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市场低估了中国2020年的增长?(组图)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对于2020年需求的估算
中国2020年的GDP增速为2.3%,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为什么会这样?我们需要比较GDP的两种算法,即生产法和支出法。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是按照生产法计算的,也就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对应农业、工业、服务业,即总供给)上报的产量总数。分项数字显示,疫情后的工业复苏是极为惊人的,制造业在第四季度的增速高达7.3%,为2015年以来的最高值。服务业中增长最快的是信息软件,金融和房地产,三者相加贡献了60%的GDP增长,而在过去10年这三项的贡献率一直停留在20%左右。
但是如果按照支出法估算GDP(消费、投资、净出口的加总,即总需求),感受就会截然不同。首先,消费来自居民和政府:2020年,居民消费下降了1.6%(通常占总消费的70%),政府消费数据尽管尚未公布,假设和财政支出趋势一致,那么就和上年水平大致持平,因此估算总消费下降约1.1%。其次,投资来自固定资产投资(上涨2.9%)和存货,其中投资主要靠政府和国企的拉动,私人部门投资从8月之后才转正,且受到资金面偏紧的约束涨幅有限。相比之下表现最好的是外需:净出口大涨27.4%(按人民币计价)。因此在GDP增长的2.3个点中,据我们估算,内需驱动的增长仅有1.3个点,而外需拉动了1个点。
为什么市场普遍低估了2020年的增长
关于2020年的增速,市场平均预期增速在2%以下,而非最后的2.3%。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除了2019年国家统计局调整了GDP数字的因素,还可能来自这两方面的低估:
第一,低估了净出口。由于海外疫情控制不力,全球对中国生产的依赖性不降反增,因此出口在下半年几乎保持两位数增长。同期进口却在收缩,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内消费能力尚未恢复,另一方面是服务业进口(包括海外留学、跨境旅游和购物等)的大幅下降。因此二者差值(净出口)大涨,最终贡献了GDP增长的43%,也是过去十年从未出现过的高占比,之前净出口的贡献率一般在正负10%的区间内震荡。
第二,低估了工业产能的扩张。2020年的工业投资超出了许多人的意料,其中一部分作为出口满足海外需求,另一部分转化为工业产能和存货。看2020年存货分项,库存增长最快的产业大都集中在制造业,包括电子、机械设备、医药和家具。存货不足产业的集中在上游,包括采矿业(尤其是煤炭和天然气)和有色金属。
2020年的工业产能扩张趋势明显,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数字基建投资(5G基站,大数据中心);第二,传统基建相关产业,覆盖了上游建材(钢铁、水泥)和中游工程机械(挖掘机、重型卡车);第三,制造业(机床、工业机器人)。在2020年年末,以上工业品的产量增速攀升至两位数。以上这些投资对于固定资本形成具有一定的领先性。因此,“十四五”期间中国可能进入新一轮工业景气扩张阶段,在环保减排的背景下,实现基建和制造业的升级。
一个自然的问题就是这种增长是否可以持续。中国工业化在2010年前后达到了顶峰,之后工业对GDP的贡献开始下降,意味着工业化已经告一段落。这并不是说工业化就停止了,但是工业就业必定会下降。之后的工业进步只能靠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即完成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这个过程在疫情后被动加速,政策和社会资源大幅向高新产业倾斜。
从现在到2035年,中国产业链将加速升级。这期间必须要同步发生的,就是中国向消费型国家的转变。这一方面要求改革国内的收入再分配,另一方面则需要更大幅度的开放,利用加入自贸协定等契机降低关税,让中国老百姓享受全世界的低价。这对于世界其它的低收入国家也是福音。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