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难脱反对派领袖中毒责任德国会否为“正义”忍痛制裁
俄罗斯反对派领袖纳瓦尔尼(Alexei Navalny)8月底疑遭下毒,及后出国前往德国就医,目前已经脱离人工昏迷状态。然而,俄罗斯与德国的外交纷争至今仍然未有平息迹象。德国总理默克尔(Angela Merkel)的发言人表示,若然俄罗斯不对纳瓦尔尼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德方不排除向“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Nord Stream 2)实施制裁。“北溪2号”项目从俄罗斯经波罗的海通往德国,每年输气量可达到550亿立方米,目前工程已经完成94%。默克尔素来坚持兴建“北溪2号”,如今岂会对项目的态度作出180度转变?
这个议题牵涉应然性和实然性的思考,包括克里姆林宫和普京政权应否为事件负上责任,以及德国会否单方面终止“北溪2号”项目。
克里姆林宫下的命令?
西方国家指控克里姆林宫向纳瓦尔尼下毒,但他们对下毒背后政治动机的解读似乎言过其实:其实只有稍加分析,我们就可见克里姆林宫实无毒害甚至毒杀纳瓦尔尼的现实政治动机。
德国政府表示,纳瓦尔尼遭神经毒剂“诺维乔克”(Novichok)攻击,与两年前俄罗斯前间谍斯克里帕尔(Sergei Skripal)父女接触的毒剂相同。翻查俄罗斯的毒药暗杀史,不难发现俄罗斯前特工利特维年科(Alexander Litvinenko)于2006年同样被钋210(Polonium-210)毒杀。有别于斯克里帕尔和利特维年科,他俩流亡英国及披露重要情报,被普京视为叛国者;克里姆林宫只视纳瓦尔尼为投机者,似乎未需要除之而后快。
俄罗斯前间谍斯克里帕尔及女儿尤利娅2018年于英国索尔兹伯里(Salisbury)遭受神经毒剂“诺维乔克”攻击,两人送院后一度性命垂危。(GettyImages)
虽然纳瓦尔尼被誉为“普京头号对手”,但克里姆林宫未有看重他带来的政治威胁。俄罗斯利用各种理由,禁止纳瓦尔尼参与选举,将他排挤成体制外的反对派,使其政治影响力边缘化。克里姆林宫素来抗拒公开提及纳瓦尔尼,避免提升其知名度。与此同时,克里姆林宫对普京的高民望甚有信心,也认为纳瓦尔尼难以憾动普京建立的政治稳定。吊诡地,若克里姆林宫毒害纳瓦尔尼,反而为俄罗斯政局造成更多风险。当纳瓦尔尼成为传媒焦点、变成英雄人物,只会提升其政治地位,与克里姆林宫的一贯方针有所违背。
更甚者,纳瓦尔尼中毒事件有机会刺激反对派情绪,不利本月中举行的地方选举。近月来纳瓦尔尼四出宣传“智慧投票”行动,协调反对派的配票策略,期望令执政的“统一俄罗斯党”失去更多议席。若然克里姆林宫对纳瓦尔尼施毒手,效果只会适得其反,间接抬举其配票行动,或误将游离选民推向反对派阵营。
普京政权不需要负责任吗?
如果克里姆林宫欠缺充分政治动机,纳瓦尔尼中毒事件可能归咎于私人恩怨。纳瓦尔尼以反贪腐运动成名,曾揭露前总理梅德韦杰夫(Dmitry Medvedev)和普京密友普里戈任(Yevgeny Prigozhin)的贪污丑闻,与众多高官及管治菁英积怨甚深。纳瓦尔尼的遭遇可能是报复行为,以警告他不要再披露权贵的秘闻。然而,纳瓦尔尼一直遭到俄罗斯联邦安全局(FSB)人员严密监视,但俄罗斯执法部门却未能防患于未然、成功阻止悲剧发生,是否难辞其究?
除了私人纠纷外,纳瓦尔尼的下毒者可能旨在取悦普京,为自己的仕途争取政治筹码。2006年普京生日当天,俄罗斯女记者波利特科夫斯卡娅(Anna Politkovskaya)遭暗杀,仿佛向普京送上特别的生日礼物。在普京治下,俄罗斯的政治制度出现“去制度化”,各级菁英透过揣摩普京的意图换取仕途发展。这种政治体制为普京政权带来灵活弹性,有助巩固其自身权力,但同时引伸短视和不负责任的行为,随时危及国家利益。
在普京治下,俄罗斯的政治制度出现“去制度化”,各级菁英透过揣摩普京的意图换取仕途发展。(GettyImages)
每当爆发外交风波后,普京执意对闯祸者提供保护,让他们有恃无恐,正向国内外传递错误讯息。俄罗斯至今拒绝英方的引渡要求,避免将斯克里帕尔父女下毒的疑犯送到英国受审。纵然克里姆林宫未必直接策划纳瓦尔尼中毒事件,但普京默许国内政坛“让子弹飞”,恐怕仍需要为事件负上责任?
终止“北溪2号”违反德国利益
若克里姆林宫需要为纳瓦尔尼中毒事件负上责任,德国则出师有名,但终止“北溪2号”项目符合德方利益吗?“北溪2号”对德国与俄罗斯互惠互利,相信两国不愿意终止项目。德国认为“北溪2号”提升其能源安全,避免能源供应受到俄罗斯与前苏联国家的能源争议影响。同时,“北溪2号”绕过中东欧国家,容许俄罗斯直接向德国供气,将会大幅提升后者的中转地位。由此,德国拥有更多谈判筹码,以厘定欧洲天然气价格。对于俄罗斯而言,“北溪2号”有助减少对乌克兰的依赖,削弱其中转收入和谈判筹码。当乌克兰丧失其中转地位,俄罗斯对基辅的政策将更无后顾之忧。
由“北溪2号”项目造成的欧盟内部矛盾、跨大西洋联盟撕裂等政治后果,也是俄罗斯所乐见。2016年捷克、匈牙利、波兰、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等中东欧国家联署反对“北溪2号”,指出过度依赖俄罗斯能源将削弱欧盟能源安全,突显“新欧洲”与“旧欧洲”的矛盾。德国与其他欧盟国家对能源安全的理解有差异,前者重视能源供应路线的多样化,后者则关注能源来源的多元化。
德国与美国同样爆发政治冲突,华府将“北溪2号”视为地缘战略威胁,去年对参与项目的公司实施制裁。除了地缘政治考虑外,美国制裁也牵涉商业利益,皆因“北溪2号”建成后,欧盟将减少向美国进口液化天然气(LNG)。
默克尔曾强调“北溪2号”属于经济项目,不应与地缘政治混为一谈,淡化部分欧盟国家和美国的反对。目前“北溪2号”已经接近竣工,而且默克尔付出沉重政治代价,此刻贸然终止项目未必可取。德国威胁终止“北溪2号”,恐怕只是外交手段,试图迫使俄罗斯作出让步,但成效如何仍然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