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越吃越大!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竟扒出阅卷组长过去甜蜜往事?(组图)
这个事情还是要先打个招呼,前几天就不断有同学让我们写下,但是老实讲,高考作文阅卷实在是主观因素太多,基本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很难说出个一二三出来,但是!现在情况完全不一样,事情顿时变得有趣起来~可以和诸君稍微聊一聊~
2020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谁都没想到关于高考的那么多话题,最劲爆的竟然是浙江的语文高考满分作文。
先来看个题目,这个题目不知道大家会怎么写?
然后呢,也是有趣,本来高考满分作文一般是没有公开的义务的,也就是说哪怕他交一张白卷,然后老师给他评满分我们都不晓得,但是,这次的满分作文恰恰被当成一个“教学典型”的案例被放出来。
显然,原来的部门是当做正面典型来写的,这是原文截图(事情搞大后马上删除了),我们摘录几个重点。
1、原来作文老师只给了39分。作文满分是60分,这个分数也就是刚刚及格多一点。
2、神奇的是后面2位老师竟然都给了55分的高分!相当于百分制里面给了90+的分数,这个已经是了不得的事情了,作文能拿那么高的分数实属罕见。
3、更神奇的是按照道理,应该取3个老师的平均分,最终也就是差不多49分,这个分数也是很高了,百分制里80+了,相当不错,但是最终获得的成绩却是满分60分!
做出这个决定的就是上图最后的那个陈建新老师,他是组长,有这个权力。
那么,什么样的文章能让组长亲自“选拔”到满分的地步?我们来赏析一下:
我们划线的都是让我们惊呆的内容……惊呆的不是其他,而是不理解一个高三的学生为何要这么写。
显然,这样的写法极其对陈老师的胃口,在陈老师的点评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神作”的表现:
尤其是当我们看到这段点评的时候差点没从凳子上摔下来……
一边说这篇文章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棒,另外一边又说让同学们不要模仿?这不是神奇吗?如果是真的优秀的范文为何不能模仿?
我们从一位老资格的网友那里得知,所谓的套话是打低分的关键:
我们想这个也是那位一开始打“39分”的老师的初衷。我们在文章中看到了大量的日常根本不用的单词:嚆矢、振翮、肯綮、玉墀、祓魅、婞直。
稍微解释下:嚆矢hāo shǐ:比喻事物的开端。犹言先声;振翮zhèn hé:常用来形容人志向远大、努力奋发向上或经济正高速发展、在腾飞;
肯綮kěn qìng:比喻要害或最重要的关键;玉墀yù chí:指宫殿前的石阶,亦借指朝廷;
婞直xìng zhí:指倔强;刚直也就是说这些词本来完全可以用简化的更通俗的词语代替,其本质意思是完全不变的,这是一篇思辨作文,只要本质意思不变,用这些冷僻的词并不能提升文章的思想性。
这些用词讲直白点就是现代用语当中淘汰了的东西,你其实也不用懂,因为这些词的意思很简单。
像“嚆矢”这个词,其实就可以用开始替换。那他为什么不直接用“开始”这个所有人都看得懂的词呢?
因为孔乙己知道回字有四种写法,他写给他的同僚们,自然不会用简单的回字。
而你看见的,一个高中生这样用词来写文章,也是因为评审组的那些老师就是孔乙己们。
那篇高中生作文其实把生僻字换成简单句,再把那些大家平常没接触过的人名替换掉,基本就没有什么内容剩下了。
所有提到的人都是一笔带过,没有任何的探讨。你觉得好,大概率也只是因为你看不懂他的用词,不知道他提到的人到底是谁。
一篇文章,三分之二都在引用别人的话,剩下就是不间断的生僻字,你真的觉得这叫好文章?
我们都知道一个最基本的道理:把简单的问题说复杂了容易,把复杂的问题说简单了才是大家。
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就是简化,比如用字母替代象形字,用1和0作为计算机语言,替代所有文字、数字和逻辑关系。给这样的作文满分合适吗?
是否某种意义是鼓励落后思维?让学生不再重视思辨能力,而去仔细研究“辞藻堆砌”?
我们认为一篇好的文章是那种即使用最简单的词汇也丝毫不影响其核心思想的文章才算是真正的好文章。
而且全文各类的国外名人不胜枚举。很多名人名词普通人恐怕都没看到过。
达达主义,一种无政府主义的艺术运动,它试图通过废除传统的文化和美学形式发现真正的现实。
麦金太尔,当代西方最重要的伦理学家之一。
尼采(就是上面那个大胡子),德国哲学家、语言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思想家。
韦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
那么这位同学全文到底表达出什么意思?
有网友剔除了那些单词和人物之后,勉强翻译成大白话:
也就是说,这些大白话才是全文的核心,现在这位同学做的只是把这些大白话重新“包装”起来,“包装”的高大上,其核心内容并无多大质变。
如果按照这个核心内容的话,我们认为随便如何都不应该超过50分,如果这是一本散文选或者一本其他的出版物,我们不做任何评论,但是这是一篇高考的作文题,这就很有问题。高考满分作为历来是有一种“导向”作用,
就是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这种辞藻堆砌出来的文章是否值得推荐显然要划一个大大的问号,这是一位网友的观点,认为其实这位学生在“夹带私货”。
高考作文中有再做作或无病呻吟的例子都属于考试甚至社会正常现象,不正常的是获得的评分,令人难以置信,我觉得几乎可以用“渎职”来形容。
其实网上已经谴责声很多,很多人都认识到了这文章的矫揉造作,但我看到的一些都是印象式的评论。
高考作文也属于人文训练的一部分,不管中国高考形式多么机械死板,高考的公平性的维持毕竟是这个社会目前的极少数共识之一,这种公平性最起码应该体现在评分上。
作文评分正因为有主观性,我们才有责任来监督这种评分的质量。
有人说,囡囡啊,你一向有理有据,作文这种主观的东西很难决定的呀,不,我们退一万步,假设这位考生满腹经纶,还就是学富五车,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很明确:他的那些生僻词和例子都用对了吗?没有!
这点大家想不到吧?我们随便找几段看看,看下这段:
“从。。。一觇”这种表达是有问题的,起码不是很通顺,这个不去管它,后面引用尼采的就问题大了去了。
他提到了尼采的著名寓言骆驼,狮子和孩童,显然这是指人生3种阶段。他用的对吧?错!尼采知道了恐怕要跳起来抽他大嘴巴。尼大爷的意思是骆驼的负重前行是指在获得自由意志之前的阶段必须以获得厚重知识作为工具而去努力的阶段。尼大爷什么时候说过承载社会对人的期望?相反这是他最痛恨的。这段话引用尼采非但不确切而且打错。陈建新老师懂尼采吗?我们打个问号。
再看这句,麦大爷同样要跳起来抽他大嘴巴:
考生的意思很明确,就是人不能脱离社会属性。
但是麦大爷是这个意思?显然不是啊,麦大爷这个级别还搞这个?他的真正意思是人的一生纵然看起来再支离破碎也不能视为简单的个体,而是应该视作一个有联系的整体来对待。
考生用这个例子显然就是瞎来,挂羊头卖狗肉,一知半解搞辞藻堆砌。
再比如开头的,海大爷肯定也要抽他大嘴巴:
海大爷一生追求什么?他一辈子都在解决人对自身位置的不确定和虚无感,结果在考生的作文里倒好,海大爷一下子全部都解决了……还形成了具体的理论供考生来借鉴……而且你既然用了嚆矢,那么接下来得把“嚆矢”的目标写出来呀,
海大爷的这个理论到底解决了考生的什么问题?
没有,引用完毕就结束了,管杀不管埋,就结束了,后面去引用其他大爷的文章了……后面的“滥觞”也用的不对:
滥觞可以简单理解为“起源”,你起源什么呢?起源于期望搭配……“借鉴意义”?
这是典型的语句不通顺的错误用法。正确的用法是什么?
举个例子:“魔都囡的大量错别字滥觞于其文化水平的不足”。还有这里的“张本”也是错的离谱:
张本大概被考生理解为“动词原因”的意思,前面却配了“与”?
张本的意思名词于“起因、原因”,所谓的“行为张本”完全不同,属于典型的错句病句是要扣分的。
从几个病句错句还给满分来看,陈老师的评语和给出的满分不仅自爆其无知,属于文化不足,更是严重失职。
通过这篇评分,不难想象其他无数作文会有怎样的遭遇。
复旦大学著名中文教师严老师也是持这个观点:
ok,大家都懂的。
枯燥的分析我们暂时不写了,来点有趣的,这个事情虽然漏洞百出,作为作文评分我们旁人很难插手,最后顶多来一句“阅卷失误”,我们又能如何?
但是我们都没想到的是,由这个满分作文引发出的“瓜”倒是愈发香甜起来,瓜农就是上面写的力排众议,把文章打满分的陈建新老师。
按理说,这位老师作为阅卷组的组长,不该在私下里去授课,特别是教授高中学生作文类的课程,除非他明确以后不再参与阅卷工作,那么ok,只要你参与了,再去授课,就很容易给人感觉是否会暴露出阅卷老师的喜好?
最终导致学生们“投其所好”的写文章?
这难道不是一种另类的“渎职”?有人要问了,有实锤吗?
有啊,陈老师不仅公开授课,而且不是一个地方:
觉得2018年太老?
ok,2019年的可以吗?
看看我们划线的部分,“把握方向”,啧啧啧~~~大家细品:
去年又去了宁中,而且公开以阅卷组大组组长的身份:
这个事情……而且我们从2018年的一篇报道中就知道,他从2000年就担任组长,堪称浙江语文高考之父,这样的身份到处授课……我们真的不知道合适不合适。
事实上,陈教授各类的讲座不胜枚举,当然,我们无权做评论,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些讲座都是些什么性质的。
据浙大官网介绍,陈建新是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1954年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写作学的研究和教学,任职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浙江省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浙江省鲁迅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写作学会副会长。
据浙大人文学院和多次担任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工作的几位教师称,陈建新几年前已从浙大退休,而其担任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已有20年。
他的话对于浙江的语文高考来说是否就代表“圣经”?
毕竟他主持阅卷啊,如果不按照他的思路,那么作文还有花头?
在这种前提下,公开授课是否合适?
当“不说人话等于高分”成为高考作文的评分规律时,符合大众期待的好文章会越来越少,狡猾的“四不像”文章则会越来越多。
这是我们语文高考的目的?我们不知道。这是2018年的讲座:
座无虚席……谁敢不听?
陈老师上课实录:
而在语文出版社前社长王旭明看来,无论是出书,还是开讲座,陈建新以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的身份参与其中都不合适。
王旭明说,国家有相关规定,高考命题者严禁在一定期限内严禁出书、开讲座,对于阅卷者而言也应当遵循这样的规定。
出书?对,陈老师的“神作”我们一定要隆重推荐下:
我们绝对不能冤枉人,看看是不是他。
就是这本书:
我们来感受下陈老师给出的满分作文是个什么样子,大家熟悉吗?
尼采大爷再度登场……看来陈老师对尼采非常的热爱啊~
这是点评:
我们再来一篇60分的作为,可以看到,陈老师的口味依然不变:
我们不知道那位考生是否看过这本书,那位考生的文风极其像这几篇满分作文,
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模板里刻出来的,词语晦涩,说问题不直接点题,
非要绕一大圈,大量的海外名人的案例引用:
即使也浙江本身的务实文章,也必定要举例国外名人:
哪怕是一篇58分的作文依旧如此风格……
这位名师似乎还有网课?
这是我们看到的宣传文案:
澎湃对此进行了报道:
结果被陈老师挂断了电话……
其网课似乎也是真的……
毕竟陈老师的口味就代表着分数,谁敢不从?
很多专家也开喷了……
而有很多网友怀疑是否其中存在利益输送?
浙江写作协会马上跳出来为陈老师站台,我们也是惊呆了。
显然,这个事情已经比较严重了,不仅仅是一篇作文的事情了。
很多网友此时才恍然大悟:
这个事情到底最后是个什么结果,还需要官方的调查认定,但是我们非常希望能够有“回溯机制”,高考作文是大头,如果都是按照这个基调来评判,
是否有很多真才实学的学生会被“冤枉掉”?
这才是最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