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如果全面开战:中国即使赢了,其实也是输了(组图)
本文转载自多维新闻,仅代表原作者及原出处观点,仅供阅读参考,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过去一个多月以来,中印两国军队在边境多地出现对峙、冲突,其中6月15日爆发的冲突更是造成两国自1975年以来首次人员伤亡,引发舆论强烈关注。眼下中印两国国内的民族主义都在快速升温,尤其是印度国内的情绪已经十分高涨,而中国国内舆论虽然被政府有效管控,但要求给印度教训的声音,也不鲜见。
不过,与各自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相比,中印两国高层都相对克制、理性,在外交和军事渠道尝试降温。尤其是中国政府,一方面为了不点燃国内民族主义情绪,不公开中方伤亡人数,另一方面在向印度表达抗议和交涉的同时,坚持主张通过和平对话解决争端,呼吁维护中印关系大局。6月23日,中印俄三国外长还就如何给局势降温举行了视频会议。
就中印目前的实力对比,毫无疑问,如果两国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印度讨不到任何便宜。印度已经不是1962年的印度,同样,今天中国更不是1962年的中国。1962年的中国在那么贫穷落后、刚经历大饥荒的情况下,尚能在与印度的边境战争中,取得压倒性胜利。那么,在经历改革开放40年的快速崛起,综合国力获得爆炸式增长,与印度的差距大幅度拉大的情势下,中国已经处于绝对优势。
但中国人知道冲突、战争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明智方式,以今天两国的综合实力差距来看,中国倘若和印度爆发战争,固然有极大概率获得全面胜利,但战争的损失恐怕也没法弥补,如果中印发生战争,两国边境数十年相对和平的环境会被立刻破坏,两国关系将彻底不复以往,变为仇寇,造成双输局面,对中国来说会得不偿失。
保持区域和平,发展和睦邻国关系,本就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一大目标和作为大国的责任。中国文化历来倡导和平、仁义、民胞物与,以战争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不符合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对于亚洲邻国来说,中国是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庞然大物。尽管中国反复阐释自己的文明传统和价值追求,但因为综合国力不断崛起,周边邻国的焦虑、疑惧有增无减。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倘若无法管控与印度的边境矛盾,甚至爆发战争冲突,必然会坐实和空前加深周边邻国的恐惧。
正如中国古语所说“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印度虽然是区域大国和南亚次大陆的霸主,但相比于中国,属于偏“小”,中国倘若能以大事小以仁,尽最大努力管控矛盾,和平解决问题,肯定有助于区域和周边稳定。当然,这句话对印度来说也有重要劝诫意义,身为“小”的一方的印度,应该正确认识中印实力差距,脱离从殖民地时代带来的区域霸权与扩张思维,回归理性与务实,展现出和中国相处的智慧。
中国当前最主要工作是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鸦片战争一百多年以来的民族复兴目标,所有对外政策都应服务于这一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有可能构成中国外部最大挑战的是美国。近年来中美结构性矛盾愈演愈烈,两国关系不断趋向历史低点,双方在各领域进行激烈的战略和战术博弈。
为了集中力量应对来自美国的压力,确保国家实现民族复兴的进程不被阻断,中国应该要团结一切能团结的力量,广交朋友,构建国际统一战线,纵使实在不能团结的国家,也绝对不能因为一时的冲动轻易将对方推向敌对阵营。而印度身为亚洲大国,是能影响全球秩序的重要力量,中国在处理与印度的矛盾时固然不能一味忍让,要能压得住印度,保持威慑,但更要尽可能避免和印度发生大规模冲突,没必要为逞一时之快,“小不忍乱大谋”,影响到中国崛起进程。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中国应该警惕内部这些年不断激昂的民粹民族主义情绪,继续保持克制和理性,尽可能与印度维持和睦关系。只要能有效管控与印度的矛盾,和平解决问题,就是功在国家的胜利;反之,如果被民粹民族主义情绪裹挟和印度开战,中国纵使赢了,从整体外交战略和国家长远发展来说已经输了。
本文转载自多维新闻,仅代表原作者及原出处观点,仅供阅读参考,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