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系统性对手? 欧盟内部对华策略分化(图)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9月16日在欧盟年度国情咨文中称中国是“系统性对手”。
这种定位已经与以往欧盟将中国看成是“伙伴”不同,但欧盟并不像美国那般将中国看成是“战略对手”,比如欧盟外交及安全政策高级别代表博雷利(Josep Borrell)认为“中国不是我们的战略威胁,我们有许多共同之处”,德国总理默克尔(Angela Merkel)7月2日称:“与中国的关系很重要,具有战略意义”,从人权到经济问题,要与北京领导层公开讨论所有问题。
可以说,欧盟已经确立了中国是“竞争对手”的角色,同时又在寻求合作,既认同中国也在质疑中国。这说明欧盟在如何应对中国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策略。
中国崛起的道路有别于西方,默克尔提到“中国的例子表明,即使是一个不民主的国家也可以在经济上取得成功,这对我们的自由民主是一个重大挑战”就代表了欧盟在看待中国的一个视角。中国崛起冲击了包括欧洲在内的全球格局,也使得欧盟的相对优势地位下降,在这样的过程中,中国又在寻求与欧洲的合作。该如何与这样的一个中国打交道,欧盟是犹豫不决的。
并且,欧盟的模糊对华策略与欧盟作为一个“超国家实体”存在有关。欧盟历次的对华政策文件中都强调,在对华行动上,应该采取 “团结”“一致”或者是“欧盟作为一个整体”的方式。将各国的考量化为集体的意志本就是困难的,在某个议题上达成一致通常要经过长时间的拉锯与各方的妥协。
欧盟内部在诸多议题上存在分歧,各方在争吵中寻求共识。7月17日至18日,欧盟成员国领导人在布鲁塞尔举行新冠疫情暴发后首个面对面峰会,图为7月18日,荷兰首相吕特、德国总理默克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法国总统马克龙、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左至右)出席会议。(新华社)
在对华问题上同样如此。中东欧与南欧国家淡化了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的色彩,更倾向于与中国的合作,比如它们支持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德法等传统西欧大国在看待中国时则多了一些警惕。在意见难以上升为共识时,任何一方都无法完全代表欧盟的整体策略,各方能达成中国是对手的共识,但如何将这一共识细化为内容或者具体行动仍难以成行。这就使得欧盟在对华策略上呈现出若即若离的态势。
中国官方多次称“中国不是欧盟的竞争对手”,意在打消欧盟的对华疑虑。中国的澄清是有必要的,但对欧盟来说,如何对待中国这个“对手”还需要它内部进行一番调试。欧盟所需要的仍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