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岁冯巩「豪宅」内景上热搜:人活到极致,一定是素与简(组图)
3月10日,《你好,李焕英》进入全球票房百名榜了。
这部电影真是赚足观众的眼泪,里面的各种场景,也将我们瞬间拉回父母生活的那个年代。
还记得电影里最大的彩蛋,莫过于冯巩的那句:
「亲爱的工友朋友们,我想死你们了。」
真是又熟悉,又亲切。
阔别春晚三年,冯巩还是观众印象中那个说学逗唱的老艺术家。
前段时间,他莫名其妙被网友送上热搜,原因竟然是他在社交账号上意外曝光的豪宅,实在长得太不像豪宅了。
那是一栋独栋别墅,带了一个大院子,还有个造价不菲的阳光房。
可屋内的装修,却是看上去陈旧的七八十年代风格,房子里放满了纸箱和杂物。
有眼尖的网友发现,大门左侧的油漆已经剥落了。这得是住了多久,才会有的时光印记?
大院子被冯巩开辟成了菜园,种上了好些蔬菜;
阳光房也成了盆栽园,摆满了冯巩养的花花草草。
一代家喻户晓的喜剧表演艺术家,过的生活竟和普通老人家没什么两样。
要不是镜头真实记录,谁能想到,如此朴素低调的冯巩,竟有着显赫的家世呢?
冯巩祖上,是正儿八经的名门之后,高知世家。
曾祖父冯国璋,是著名的北洋军阀直系首领,中国近代海军开拓者之一,曾出任中华民国代总统,与王士珍、段祺瑞并称「北洋三杰」。
母亲刘益素,出身号称「京东第一家」的汀流河刘家,家底可媲美国库,电视剧《闯关东》就是借鉴她家历史,可谓是名副其实的望族千金。
只是到了冯巩出生的时候,由于时局连年动荡,又遇上了那个「打倒反动军阀孝子贤孙」的年代——抄家、打砸、挂牌游街接踵而来,冯家不得不迁出位于天津市河北区民主道58号的冯氏故居,搬入冯巩记忆中,那个只有十几平米的小平房。
冯氏旧居,现已成天津历史风貌建筑
没有了温暖的小洋楼,小平房四面透风,没有窗户玻璃,只能拿报纸糊墙。冬天北风刀子一样刮进来,一下雨,就四处漏水。
最差的时候,冯巩一家八口人,全指着母亲一人微薄的薪资过活,吃菜只能去菜市场,捡别人卖剩下的烂菜帮。
那个年代物资匮乏,生活艰苦,绝大部分人家都用不起煤球,孩子们就纷纷拿着自制的小耙子,去烧锅炉的学校、大队、工厂里拣煤核儿,其中当然也包括冯巩。
小小一双手,被北风吹得皴裂,被煤核儿染得漆黑。
2005年的春节晚会里,冯巩将这一童年记忆编进了自己的情景相声《艺术人生》,还不忘调侃自己:
现在见到黑的东西,还想往上凑呢。
也许正是这样的一段早年经历,让冯巩的整个人生,都烙下了「朴素」的印记。
鲜衣怒马,都是浮云一场。
少年冯巩一门心思只爱文艺,样板戏、拉胡琴、打快板、弹三弦,凡是和文艺有关的,他统统都能来。
中学的时候,为了换一把胡琴,冯巩还曾偷着卖掉了祖传的一个大锅炉。
1973年,天津市搞文艺汇演,冯巩被老师指定,出演马季当时红遍大江南北的相声《友谊颂》。
没想到,他活灵活现的表演,竟直接惊动了马季本尊。
马季专程捂了一个大口罩,溜进冯巩就读的天津二十六中,在看完冯巩的表演后,当场便决定要将其收为弟子。
「出身不好」的冯巩,一听到马季的邀请,心头一热,自然赶忙着答应。从此便是刻苦学习,不问往事前尘。
因为自己的特殊背景,冯巩屡屡被卡在政审这一关,无法加入官方的文艺团。
直到12年后,几经辗转的冯巩,才终于调入中国广播说唱团,结束了为求生而一路奔波的日子。
1986年,经马季推荐,一出《虎年谈虎》横空出世,引爆了春节联欢晚会的掌声。
从此,冯巩开始了他漫长的春晚生涯。
2005年马季去世时,冯巩哭了肿双眼说:
我想追,但追不上。他就像太阳一样。
没别的,好好做人,好好说相声。
冯巩身体力行地做到了这句话。
春晚的老面孔很多,可连续32年上春晚,回回不落的,却只有冯巩一个。
1988年春晚过后,已经合作了十余年的老搭档刘伟,突然说要出国。
「一拍即合、相恨晚」的牛群,先是要下海经商,后来又去从政,两人还是没有走到最后。
接着,郭冬临,周涛,倪萍,闫学晶,牛莉,林永健,朱军,人们早都见惯了:
流水的搭档,铁打的冯巩。
冯巩的搭档之所以换得这么勤,和当时的大背景脱不开。
别看冯巩台上神采奕奕,风光无限,他与牛群搭档的那十年,正是相声逐渐式微的十年。
随着老一辈的相声艺术家们纷纷淡出舞台,相声这个行业越来越寂静无声。留下的演员只想着如何分一杯残羹,相互打压排挤,眼看着相声就要后继无人。
而在这个时候,冯巩却站了出来。
2001年3月,冯巩在中央戏剧学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侯耀文、姜昆站台,宣布开办「相声大专班」,学制2年,预计招生25人。
这25个人,是冯巩为未来的相声,留的一批种子。
其中就有阴差阳错,因为择专业时,母亲李焕英在电话中错把「戏剧」说成「喜剧」,而成了班里唯一一名女弟子的贾玲。
人如其艺,艺如其人。
32年来,冯巩在春晚舞台上留下无数经典之作:《巧对影联》、《亚运之最》、《明天会更好》、《坐享其成》、《心愿》、《开锁》,全都充满了老百姓质朴的底色。
春晚舞台之外,他也自导自演电影。用喜剧的形式,为最淳厚的底层人群发声。
《别拿自己不当干部》,讲的是一个干部应有作为、别拿百姓不当回事儿的故事;
《没事偷着乐》,讲述一个平凡家庭的老大,用智慧在艰辛的生活中,为家人谋幸福;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拍的也是一名普通的三轮车司机历经生活的酸甜苦辣,依旧乐观积极的人生故事。
冯巩的镜头,总是聚焦在小人物的身上,讲述平凡人生里的闪光处。
只因为蹚过了生活的苦,便最懂得细碎的甜。
2019年,我们的大长腿相声演员冯·斯特洛夫斯基·巩,正式告别央视春晚的舞台。
不服老的他,依然在抖音上说段子、为大伙儿制造幽默,分享最寻常生活里的烟火喜乐。
站在演艺界的巅峰,不忘的是小人物的辛酸。
他是属于人民的艺术家。
在演艺界,冯巩有个绰号,叫「人事干部」。凡是有需要帮忙的,他总愿意扶一把,帮一把。
冯小刚藉藉无名的时候,跟郑晓龙合写了一出剧本《大撒把》,因为得到了冯巩的支持,这才吸引来了北影的投资。
1990年春晚,冯巩向导演组递上一个辽宁籍喜剧演员的专辑,从此春晚的舞台多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台柱子:赵本山。
2013年,郭德纲春晚首秀,被安排在原来赵本山所在的黄金时间段。
为了不让前半夜的节目超时,错过12点的敲钟,有一个小品被安排到了12点之后的「垃圾时间」,就是冯巩主导的小品《搭把手不孤独》。
那一年,是冯巩、郭冬临、闫学晶11年后的春晚再聚首。
然而,作为春晚元老级别的人物,冯巩对此没有任何怨言,依旧兢兢业业、精神抖擞地奉献了表演。
《你好,李焕英》爆红之后,人人都在说,贾玲是张小斐的贵人。殊不知对贾玲来说,冯巩更是改变她一生的贵人。
贾玲毕业后,住在不见阳光的地下室里,空间狭小到「狗进来都得竖着摇尾巴」,一度日子快要过不下去。
她的姐姐贾丹心疼得看不过眼,想让她回老家工作。
冯巩知道了,就打电话给贾丹:
她没地方呢,我给她找地方。她没钱吃饭,我就管她吃饭。几顿饭的钱我还是管得起的。
从此以后,冯巩有什么演出,都带着贾玲。每参加一场演出,冯巩都会分给贾玲200、300块的演出费。
可贾玲心里明白,很多活儿都是公益性质的,钱哪有那么好挣呢?
所幸贾玲自己够争气,多年后,她的节目终于排上了春晚。
可师徒俩还没来得及高兴,导演组就一通电话打给冯巩:彩排节目很饱满,零点之后的节目超了,要拿下。
冯巩犯了难,思虑半天,捎上三瓶红酒,安慰贾玲:
你还年轻,有大把的时间。人生是短暂的,艺术是漫长的。
有一种胜利叫撤退。
没想到第二天,导演组又来了电话,说贾玲的节目又给拿上了。
冯巩再劝贾玲:
年轻人就要敢于拼搏。时不我待,机不再来,迎头赶上,不辱使命。
有一种胜利叫前进!
短短两天,贾玲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
旁人听起来像段子一般,可是冯巩为春晚服务了这么多年,知道这是决定人生的紧要关头,拿上拿下,都被拿捏在别人手中,这个中滋味,他岂会不懂?
前进与撤退,看似自相矛盾,却也道尽了冯巩的人生哲学。
今天贾玲处处替人着想,没有她圆不来的场,是娱乐圈出了名的高情商。当她被节目主持人问到:「你已经找到让观众笑的套路了吗?」
贾玲回答说:
我的套路就是真诚,发自内心的真诚。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份真诚,是贾玲与冯巩这对师徒之间最好的传承。
对生活抱以朴素,对艺术满怀热爱,对他人以诚相待。
当你保持简单与纯粹,生命的真相就会涌现,人生的轮廓得以完满。
永远宽厚,永远质朴。
这才是人生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