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04日 19.5°C-21.8°C
澳元 : 人民币=4.55
布里斯班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中美地缘政治前哨的《花木兰》(图)

2020-09-15 来源: FT中文网 原文链接 评论1条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在经过几个月的推迟后,迪斯尼8月初宣布斥资2亿美元的真人版《花木兰》将跳过美国电影院,转而使用流媒体上线,以高价在迪斯尼+平台上发行。从9月4日开始,迪士尼+的订户可以在基本的6.99美元月费上,加付29.99美元(约合人民币207元)观看。

中美地缘政治前哨的《花木兰》(图) - 1

迪士尼首席执行官鲍勃•查佩克表示,《花木兰》将在可使用迪士尼+的大多数市场上播出,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西欧的多个国家,以及在没有迪士尼+的国家以线下戏院上映。

除了应对疫情对于核心受众,特别是家庭,无法涌向戏院的现实之外(美国目前约有68%的银幕开放,但包括洛杉矶和纽约在内的主要市场仍处于关闭状态),也有人揣测这种结合线上和线下放映的方式,在目前中美激烈地缘政治角力的高敏感度时期,还可以对冲可能爆发的#抵制花木兰#运动,否则《花木兰》的电影效果应该更受益于大荧幕以及IMAX的格式。《花木兰》是今年好莱坞成本最高的电影之一,主创团队除了用了全亚洲面孔作为演员阵容之外,在历史考据上也针对中国市场。

《花木兰》的发行策略

华尔街分析师认为,迪士尼的策略是希望借由《花木兰》来动员既定订户,并且吸引新用户订阅迪士尼+平台。根据《综艺杂志》的推算,全球目前有6050万迪斯尼+订户,如果仅靠流媒体来赚回预算,《花木兰》将需要吸引大约670万订户的观看费,占迪士尼现有订户的11%以上。再加上保守估计的全球营销总成本5000万美元,需要赚回840万订户的观看费才能持平,占订户的13.8%。《好莱坞报道》和民调机构Morning Consult在8月上旬进行的调查显示,有19%的迪士尼+订阅用户表示非常有兴趣付费观看《花木兰》,选择“有一定兴趣”的用户则占到23%。

如果仅靠视频点播来实现3.75亿美元的利润,《花木兰》就得吸引1250万户以上的观看费,大约是迪士尼+订户的五分之一。在最乐观的情况下,北美和欧洲的流媒体也可能很难达到这个目标,因此中国市场可能将决定这部电影的命运。但是即使《花木兰》在中国大爆(目前从豆瓣上的反应应该是不太可能),迪士尼也不见得从门票销售中获得大利,这是因为在中国,制片厂仅能获得收入的四分之一,还不到在美国本土获得的收入的一半。

因此直接转战线上是否能抵消抵制运动的冲击,将是文化界和体育界关注地缘政治对商业运作影响的试金石。在宣布北美市场转战线上之后,8月间除了有零星的呼吁,包括香港民运人士,抵制花木兰的运动似乎失去了势头,但是随着迪士尼+首映周末后,#抵制花木兰#开始在推特引起强烈反响。

目前迪士尼正面临着一个难堪的公关危机。

为何#抵制花木兰#?

《花木兰》成为地缘政治的前哨从去年香港爆发“反送中”抗议开始。香港的情况成为中国国内与海外舆论的分裂点,相关的事件包括休斯顿火箭队总经理达里尔•莫雷在推特上表示支持抗议活动,导致NBA在中国的合作伙伴拒绝播出两场季前赛,虽然莫雷最终撤回了推文,却引发了更多中国公众对NBA“蔑视中国主权”问题的抗议活动和杯葛呼声,而美国人也抗议NBA在中国摆出“为商业妥协”的姿态。

《花木兰》本身的麻烦源自刘亦菲在去年8月14日转发《人民日报》的微博图像,图片中引用了环球网记者付国豪在香港遭到示威者的殴打后说的话:“我支持香港警察,你们可以打我了。”刘亦菲加上#我也支持香港警察#的标语。

此后#BoycottMulan(#抵制花木兰)的标签开始在海外社交媒体流传。为回应这一争议,刘亦菲放弃出席2019年迪士尼粉丝俱乐部的预览会。片中饰演董将军的甄子丹今年6月30日《香港国安法》通过后,在社交媒体上发帖称叹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23年的庆祝日”,也引起网络热议。但是随着《花木兰》受到疫情影响持续推迟在戏院上映,除了韩国发生的小型示威,有很长时间杯葛的声势处于低迷。

但是8月中,香港民运人士周庭被捕之后,网络上开始有人把她比拟为“真正的花木兰”。随着《花木兰》正式上线,#boycottMulan和#banMulan(#禁演木兰)的标签又开始在社交媒体上流行。另外,相关的话题标签也已开始酝酿,如#milkteaalliance(#奶茶联盟)。

《花木兰》首映和上线后,又引来新一轮的杯葛。原因是观众注意到片尾的鸣谢文中,迪士尼感谢了中国共产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和吐鲁番市公安局。电影的制作设计师格兰特•梅杰在9月4日《安邸杂志》上发表的一次采访中指出,他的团队“在西北省份新疆及其周边地区度过了几个月”。

出生在香港的英国华裔小说家吴志丽发推文指出,《花木兰》片中把新疆概称为“中国西部”。美国于2020年7月因参与新疆维吾尔人“再教育营”的问题将吐鲁番市公安局列入《出口管理条例》实体名单。

针对这部电影在新疆拍摄所引起的反应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重申,新疆不存在再教育营的说法,而是职业教育的培训机构,并指责反华势力抹黑中国的新疆政策。

由于最新基于新疆问题的披露,美国政界开始炮轰迪士尼。威斯康星州共和党众议员迈克•加拉格尔在推特上指责迪士尼向出现在实体名单上的吐鲁番公安局致谢。之前NIKE(耐克)面对报道称维吾尔人被迫在新疆为品牌制造鞋子后,宣布将审查中国的供应链。

美国国会及行政当局中国委员会的联合主席、参议员马可•鲁比奥于9月11日与将近20名来自两党的参众议员联合发函,质问迪士尼与新疆安全和宣传当局在电影《花木兰》制作中的合作,是否默认其对于维吾尔人、哈萨克人和其他穆斯林少数民族措施的合法性。今年8月,中国政府基于香港问题对鲁比奥等四名联邦参议员实施制裁。

《华盛顿邮报》认为《花木兰》真正的问题不是向这些新疆政府机构致谢,而是把一个丰富的民间传说重新包装成现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神话”:叙事框架设立在新疆,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木兰必须捍卫她的父亲、家庭和皇帝。

《纽约邮报》的评论作家直接说,“《花木兰》是好莱坞成为中国宣传工厂的最新证明。”

几乎没有人怀疑迪士尼极力要讨好中国市场。真正的问题是,《花木兰》会不会落得两边不讨好?#抵制花木兰运动对《花木兰》的海外市场是否会有真正负面的影响?

目前看来,《花木兰》在国际线下第一个周末票房的表现不凡,从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克罗地亚、捷克共和国、中东、斯洛伐克等9个国家拿下了590万美元的收入,并且除台湾以外的所有市场目前都限制观众数量,比平常容量减少了30%-50%。根据《期限》的报道,《花木兰》是“今年新加坡和泰国首映周末的最好成绩”。

即使在台湾杯葛《花木兰》的声浪不断,《花木兰》在台湾上映第一周已经累积3300多万新台币(约770万人民币)票房,是台湾当周“新片”冠军,仅次于名导诺兰的新片《信条》。业界人士认为,《花木兰》由迪士尼发行,至少有百家院线联映,巩固1000-2000万新台币的基本盘不在话下。至于抵制能否发酵,则要看第二周的情况。

《花木兰》的北美票房可能在一定时间里会是个谜,因为要看迪士尼是否有公布的意愿。流媒体一般没有正式的方法来报告放映数据,平台虽然可以显示(未经第三方验证的)排名图表,但是没有相对数量的信息。

应用程序下载研究公司Sensor Tower的数据显示,在9月4-6日长周末期间,迪士尼+平台的下载量比前一个周末激增了68%,迪士尼+上的消费者支出也飙升了193%(达1200万美元),这意味着很多新订户都在为额外的近30美元观看费买单。

因此《花木兰》在美国受到的待遇,是否受到新一波的杯葛声浪影响,将是未来数周好莱坞关注的话题。

美国影评家比观众反应好

土楼、气、丝路、凤凰、武侠、功夫、飞檐走壁……《花木兰》搅和了一大篮子的中国元素标签,我看得有点累。一会儿是南方的土楼(传说中的花木兰应该是北方人),一会儿就到了中国西北丝路的时空杂烩,味同嚼蜡的剧本,和平面化的角色,我认为这应该才是最后影响票房的决定因素。

比方说巩俐的白眼女巫人设就是典型迪士尼童话里的邪恶势力,但是与电影倾向于写实的手法格格不入,并且女巫和木兰之间的对照显得薄弱,也没有充分铺陈传统社会中有“气”和野心的女性往往被贴上“女巫”标签的隐主题。剧中主要的梗都是围绕着其他人物不知道木兰的真实性别,而观众知道,这两者之间的“性别政治”,但是人物之间缺乏情绪的张力。

另外有趣的是,美国评论家虽然褒贬都有,但和观众反应之间的落差惊人。截至美东时间9月8日止,《烂番茄》的专业评分76% ,电影的观众得分为53%,比评论家得分低20多个点,《花木兰》IMDb的评论才给5.5分。相比之下,诺兰的间谍惊悚片《信条》于8月26日至30日在国际票房收入超过5300万美元, MDb的专业评论给7.9分,《烂番茄》的专业评分74%,观众评分78%。

美国媒体以左派居多,自然政治正确,在发布《花木兰》影评的时候,没有人敢指出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对这部电影后期制作的影响。

《娱乐周刊》:“经典的英雄故事,即使其中的人性故事有时不够,其精心制作的作品和宏大的野心也令人振奋。”

《大西洋杂志》:“《花木兰》讲述了一个有能力的女性,奋力战斗后而赢得尊重。只是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新意。”

《纽约杂志》:“如果每次剧中角色提到‘荣誉’时,观者都干一杯,那么在片尾克里斯蒂娜•阿奎莱拉的新版《反光》主题曲响起之前,他们肯定会因酒精中毒而死。”

《华尔街日报》:“这是有效地讲述了一名年轻中国女性发现自己力量的故事,有时会让人感动,偶尔很讨人喜欢,很真诚,尽管有些笨拙,但是缺乏乐趣。”

《纽约时报》:“关于女性勇敢地违反文化和社会风俗的故事,可以说是让猫嗨起来的薄荷猫食,这里也没什么不同。”

《芝加哥太阳时报》:“国际演员阵容一点都不逊色,刘亦菲的明星架势成为木兰和我们时代里打破界限和刻板印象的英雄战士。”

《华盛顿邮报》:“小女孩暂时最好还是去看卡通片。但是富丽堂皇的真人版,以及刘亦菲震撼的专注、无畏的表演,为她们提供了成长的动力。”

但是美国观众敢于自别于顶级媒体评论家:

“CG特效非常刺眼,也没有太多可以使人眼花缭乱。考虑到所有的女巫和金属丝辅助的飞行特技,几乎没有‘历史准确性’可言。”

“痛苦、充满破洞的剧情,笨拙的编剧,前后矛盾。没有一个角色是立体的。无幽默无味。这是一部儿童电影,所以你能期待什么?当下的迪士尼不需要有才华的导演、编剧或演员了,只需制作空心的外壳,就可以仗持着既有的冠冕,播放美好的预告片。精湛讲故事的能力哪儿去了?”

“最新的迪斯尼真人电影真是太棒了!《花木兰2020》的故事中有一个重要的信息,它与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相符。我个人很喜欢,并带来一些惊喜……我的确支持电影制作人在迪士尼动画版本的基本故事架构内,采取大胆的方法制作新鲜的东西。绝对是竖起大拇指点赞。”

“由某女孩和出色的甄子丹主演的迪士尼改编的平庸电影。这部电影还行,那意味着有好有坏。首先,让我们从角色开始,他们都不到位。在原版动画片里,他们都有感情和内心,但是在真人版里,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却缺乏这种感觉和内心。电影虽然只有1个小时40分钟,也感觉超级长……”

“我很失望。我对原版《花木兰》的钟爱是她很平凡,对战斗一无所知。她勇敢地在军队中顶替了父亲的位置。她一开始的时候挣扎,但最终克服了挑战,成为了每个小女孩都仰慕的伟大女性。真人版的《花木兰》赋予她一种‘气’,给观众一种印象,就是女性如果没有神力就无法参战。没有强大的神力就意味着她永远无法与男性平等。”

“哇,我把门槛调低了,但是这部电影比门槛还要低6英尺。这是迪士尼真人电影中最无聊的(平心而论,它们都很糟糕,但是这部电影以某种方式击败了所有其他迪士尼)……我最大的抱怨是,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就像是白人对中国人或文化的看法。这是局外人对他们没有成长或经历的事物的解释。总的来说,我很震惊这部电影有多糟糕。完全吃惊。”

其他文化争议

1998年动画版《花木兰》中,广受西方观众喜爱的喜剧龙木须并未出现在翻拍中,受到西方粉丝吐槽。导演尼基•卡罗解释,删除木须这个木兰“知己”的角色,是为了增加电影的真实感,凸显她与其他士兵建立军旅同袍的关系。

为了制造迪士尼电影的经典魔术元素,片中花木兰在需要鼓励时有一只神奇的凤凰护身,先是她童年里家门口的一座雕像,后来在紧要关头时出现,象征着她的力量和毅力。

新的《花木兰》电影重申了家庭和族群的价值,在真人版中,花木兰代父从军并不是一个现代女性自我实现的象征,而是为了成全家国的价值。这被认为是迎合中国审核的诉求。

在性别政治方面,1998年的动画版里的木兰,是通过花木兰的同伴偶然地发现她是女人,真人版中木兰自己决定何时以及如何披露性别身份。

电影制片人杰森•里德解释,真人版删除了动画版中的男主李尚,这是因为一个对下属有着爱欲的长官人设,在MeToo运动氛围下非常不合适。并且由于李尚在知道花木兰性别的前后都对他/她有爱慕之心,动画版的观众认为他是“双性恋”,从而得到同志族群的追捧。在《花木兰》新片中,李尚这个角色被拆分成两个不同的人物:一个是甄子丹扮演的代理父亲兼良师益友董将军,另一个是安柚鑫扮演的同级战友陈洪辉。

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制片团队在剪辑过程中测试了中国观众的反应,剪掉了木兰和战友陈洪辉在桥上的吻戏。

另外《华尔街日报》报道真人版《花木兰》在拍摄过程中保持与中国电影监管单位的沟通,以确保电影能够顺利进军中国市场,引起了关于电影制作不应该受到政治审核的议论。

这呼应了美国总检察长威廉•巴尔在今年7月16日谈中美关系的演说中,炮轰美国科技公司和好莱坞为了追求利润丰厚的中国市场,向中国政府“磕头”,出卖了美国的价值观。

NBA到2022冬季奥运

《花木兰》是美国的制作,迪士尼在控制舆论的把关上已经竭尽心力,因此特朗普“中国病毒”的用词还没有延伸到泛文化对中国角色的歧视。并且动画版《花木兰》全球3亿多美元的票房收入,已经把这个IP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历史剥离,而成为迪士尼的IP。

但是迪士尼似乎没有预见新疆问题会带来新一轮的公关危机。可以确定的是,不论是文化电影或体育赛事,未来都可能面临地缘政治的风险。

目前虽然开始有零星抵制2022北京冬季奥运的声音,但是新冠疫情当头下,还未形成风潮。美国大选后的中美关系以及疫情情况(包括是否影响东京夏季奥运),都是其他可能影响北京奥运的变数。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国际杯葛北京奥运的势力端要看美国官方的态度。

如果《花木兰》收益出彩或持平,能够显示至少在好莱坞,美国政府还没有办法有效地带动抵制,这其中很大的因素是迪士尼毕竟是一个美国品牌,如果是一部中国制作的《花木兰》是否会有不同的效应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1930年代,好莱坞由业界设立自律公约后,美国没有动用国家机器制裁文化产品的传统,因为这会抵触美国宪法保障的言论自由。目前美国国会的调查并未涉及公开呼吁罢看《花木兰》,调查所引起的舆论是否影响美国观众下载的动力尚不可知。

但是民间带动的抵制风潮,随着地缘政治的激烈化,将会成为未来跨国文娱产业必须正视的风险因素。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1)
WKC
WKC 2020-09-16 回复
中国的勇武精神。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