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刷脸”背后隐私泄露存忧 政协发言人表态(图)
中国“刷脸”通行成常态后,引起民众对泄露私隐的担忧。在中国全国政协首场记者会上,新闻发言人郭卫民表示,中国重视对个人信息安全和私隐保护问题,有关部门已采取系列措施进行监管。
2020年5月5日,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览会上工作人员在展示人脸识别门禁系统。(新华社)
在3月3日的中国全国政协记者会上,郭卫民就“刷脸”泄露隐私一事回应称,目前,《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已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一法律的颁布和实施,对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郭卫民还提到,2020年中国全国政协专门召开“加强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以及“人工智能发展中科技伦理和法律问题”双周协商座谈会。委员认为,要加大整治工作力度,严格落实好各项文件规范,加快完善法律制度,进一步加强监管和执法,严厉打击和惩处侵犯个人私隐和个人信息安全行为,要采取系列措施,加快构建个人信息安全的防火墙。
其中,政协委员中有一些互联网企业负责人也参加了相关议题讨论,表示将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保障好用户合法权益。
郭卫民指出,政协委员中有一些互联网企业负责人也参加了相关议题讨论,表示要加强行业自律,处理好服务和管理的关系,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保障好用户合法权益。
另据中新网3月1日消息,中国全国政协委员迟日大近日接受采访时也提出,应该对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隐私换便利”情形进行严格限制和监管,以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迟日大认为,除了明确网络企业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数据必须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知情同意等原则外,还要通过具体的规则设计和技术手段解决App“注册协议”“隐私协议”等长篇大论、晦涩难懂、重点不突出、过度索取权限等问题。
此前,一份全球调查显示中国民众的隐私缺乏安全保障。英国科技资讯网站Comparitech曾进行一项生物识别和监控系统使用范围和深度的研究,中国在50个被调查国家中情况最差,对人们生物特征数据隐私缺乏关注。
中国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19人脸识别落地场景观察报告》也显示,在2019年底,中国实行用户新办手机号必须进行面部扫描后,有74%的受访者称,希望能够自主选择使用人脸识别或传统方式,并对人脸识别的安全性表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