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前驻印度大使:中国放弃藏南的真正原因(图)
在中国版图上,有一块面积大约9万平方公里(接近浙江省)的美丽而又富饶的地域,目前全部为印度占领控制,这便是藏南地区。
印度独立后,不仅继承了英国对中国领土的非法侵占,而且又向北推进。中共建政后继续这种侵占行径,至1953年前后将其控制逐渐扩展到非法的“麦克马洪线”。1954年,印度在非法占领的藏南地区成立“东北边境特区”。
1962年中国发起中印战争,中国军队越过喜马拉雅山,打到中印传统边界线附近。在取得节节胜利的形势下,中国突然单方面宣布停火并后撤。不仅放弃已经收复的藏南地区,撤回到“麦克马洪线”,还要再从“麦克马洪线”后撤20公里,与印度军队脱离接触,将物资、战俘归还印方。
中印对峙爆发以来,中印政府表现趋于克制,明显不愿事态失控,相信两国都希望让“龙象之争”走向“龙象共舞”。(视觉中国)
结果,印军不但轻易返回原来控制的藏南,又趁虚而入,继续向北蚕食推进,建哨所、修工事,反而多占了上千平方公里的土地。
澳大利亚著名学者马克斯韦尔(Neville Maxwell)在1970年出版的《印度对华战争》一书中写道:“当中国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时候,中国政府突然宣布单方面无条件撤军。这与其说是让全世界都松了一口气,不如说是让全世界都目瞪口呆。世界战争史上还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情,胜利的一方在失败者还没有作出任何承诺的情况下,就单方面无条件撤军,实际上也就是让自己付出巨大代价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化为乌有。”
马克斯韦尔曾任英国《泰晤士报》驻新德里记者,亲历了中印战争的整个过程。作为旁观者,马克斯韦尔尚且持有这种看法,可想而知中国人会对中印战争打成这样的结局感到怎样的痛心疾首。参加过中印战争的西藏林芝军分区原政委阎士贵大校曾说:“可惜了(藏南)那片土地,现在想拿回来不容易了……”
从中印边境后撤20公里,是当时中共开国领袖毛泽东的决策。1959年11月,为了避免中印边界冲突,毛泽东提出实行隔离政策,双方各自后撤20公里。在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拒绝中方建议后,毛泽东仍然决定,中国军队单方面后撤20公里。
观察家们注意到,在国共内战问题上,毛泽东曾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自许,在中印战争问题上,毛泽东似乎当了一次“霸王”,给继任者留下了一个至今难以解决的大难题。
关于中印战争中国撤军,中国前驻印度大使裴远颖曾表示,“当时各方都很惊讶,因为这种做法军事史上还没有发生过。到今天为止,很多人都有疑问,中国为什么错失这个收回藏南的最好机会。”
裴远颖认为,中国当时面临的形势是:第一,国际上有压力。当时一些西方国家趁机掀起反华浪潮,苏联支持印度,不少中小国家也同情印度。第二,经济上有困难。中国当时刚刚经过三年困难时期(即三年大饥荒),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将给国民经济的恢复造成拖累。第二,补给上有障碍。从内地到藏南的补给线要翻越喜马拉雅山,在当时的交通运输条件下,保障这条补给线极为不易。
然而,裴远颖罕见提到,这些都不是中国撤军的主要原因。中国发起中印战争的目标不是收复藏南,而是反击印度在边境的挑衅。从战略上看,中国当时的主要威胁是美国和西方,对印度还是要争取的,如果继续留在藏南,等于又开了一条战线。
裴远颖说:“中国主动撤军,不仅宣示了中国通过和平谈判而不是使用武力解决边界问题的诚意,停止中印边界冲突,而且为以后恢复关系留下了一线生机。而且,这种高姿态也有利于争取中小国家,反击西方国家的反华谰言。”
中国外交部2008年解密的外交档案佐证了裴远颖关于“高姿态”的说法。1963年1月的一份中印战争档案写道:为了争取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中国边防部队不仅主动停火、主动后撤,而且还把战斗中缴获的军用物资主动交还给印度方面。1962年12月,中国政府两次照会印度政府表示,中印边界问题应当通过和平方式而不应当通过武力解决,希望中印边境冲突不要再起。
可是,“中国方面采取的每一个善意行动,至今都没有从印度方面得到积极的响应。相反,却往往遭到印度政府的歪曲和污蔑,称中国的自卫反击战是一场‘侵略战争’。”但是,中国政府也对未来寄予希望:“中印边界问题总是要和平解决的,希望印度政府改变蓄意敌视中国的态度。”
然而,印度却让中国失望了,印度没有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打算,也没有改变改变敌视中国的态度。后来的历史是,1972年印度将东北边境特区改为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1986年升格为邦,次年成立“阿鲁纳恰尔邦”,完成吞并中国藏南的全部法律程序。另外,印度还以“中国威胁论”为借口,大力发展核武器,并扬言在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将随时使用核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