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大历时5年,跟踪调查了50位中国留学生,一文历数他们在澳洲的真实处境
今天,中国已经有数量高达几十万的留学生走出国门,前往世界世界各个国家求学。
但是,近期教育部发布的一则赴澳留学预警
一时之间让所有人的注意力
都聚焦到了在澳中国留学生这一群体的身上。
澳洲的中国留学生一直都给人一种低调沉默的印象。
不过和这种影响形成鲜明反差的事实是,如今澳洲的中国留学生规模已经接近了20万人,澳洲也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中国留学生目的地。
那么这近20万的中国留学生,在澳洲当下所处的究竟是怎样一番境遇呢?
对于这个问题,中国、澳洲、两国的媒体和大众,乃至中国留学生群体自己都争得是不可开交。
而小微今天要给大家带来的,就是关于这个问题的一份系统性研究报告
引 言
不知是恰逢其会还是有意为之,在中国发布赴澳留学预警的6月9日当天,墨尔本大学也发布了一份名为《在澳中国留学生生活调查》的研究报告。
墨大在2015年6月-2020年6月的整整5年中,跟踪调查了50名在澳中国留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经历,并总结成了这份长达48页的报告。
小微在读过之后,以自己曾经作为留学生的亲身经历为对照,觉得还是很值得同大家一起分享的。
在开头要提前说明的是:由于在澳中国留学生的数量巨大,且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也存在很大差别,所以报告的观点无法对每个个人都具备普适性。
所以如果大家在看后有自己的有想法或者不同的意见,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理性交流,但谢绝抬杠。
另外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理解,小微会在必要时结合实际情况对报告的观点做一些自己的解释和演绎,如果是单纯的个人意见,将会点明。
群体画像
首先,墨大在报告中先是对在澳的中国留学生做了一个总体的群体画像:
在澳的中国留学生主要以大学生为主(本科、研究生),也有部分初、高中的小留学生,他们在完成高中课程后绝大多数也都会选择继续在澳洲就读大学。
由于中国留学生几乎都属于自费留学,而且几乎都是由家长承担经济花费,因此中国留学生普遍来自于中国的高端中产和精英家庭。
澳洲优秀的高等教育水平是吸引中国留学生的重要原因,赴澳的中国留学生在学习成绩和能力方面也较为出色,但是在最高领域的较量中,因为和美国的顶级 “藤校” 相比还是存在差距,澳洲还是很难和美国争夺最顶尖的生源。
性别比例上,女生的比例高于男生,这也符合中国整个留学群体的特点。
做个评论:小微觉得这个群体画像还是挺准确的。
下面进入正题:墨大在报告中,通过6个方面对在澳中国留学生的生活处境进行了分析,分别是:
信息获取
住房条件
社会融入
工作机会
人生安全
身心健康
我们一个个来看
信息获取
对于首次来澳洲的留学生和家长来说,在出国之前,留学中介是他们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
但是正因为这期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所以也容易导致我们常说的所谓 “被忽悠” 的情况发生。
在来到澳洲之后,虽然澳洲在教育系统、公共部门,乃至商业、媒体等广泛的领域都建立了完善的信息渠道,可由于认知习惯,尤其是语言障碍的问题,留学生群体在获取信息方面依然存在障碍。
但得益于中国社交媒体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本地中文网站、论坛、微博乃至最重要的微信公众平台,逐渐成为了很多留学生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 (这里让小微小小地骄傲下~)
但是,相关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中国社交媒体不受澳洲本地监管,在商业利益和流量导向的推动下,各个新媒体平台的质量也是良莠不齐,长期存在包括 “标题党” 和 “不实信息” 等问题,因此容易对读者群体造成误导。
住房条件
对于在澳生活的留学生来说,住房是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
由于个人之间在经济水平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留学生对于住房问题的解决方式差别也很大,有蜗居隔间的,也有住百万豪宅的。
但是从普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留学生都还是租房居住,而这也成为了留学生生活的一大痛点。
虽然澳洲有完善的住宅租赁市场,但是相比于通过正规的中介来租房,相当大一部分的留学生还是更愿意选择私人租赁市场。
但是问题在于,由于对相关规定和维权手段缺乏必要的了解,再加上私人市场中存在的法律灰色地带,让留学生在租房的过程中的利益很容易受到侵害,甚至是面临一些无良房东的压榨和欺骗。
有些房东为了牟利还会用简易的材料搭建隔间,一些留学生迫于经济压力只得被迫住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
除了租房,对于未成年的小留学生来说,因为年龄限制,在没有监护人的情况下只能选择住Homestay,也就是寄宿家庭,但是很多寄宿家庭的体验却并不好!
小微当年也是住过不止一家Homestay,至于体会嘛...
就好比玩刮刮彩,能碰到什么样的纯看运气...
社会融入
这点应该算是大家最为关注,也是引发最多争议的一个话题了。
在墨大的调查报告中,也占据了最长的篇幅。
中国留学生跨越重洋来到澳洲,究竟是否为澳洲的社会所接受呢?
调查报告表示,墨大通过调查采访发现,中国留学生在刚到澳洲的时候,普遍都还对 “结交本地朋友” 怀有比较高的意愿。
但是到最后,在这些本来有意的留学生中,只有不到15%的人表示实现了自己的预期。
整体来看,中国留学生的社交圈子还是局限于自己的同胞。
导致这种结果的因素很多,包括了:
中国留学生普遍扎堆于几个热门专业,尤其是部分研究生专业,中国学生的比例能达到80%-90%,在源头上失去了接触本地朋友的机会。
在文化、语言、思维、兴趣爱好乃至饮食习惯上,中国留学生还是更加容易和自己的同胞产生共鸣。
中国留学生对于自己英文水平的不自信,也成为了和本地人寻求沟通的障碍。
一些学校的部分教师和员工让中国留学生感受到他们对自己持有诸如 “抄袭者” 或是 “不爱参与讨论” 等偏见思想。
部分本地人和本地学生受澳洲媒体、政府言论的影响,产生 “惧华” 的态度,并且将这种负面情绪传递到留学生的身上。
在学校和社会上出现的各种由隐性到公开的反华言论和歧视中国留学生的行为。
在这些原因的共同驱使下,很多中国留学生都为自己融入澳洲社会的程度感到失望。
另外从上面也可以看出,墨大在调查报告中也明确地点出,澳洲学校和社会的确存在对中国留学生的偏见和歧视的行为。
工作机会
和住房一样,这也是中国留学生在澳洲经常吃亏的一个方面。
先看在读书期间,虽然不像印度等南亚地区留学生那样,普遍需要完全靠工作养活自己,还是有很多中国留学生选择在读书的同时兼职打工。
不过留学生一般都很难找到一份纯英文环境的工作,除非是专门需要中文能力,否则大多数雇主都会更愿意雇佣英语母语员工。
这也导致了找工作的留学生最后大多还是服务于各种华人公司或企业,比如餐馆超市等。
而在收入方面遭遇不公平就更多了,工资被剥削、克扣的情况是家常便饭。
另一方面,留学生也很难有效地为自己维权。
再看毕业之后,留学生若想求职,又将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鸿沟:
身份澳洲很多工作岗位都要求应聘者是澳洲公民或是拥有PR身份,可随着近年来移民政策的不断收紧,留学生在毕业后取得PR身份的难度变得越来越大。
再加上澳洲雇主对于工作经验的的偏好,也让留学生群体更加陷入了没有PR就找不到工作没有工作就没有工作经验没有工作经验就更不好找工作的死循环中...
从小微自己个人的感受来看,的确有觉得特别是近几年开始,在毕业后选择在留在澳洲尝试的朋友正变得越来越少。
人身安全
调查报告认为,相对良好的社会治安也是吸引中国留学生来澳洲的因素之一。
但是近年来在留学生群体中,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为安全问题感到焦虑。
按照调查报告的说法,中国留学生在澳洲遭到暴力攻击的概率,并不比整体的平均值高,但遭到抢劫的概率倒是的确高于平均值,不过澳洲整体的治安水平依然很不错。
而很多中国留学生倾向认为自己在澳洲更加容易沦为犯罪的目标。
这种印象更多是来源于本地中文媒体对于治安或暴力事件的夸张宣传,尤其是在涉及中国留学生时,往往更是过度渲染。
另外中国留学生对于澳洲警察也存在明显的不信任和交流障碍,这主要由于对于澳洲警察系统的执法方式和行事逻辑存在理解空白,因此容易认为澳洲警察无法有效地维护自己的权益,甚至是 “没有用的”,以至于有时在面临侵害时,都觉得报警没有意义。关于上面的观点,小微在这里想说,这算是我个人对这份报告最不认同的一部分。
对于广大留学生朋友来说,大家都是离家千万里,求个平平安安,这种最基本的要求一点都不过分。
身心健康
这是一个比较容易被人忽略的方面,毕竟年轻的留学生们很少会想到生病的问题。
不过,如果不幸遇上了生病,实际的体验可能就不会太好了。
澳洲的医疗系统和中国有着极大的差别,尤其对于刚到澳洲的留学生来说,更是两眼一抹黑。
而且这种差别往往是要等到了你生病之后,需要寻求帮助时才会发现。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在澳洲医疗体系中涉及面最广的GP,也就是全科医生,在中国的医疗体系中却几乎不存在。
而且澳洲医疗体系的分诊、预约制度更是容易让中国留学生感到不适应。
同时,虽然留学生都被要求购买OSHC学生医疗保险作为在澳洲的医疗保障,但是OSHC复杂的条款和使用方式往往让留学生感到一脸懵逼,常常陷入啥包啥不包,啥能报啥不能报的迷茫之中。
另外,还有两个点更加容易被中国留学生所忽略的,那就是心理健康和性健康。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中国留学生在这两个方面的接触面普遍比澳洲本地人来得少,在遇到相关问题时,也更少会寻求专业的帮助。
结 论
最后,在经过了上述一番分析之后,墨大的这份调查报告也给出了自己的总结:因为多方面存在的原因,中国留学生和澳洲社会之间的确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隔阂。
而这种隔阂也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中国留学生在澳的整体生活、学习、工作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这份报告也对于上述的那些具体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不过是站在澳洲的角度上来说,主要是澳洲应该如何做。
相比与此,小微觉得站在中国留学生的立场上来说,我们更应该思考的应该是:我们自己应该做些什么
小微觉得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既然选择了留学,就一定要实现留学的意义,来不辜负这段经历。
既然来到了澳洲,就应该更多地打开自己的大脑和胸襟,来了解和感受这个国家。
既然向外都走了两步,就应该多听、多看、多学习,多思考。既不忘初心更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