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被各大平台封杀,与这条26个字的法律脱不了干系(组图)
本文转载自差评,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前几天川粉攻占美国国会一事闹得沸沸扬扬,这事在美国国内也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差评君也看呆了。
许多人表示美国苦心经营几十年的民主形象“ 一夜崩塌 ”。
然而,虽然这场闹剧很快被镇压下去了,但这事儿可没完。。。
特朗普由于被认为煽动了这些暴徒进攻国会,美国各大平台正在迅速处理总统特朗普的账户或者与亲特朗普的暴力和阴谋论的有关账户。
起初,推特和脸书等平台还只是给特朗普发的帖子限流打标签,到后来,这些平台干脆直接宣布永久封禁特朗普的账号。
有国外媒体总结,目前为止所有禁止或限制特朗普的平台包括且不限于:推特、脸书、油管、 ins 、 snapchat ,就连人畜无害的 TikTok 都宣布封禁删除有关“ 违规内容 ”了。有人笑称, TikTok 在被特朗普封禁前抢先一步封禁了特朗普。。。
不知道你们还记不记得,去年六月,扎克伯格可是公开支持特朗普并表示不会给特朗普帖子打标签的啊,这怎么脸变得比翻书还快呢??
川粉们发现主流平台几乎都限制了他们的言论,于是他们发现了一个新的平台,叫“ Parler ”。
这个平台被称为“ 右派推特 ”,使用这个平台的几乎所有用户都来自支持特朗普的保守主义阵营。这个 Parler 一下子冲到了各大应用平台的下载榜第一名。
结果,谷歌的 Play Store 立刻宣布下架 Parler ,苹果的 App Store 也迅速跟进下架了应用。甚至,为提供 Parler 云服务托管的亚马逊也决定断开连接,停止为这个应用服务。
话说,美国的互联网巨头们为什么敢这么强势?他们这么做得有什么依据吧。
还别说,他们还真有依据。原来,这一切的风波,都和美国一个叫做《 230免责条款 》的法律分不开。
《 230 免责条款 》从 1996 年诞生起就开始悄悄重塑着互联网世界。这个短小精悍的条款只有 26 个单词:No provider or user of an interactive computer service shall be treated as the publisher or speaker of any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another information content provider.( 互联网服务的提供者或用户不得被视为另一信息内容提供者提供的任何信息的发布者或发言者。)
看上去很绕对不对?用差评君的话来说就是,你在我平台上的言论你自己负责啊,出了事别找我,要找就找发表这个言论的用户去。
同时呢,这个条款不阻止平台规范内容,也就是说,有了这个免责条款存在,互联网公司不仅不用对用户发表的言论担责,同时还有控制用户言论的权利。
换句话说,人为干预热搜这事,在美国是合法的!这也是这几天美国互联网公司“ 封杀 ”特朗普的底气所在。
其实这个条款在 1996 年颁布时的初衷,是想要保护大家随心所欲说话的权利。
你想啊,如果用户说了什么话平台都得负责,在当年那个时代,互联网会变得难以发展。况且,在 1996 年那个时候,“ 垄断 ”这种事根本不存在,也没人想过这件事。
可是,已经 2021 年了,时代不同了啊。时至今日,《 230免责条款 》已经成为了美国互联网企业长期以来的保护伞。
数十年间,美国的科技互联网巨头们在这个条款的保护下野蛮生长,发生过很多争议性删帖。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在 2016 年脸书以不准显示裸体为由“ 封杀 ”了一张著名越南战争照片。
这张照片是美联社记者于 1972 年 6 月 8 日在越南西贡拍摄的,照片中央的越南女孩被凝固汽油弹炸伤,赤裸身体、表情痛苦地大叫。
照片因捕捉了人们对战争的恐惧,获得了普利策奖,成为越战最具象征意义的照片之一。最终在全网大规模的抗议下,脸书才最终恢复了这张照片。
还有一个最近的例子,去年十月,《 纽约邮报 》披露了一个关于“ 拜登秘密邮件 ”的相关负面新闻,脸书随即对于这个新闻进行了限流措施,推特则更是直接禁止用户链接到《 纽约邮报 》关于拜登邮件的两篇报道。
当用户试图在推特上分享这个消息时,会收到一条消息,“ 推特发送失败。你的推文现在不能发送,已经保存为草稿,请稍后再试。 ”
从上面这些例子可以看出,这个《 230 免责条款 》实际上让这些互联网巨头的权利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既然这个免责条款确实离谱,那它是不是应该尽快被废除?
然而,关于废除这个条款,也存在着一些争论。
首先,这次美国互联网公司集体封禁特朗普也是有他们的原因的。国会在美国作为象征一般的存在,被大量暴徒冲击,还造成几个人失去生命,这事在美国人看来是无法接受的。
而特朗普作为这场闹剧的根源,还煽动他们“ 维护正义 ”,这种行为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饶恕的行为。
其次,其实之前就有司法部门想要修改《 230免责条款 》,但立刻就遭到了互联网公司们的强烈反对(你们能不反对么…)。
他们表示,免责条款的存在可以让他们专注于 “ 打击有害言论 ”。
是不是耽误他们打击有害言论我不确定,但我知道,230 的修改,一定会让巨头们的自由没有现在高。
最直接的结果可能就是互联网公司收到无数张律师函,面临永无止尽的诉讼。
美国互联网巨头们当然也不是吃素的,每次有修改这个免责条款的提案提出时,互联网公司们都会团结一致大力抵制,他们每年也会投入巨资进行相关游说。
不过,因为最近这事,《 230 免责条款 》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注意,越来越多人产生了类似的疑问:这种 bug 一样的法律的存在,真的合理吗??
确实,已经开始有人发觉在这场风波中的不对劲了。包括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内,来自德国、法国以及欧盟的多位高官相继公开表态,对社交平台的做法提出异议。
德国总理默克尔表示,社交媒体平台对于关闭美国总统特朗普账号的决定是“ 有问题的 ”。她认为,“ 这一基本权利可以被干预,但是要根据法律和立法者定义的框架,而不是根据社交媒体平台的管理层决定。 ”
法国财政大臣则警告说,“ 数字寡头不能控制数字世界 ”;欧盟专员布雷顿撰文称,一名公司 CEO 可以在没有任何制衡的情况下,突然关闭美国总统的麦克风,这实在令人不解。
他们关注的点在于,决定公民的发言权的居然是科技公司的管理层。这些大公司是不是获得了超出限度的权利,都是需要讨论的议题。
在网上,网民们也有不同的观点。
在一方面,有人认为这次封禁 Trump 的脸书推特以及切断 Parler 服务的亚马逊都是私人企业,他们这么做是他们的权利;
但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能够提供这类服务的企业屈指可数,他们都是巨头,他们在这次风波中保持高度一致的行动,其实就是垄断。
你想啊,这些科技巨头们在《 230 免责条款 》的保护伞下,如今连美国总统都可以让他闭嘴了,那普通人呢?差评君不敢想了。
只要《 230 免责条款 》存在,这些互联网巨头就随时可以利用这个条款来“ 调节 ”人们的言论。
虽然现在推特、脸书这样的公司对于删帖还是很谨慎的,但在未来一旦遇到了变数,他们随时可以在这个条款的保护下合法地操纵舆论。
如果这些巨头的出发点是为了公民的利益,那后果还可控一些。
可万一有一天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的话,那可真就是潘多拉魔盒打开,再也关不上了。
本文转载自差评,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