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很多东西,看起来缺乏美感和质感?(组图)
前段时间,有网友吐槽:
被西安小南门四府街店铺招牌给吓惨了!
清一色的黑底白字设计,不仅没有半点美感,还散发出浓浓的“阴间风”。
像这种丑到整齐划一的店铺招牌,在武汉、山东,甚至一线大都市北京、上海,同样存在。
然而,更悲哀的是,这种设计上的丑与土,不只表现在招牌设计上。从山寨电影节海报到土味家居、奇葩建筑……几乎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为什么我们很多东西的设计,如此缺乏美感与质感呢?
象君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给大家找找原因。
过度的实用主义美学基本规则——无用的,才是美。——蒋勋“买这些手工品有什么用?在家挂幅画有什么用?这种沙发只好看不耐用,别买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被极度推崇实用主义,习惯于先讲功能再求外形的长辈如此教导。
受经济水平与生活习惯的影响,他们最担心浪费,觉得添置东西多比少好、大比小好。
房子能住、物品能用、衣服保暖就行。
能用、好用、用的长久最重要,极少去考虑“好不好看”这个问题。
久而久之,在这种“过度实用主义”的影响下,渐渐丧失了对美感与质感的追求。
大到买车,空间越大、拉东西越多就是好;在村子里盖房,楼层越高越好,至于好不好看是其次。
做家居装修,同等价位如果有大号冰箱、空调可选,绝不买小的。
担心清理问题,会主动选择深色家具与窗帘。至于整体家居环境有没有设计感,搭配协不协调,几乎不在考虑范围。
往小看,我们会发现一个老磁钢茶杯、一副碗筷,长辈们就可以用几十年。
而当我们想买套有设计感的餐具,买餐垫做装饰时,他们通常会觉得没必要浪费钱,用什么样式的都差不多。
在这种心理的趋势下,很多商家专投其所好,生产一些看起来土土却很便宜“大碗”的产品。
就连宣传单页也做的非常“功利化”,刺眼的色彩、大大的logo,只要你能一眼看到就行,毫无设计美感。
对此,或许会有人问,“设计的好看有什么用?审美有什么用?想要获得美的事物是不是要花很多钱?”
如果非要从实用角度给美下定义,或许太过牵强。
如今,审美力已逐渐发展为新时代需要的一项能力,它不仅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生活品味,还可以带来视觉与情感上的享受。
它表现在“功能决定形式”的工业设计中,应同样考虑“以人为本”。
在注重实用功带来便利的同时,又通过艺术设计感与美感给用户以美好体验。
就如新媒体人罗楠所说:“美感,不是有闲阶级的奢侈,应是普通人在苦短人生中得以活出最大尊严与趣味的支撑。“
急于追外来风失去自我“个性”美并非人为美而存在,乃是美为人而存在的。 ——鲁迅要问今年夏天什么最流行?BM风当仁不让!能穿下五颜六色最小码的露脐装,是众多女孩对美的最高追求。
然而,在数日前她们还在疯狂迷恋日式性冷淡风、法式名媛风。是的,几乎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会近乎疯狂的追一种外来“美”。
熟不知在追风的过程中,我们看似与时尚越靠越近,实则在渐渐失去对美的认知。穿着不太适合自己的衣服,走在街头不断撞衫,不知是何心情?
这种对外来事物的追风,不仅在服饰上,还有多个方面。像我们之前给大家介绍过的“烂大街的北欧风”、“廉价的网红INS风”、“杀死中式审美的性冷淡风”,都是家居设计对外来风的照抄。
大多是看到国外流行什么就搬过来,疯狂进行复制粘贴,很少考虑周遭环境是否适宜。
这样照抄行为,就像小学生抄作业,答案对了但仍不明白题是怎么做出来的。
时间长了,自己什么都学不到,审美还停留在原始的水平。
就如有句话讲到的那样:“高级的借鉴与学习是对精神和精髓的分析,低级的抄袭则是素材的堆砌和生搬硬套。”
那么,何为有选择有理解的借鉴与学习,或许以设计闻名的霓虹国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如,屡次获国际平面设计大奖永井一正,善于将中国艺术元素与日本传统元素,
融入到西方几何抽象风格中,设计出具有东方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作品。
Nendo当家人佐藤大在承袭日本式的严谨和禅意同时,多了一些欧美文化的洒脱与趣味性。
由此可见,在美上急于求成的“追风逐浪”,往往容易翻船,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认识自己、忠于自我,或更为珍贵。
审美教育的缺失“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木心
不识美,带来不美的表达 一直以来,象君始终对一句关于美的谈话深有印象,说:“近三十多年来,我们在经济、社会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有一个领域可能是例外:审美。“
事实真是如此吗?这值得深思!
其实,自古以来国人是有良好审美力的。无论是色调优雅的宋瓷,还是极具意匠的明式家具,都展现出了领先世界的简约之美。
美,发展到近现代受战争、经济等各种外在条件的制约,却渐渐断了层。
在少时,估计有不少人都有过同样的经历,少到可怜的美术课常会被“更重要”的数学、英语课霸占。
关于什么是美,该如何去欣赏美?我们打小就丧失了认识它的机会。在这种氛围中,我们不懂何为美?
于是,又在这种不懂美的环境中,强行被赋予文化意义具象设计,则成了最直接的表达。
因此,也就出现了很多在“接地气”审美下,与实物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丑建筑、丑logo、丑吉祥物”。
在各家各户墙壁上,挂着雷同且栩栩如生的“牡丹与凤凰”。
以及城市夜晚的街头,令人眼花目眩、五颜六色的灯光设计。
中国设计晚了几十年 之前我们给大家介绍过,德国包豪斯101年发展史,日本设计沉淀70年。
相较于此,不得不承认,我们从八九十年代、甚至本世纪刚开始发展的设计,要比其他国家晚了几十年。
这种起步晚,带来的直接影响是许多设计师觉得自己在任何方面都是落后的,在学习他人的过程中,会潜意识认为先进的就是好,拿来就用。
在不求甚解的情况下,一味追求形式,对设计断章取义,就会促使产出许多不东不西、不土不洋,缺乏美感的事物。
更进一步的来看此情况,我们会发现无论是过度重视功能、追外来风,还是设计学的落后,归根到底都是对审美教育的不重视。
觉得好不好看、有没有设计感都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导致在许多项目中产生设计师跟着甲方思路走的局面。
大多做着换个形、调个色的“美工活”。不懂的人教懂得人干活,怎能出现好设计、好产品?
就如我们前两天吐槽的,“莲花、烟灰缸”造型的足球场,即使把世界顶级大师请来,也难免逃出“甲方审美”的桎梏!
是注重创新发展,还是追求高效率、高回报?是注重实用性还是艺术性?
都需要我们静心去思考、去学习、去沉淀。发展至今,我们要做出带有自我风格,兼具美感与质感的事物,虽任重而道远,但在进步且有所收获。像不断在世界顶级设计大赛中,获奖的新一代设计师;功能、外观设计越做越好的民族品牌,都在给我们带来许多惊喜。未来值得更多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