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两岸皆推国族建构 宽松一国两制恐一去不返(图)
本文转载自多维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2013年11月,习近平于中共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总目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多维新闻网将此定义为中共的“第五个现代化”,在被中共官媒《人民网》等转载后,关于“第五个现代化”的讨论也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
“第五个现代化”著重的内涵为何,其与前四个现代化又有何区别?中共的“第五个现代化”又为何会与台湾息息相关?本刊特邀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系中国大陆暨两岸关系教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中共第五个现代化的台湾挑战”论坛,邀请国立政治大学东亚所荣誉教授邱坤玄担任引言人暨主持人,本刊总策划于品海与台大政治系教授石之瑜担任主讲人,中央研究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蔡文轩、开南大学公共事务管理学系副教授张执中、国立成功大学政治系副教授王宏仁及中研院近代史所副研究员吴启讷担任与谈人,共同对话,探讨台湾的挑战从何而来。
中研院近代史所副研究员吴启讷表示,北京这些年经常提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也是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由此引出一个话题,那就是中国从天下国家转变到现代民族国家的过程,涉及族群认知、国族建构跟国家整合。
民族政策受苏联影响
首先,传统中国是一个天下国家,在转型现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遭遇中国复杂的族群政治现实,以及中国文化、政治传统多元性现状的制约,所以不得不走上与西欧民族国家建构不同的道路。
同时,过程也受到苏联模式影响,苏联实行民族识别基础上的邦联制度、母语教育制度。中共1949年建政后实行在民族识别基础上的民族自治制度,把各族群定位为政治权利平等的民族,享有保存自己民族文化、实施母语教育的权利,传统宗教也受到法律保障。
近年来国际社会对中国大陆多有诟病,以穆斯林为例,在大陆平均575个穆斯林就有一座清真寺,但若采西方模式,那么有许多清真寺都要拆掉;若比照台湾针对少数族群的政治待遇,大陆少数族群更会失去民族区域自治权、母语教育权,以及一半以上的人大政协代表席次。
显然依照西方或台湾的简化认知,若大陆这样去做,只会限缩少数民族的权利。大陆是有宗教问题、人权议题的,但西方对其所做指责是失焦的。
西方对大陆的指责有历史惯性,因为他们发现多民族国家比单一民族国家的脆弱面多很多,其中多元族群是一大弱点,这成为西方介入中国事务非常重要的切入点,其实也就是近代中国转型过程中,不得不采取一个过渡性的政治方案,那就是民族识别、民族区域自治。
然而,随著大陆人口高速移动、交流交互频密,民族区域自治受到挑战,统一市场也形成了,族群冲突也较以往加剧很多。
吴启讷表示,过去在天下秩序观念之下,容许不同政治制度型态并存,如今两岸都在推动国族建构,宽松的一国两制恐怕一去不返。(陈卓邦/多维新闻)
新型“汉民族主义”涌动
在此情形下,作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该怎么做?我觉得要把过渡型态中,以民族为单位的思考方式,落实为公民基本权利,才是民族国家塑造国族时该走的方向。
现在公民人权被民族这个单位所化约,造成“汉民族主义”的出现,传统的汉人、汉字、汉文化并没有民族的意味,是在民族识别、民族区域自治、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下,不少汉人觉得利益被剥夺,于是起而维权,这种情绪就是新型态的汉民族主义。若要追溯最早源头,是辛亥前革命派的汉民族主义,但这很快就消失了。
事实上,汉民族主义是一个解构中华民族主义建构的关键因素,它跟天下秩序与过渡型态延续有关。
这就涉及台湾议题,在以往关于国家统一议题上,北京一直坚持一国两制的方案,我觉得这是一种天下观念的延续,在这个天下秩序下强调两个重点:一是正统,二是血缘。后者看待两岸关系是著重血缘或拟血缘关系,在这两个基本架构下,允许有模糊宽容空间,可以追求形式上的统一,容许不同政治制度型态并存。
但我觉得这在台港已踢到铁板,因为台港特别强调与中国的关系,历史记忆不同、价值跟生活方式也不同。同时,台湾在继续推动创建民族国家,也在“去中国化”,两岸各自推动的国族建构,其实都不诉求共同血缘,追求的是国家赋予国民政治身份,再去追求建构国民的共同历史记忆。
吴启讷表示,若采取西方或台湾的标准,大陆要拆掉很多清真寺,而且也会失去很多政治权利。图为新疆的清真寺。(VCG)
这种趋势,两岸恐怕都无法停止,两岸未来的发展可能就要在这种基础上进行。一国两制那种宽松型态,可能已经一去不复返。
本文转载自多维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