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交易生变,技术出口新规影响几何?(图)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8月28日,商务部、科技部调整发布《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商务部 科技部公告2020年第38号,以下简称《目录》)。其中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凡是涉及向境外转移技术,无论是采用贸易还是投资或是其他方式,均要申请技术出口许可,获得批准后方可对外进行实质性谈判,签订技术出口合同。在修正后的《目录》限制出口部门,新增了“基于数据分析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技术”这一条目(以下简称“个性化推送服务”)。
一时间众说纷纭,大众舆论很自然联想到TikTok在面临美国政府封杀的情况下,正在与微软、甲骨文等潜在买家商讨出售美国、加拿大和澳洲等国的TikTok业务。作为公众舆论的风向标新浪微博上,有关该新闻的评论区有这样的内容:“个性化推送服务?!!!字节跳动的看家本领啊!”,并得到超过2600个”赞“。
在这个时间点有关部门调整《目录》并加入有关个性化信息推送的技术限制,背后的用意不言而喻。但“个性化推送服务”真的是TikTok在这一领域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吗?这就是把互联网企业的成功想得太简单了。
基于用户特征的“个性化推送服务”的确是TikTok能够在美国乃至全球市场快速崛起的重要技术保障,但社交媒体平台的特点就决定了这是一个赢家通吃的生态环境。一个平台与生态环境能够快速崛起并全面称霸市场,前期可能是由于相对的技术优势和成功的市场推广措施,后期则更多是由于网络效应带来的竞争壁垒加强,以及用户与内容互相刺激增长带来的加速发展 -- 头部账号吸引了更多新用户注册,而新用户的广泛参与反过来让头部账号继续深耕这一平台,加大高质量内容的产出。
就算是现在的张小龙或者是扎克伯格,退回几年或者十几年前的创业之初,重新打造微信或者是Facebook都很有可能无法最终胜出。因为和市场趋势相比,技术带来的竞争优势远不是决定性的,趋势和合适的切入时机带来的天时地利才是创造奇迹的幕后推手。同样道理,创造奇迹的TikTok在美国乃至海外市场获得巨大成功,决定性因素是短视频+音乐+个人创意+社交这种新型的商业模式,以及在此商业模式下合适的切入时机,而不是“个性化推送服务”技术本身。
我们不妨做这样的设想,如果美国政府禁止可口可乐配方授权给中国生产,中国的碳酸饮料市场会如何?
中国的广大消费者会痛心疾首于再也喝不到可乐了吗?大概率不会。国产可乐产品会迅速遍地开花,在几年内根据消费者口味调整并整合形成少数巨头垄断的局面。事实上,80年代可口可乐没有在中国建设本地灌装厂时正是这种局面,那时天府可乐、少林可乐、奥林可乐等各种国产配方的碳酸饮料争奇斗艳。
所以“短视频+音乐+个人创意+社交”这种商业模式一旦开启,有没有中国的“个性化推送服务”参与,海外市场都会快速成长起来,并形成相关的个性化技术。从Facebook数据泄露门在2016年美国大选和其它领域的应用来看,Facebook等互联网巨头们在个性化推荐方面同样有着丰富的技术积累,只是在特定应用领域还缺乏运营经验。
只要有需求有市场,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总是飞速的,而且越是应用型的技术迭代发展就越快。Uber在创立共享出行模式后,车辆抢单调度系统是当然的技术核心。但中国的共享出行企业一样可以从零开始快速建立自己的车辆抢单调度系统,并建立逐步迭代提升的技术体系。同样道理,就算TikTok最终不得不全面退出美国,相应的市场份额会很快被目前处于二线的Triller或者Facebook旗下的Reels所瓜分。这就是消费零售产品和服务的悲哀 -- 消费者总是健忘的,在拿不到100分的产品时,90分的产品自动就升级为100分。
有没有中国的“个性化推送服务”参与,TikTok在美国开创的这一应用模式都会蓬勃地发展起来,并形成适应本地化需求的“个性化推送服务”。至于这个美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个性化推送服务”能做到100分还是90分,对行业的蓬勃发展影响并不大。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政府坚定的认为“个性化推送服务”的确是行业核心技术,并对其出口或技术转让加以限制,对该技术的应用潜力会造成很大影响吗?答案是肯定的。
人工智能等高级数据分析技术往往依赖于三个方面:算法、算力和数据。作为“个性化推送服务”,其技术核心主要由算法构成,而真正要满足商业应用还需要数据和算力的支撑。
数据是高级分析技术的血液,只有在高质量数据的“喂养”下,算法模型才能真正“学会”数据中隐含的洞察信息。在后期模型的实际应用环境中,同样需要高质量数据的不断修正,才能够让模型不断迭代逼近最优状态。
在疫情推动的经济合作与互联网“逆全球化”的风潮影响下,各国都在逐步收紧本国居民数据境外存储和应用的限制,这就意味着跨境完成数据、算法与算力的协作越来越困难。没有数据,再好的算法都不可能凭空产生洞察与商业价值。就如同一个学习能力超强的妙手厨师,不论服务中国顾客多少年,都无法成长为一个深受美国顾客欢迎的顶级大厨,原因无他 :厨师接受的所有反馈调整优化信息都是来自于中国的顾客,而美国顾客的口味是完全不同的。
制造商可以在美国生产可乐原浆再运输到中国生产为可乐产品,但互联网企业是无法把“个性化推送服务”封装好拿到美国市场应用的。割裂的市场最终损害的是互联网企业自身,
一边是不允许技术转让流出本国国门,另一边是严禁本国居民数据被对方企业所掌握。金风玉露不相逢,千种风情皆枉然。再好的“个性化推送服务”也只能在本国市场内应用,这就在事实上损害了技术研发带来的潜在巨大回报的可能性。
进一步说,任何技术都依赖于应用的土壤生长,“个性化推送服务”也不例外。而互联网技术和其它行业的技术创新不同的是,互联网技术研发高度依赖于运营和应用环境优化过程中带来的反馈信息,尤其是面向大众消费者的应用,而不是传统技术研发成熟后的单向应用。按照行业的玩笑话说,互联网产品永远是β版,没有尽头。在中美两国互相向对方设限的情况下,两国的部分互联网技术发展很有可能最终分道扬镳,按照本国市场的特点与需求突飞猛进,而变得不再适合对方的市场与用户需求。在高度依赖数据为基础的人工智能应用行业,这种情况最有可能出现。
每个国家的人只喝本国自主配方的可乐,这该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世界。希望这样的情况永远不会发生。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