党主席卓荣泰脸书)
不容否认,2019年3月开始被点火的“反修例”运动,不少台湾人持同情、同理立场,除了认为港府修正《逃犯条例》的动机有“幕后黑手”,更多是台湾人本身对习近平于2019年元旦宣示“习五点”后内心恐惧,反对“一国两制”的心理投射。
蔡英文为了自己的连任顺势操作“芒果干”、“撑香港”,亲绿媒体推波助澜虽然有其政治目的,但确实也符合彼时部分台湾人,尤其是年轻族群对香港年轻人“挺身抗暴”的想象,“黑衣人”被绿媒形塑成“为民前锋”、 “义士”的悲壮形象,形容成一同对抗中共威权的“香港手足”,不仅是因为距离产生的“美感”,也符合“市场需求”。
不过,马姓港生在台湾涉嫌性侵同样“畏罪潜台”港女,不仅破坏了因为“距离”产生的“美感”,“同类相残”显示的“人性黑暗面”更为巨大,在台避罪的“黑衣人们”,误以为台湾警方与香港“黑警” “沆瀣一气”,成为本案见诸媒体的关键,则曝露了他们的“无知”,因为“反修例运动”的缘起就是台、港警方“无法”互通。
凡此种种,在在都伤了过往在台湾被抬得过高且充满理想性的“义士”形象,《三立新闻网》一时间将“香港手足”变成“黑衣魔”虽然令人错愕,但若放在符合“市场需求”脉络的“工具性”思考,也不必太过意外。
同样的,那些畏罪避居台湾的“黑衣人们”也该有新的领悟。蔡英文政府虽然在法令许可下,以“侨生”名义接受他们“暂时避难”,不代表他们在台湾可以为所欲为,形成台湾的治安问题,更直白的说,原本这些“黑衣人”能否在完成学业后续留台湾,或者到其他国家追求更深的学问,本来就不能只靠“义士”的光环,更重要的是要靠自身的努力,否则,返回香港接受“法律制裁”也只是早、晚差别而已。
随着“香港骚乱”成为历史的过往,香港回到应有的“正轨”上,对台湾人及在避居台湾的“黑衣人们”来说,也该是“梦醒时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