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开启中美过渡期 北京该如何开展战略试探(图)
本文转载自中美聚焦,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美国联邦总务管理局(GSA)已正式确定拜登(Joe Biden)是本次美国大选“明显的赢家”。该局已致信拜登,允许其正式开始过渡进程,并将为政府过渡提供资源。拜登则已经公布了新政府第一批内阁名单。拜登上任后,将对陷入“新冷战”的中美关系做出怎样的调整,无疑是外界关注的焦点。
拜登执政第一年,不大可能出台系统性的对华政策,但其谋求“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目标是明确的,为过热的中美摩擦降温的需求是真实的,其侧近人士处理涉外敏感事务的专业性和倾听力也是可靠的。
拜登上任美国总统后,会如何处理对华关系是外界关注的焦点。(Getty)
更重要的是,民主党人不认为断绝接触、脱离交互、单边施压就可以遏制中国,不认为中美之间存在绝对的单赢,不认为中美不合作就有利于美国,也不认为多边主义和经济全球化在当今世界已经过时、失效。
中国有必要抓住正在打开的“时间窗口”和“政策空间”,优先做两件事。
一是与美国通过双边渠道和世界卫生组织(这很可能是拜登就职后首个宣布重返的国际机制)等多边构架务实开展防疫合作,确立与美国新政府的首个有效合作点。
二是重建高层直接沟通管道,以此为号令有序重启各层级各领域对话磋商,为拜登时期中美关系设置议程框架,在竞争与合作之间规划“缓冲带”,并管控可能的冲突风险。在此过程中,中美双方最好能就各自战略目标相互做出更清晰的解释,为此后四年的互动提供战略备忘和保证,修补中美关系的可预期性。
当上述两项工作推进到成果可视阶段后,不妨借用一下特朗普(Donald Trump)的政治词汇,中美双方可能需要开启一场“排干沼泽”的行动,也就是给遭特朗普政府严重毒化的双边关系“清淤”。
首先是重新谈判,恢复正常关税水平,建立基于公平、互惠、规则的贸易秩序。
其次是“科技冷战”休战,将特朗普时期遗留的“悬案”在合适的政治氛围下交市场和法律去解决,然后逐步谋求达成避免彻底、全面脱钩的共识,争取把“脱钩”这个伪命题从中美议程清单上清除出去。
第三是尽量恢复正常人文交流,特别是智库、民航、留学往来。
第四是开展金融政策协调,重建产业对接,确立“双循环”经济战略与美国疫后经济复苏和金融稳定之间的合理关系,重构全球化条件下相互依存的基础。
第五是重启战略安全对话,并探讨升级为战略稳定磋商,聚焦核导问题,中方在学习中实践与美国等全球军事强国构建新的战略平衡。
点击大图观看北京方面应用什么样的策略与未来的拜登政府打交道⇩
应对全球性挑战合作是中美双方在美国政府换届后为改善彼此关系、重振全球治理、各自发挥引领作用所必然要共同抓住的抓手。在拜登团队开列的上任后四大优先任务中,气候变化位列第四,重返《巴黎协定》是板上钉钉之事,美国地方州和能源企业也从未停止履行减排义务,中方则在“十四五”规划中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碳中和目标,中美双方有充分的合作动力和空间,想必中国智库在响应中国外长王毅倡议开列合作、对话与管控三个清单的过程中也做足了政策建议准备。但中美在全球层面的协调毕竟要随国际格局和全球治理结构的变化增添新的内容,双方在恢复务实合作的同时,也要就气变、深洋、外空、网络、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国际规则演进展开沟通甚至谈判。
热点问题也是拜登上台初期中美双方可以对标的领域。在朝核问题上,不甘寂寞的朝鲜有每当美国新总统上任便采取措施试探美方对朝政策取向的“传统”,这次估计也不会例外。半岛局势可能发生新的波动,但特朗普留下的美朝最高层直接接触的“遗产”也将被历史记住,中方对半岛局势有继续施加管理和影响的责任,更有发挥更大作用的契机。
在伊朗核问题上,拜登政府有望重返六方机制,美伊关系将在短暂缓和中酝酿更复杂的较量,中方如何站位需要预先盘算。中东格局在特朗普任内发生重大改变,沙特、阿联酋等国推进“自我开明革命”,并开始同以色列和解,伊朗、土耳其、叙利亚等国影响力在一度扩张后受到抑制,这些都将成为拜登政府欣然接受的“馈赠”,而中国在中东的利益和影响也随此进程及“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而悄然重置,中美围绕中东战略问题展开对话变得必要和可行。
“排干沼泽”行动的本质是过渡期的战略试探,如果双方相互确认诚意,合作可以前行、扩大,中美关系有望用不长的时间找到适应新的实力对比和全球大势的竞合状态。如果双方不能摆脱敌意假设,处理具体事务最终被竞争和压制与反制心理主导,中美关系仍可能重返恶性循环滑向“新冷战”。
不必对“排干沼泽”行动有过度期待,“沼泽”实际上无法排干,但“水位”完全可以显著下降。在“排干沼泽”行动中,最起码的互信比什么都重要,这种互信应建立在坦率的沟通和专业的判断基础之上,同时要求双方有在台湾、南海等敏感问题上进入相对“静默”状态的默契。
而从中长期看,双方都应保持一个信念:中美关系固然已“回不到过去”,但仍可在对话、合作与管控方面有新的作为,仍可达致符合双方和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某种程度的平衡,“回不到过去”不应成为放弃未来的理由。
本文转载自中美聚焦,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