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千亿豪门祖坟被掘,现场留下一张神秘红字条,藏着什么玄机?(组图)
刷到一则新闻,惊了我,
5月31日深夜,李锦记家族的祖坟被刨了。
此事一出,震惊了整个香港。
您没看错,就是超市常见的调料大王“李锦记”。
这些调味品的背后,是一个千亿商业帝国。
其集团总部在香港,产品覆盖100多个国家,
“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已被老李家破解,
李锦记第三代当家李文达以1158亿身家,
稳坐香港富豪排行第三,仅次于李嘉诚和李兆基。
而且李锦记是香港十大富豪中,唯一没有上市的,
目的就是避免市场被瓜分,闷声发大财,
把财富全部掌握在自家人手上。
李锦记第三代掌门人 李文达
然而,这样的千亿富豪家族,
光天化日之下,竟被人把祖坟掘了?!
01
祖 坟
荃湾下花山村鹅地,是“李锦记”家族墓地,
这里埋葬着李锦记创始人李锦裳和妻子梁糖,
第二代传人李兆南和妻子陈彩琴。
和香港的名门望族一样,李家也非常重视这块“家族命脉”,逢年过节,家族成员都会携员工前来拜祭,往年的“祭祖”仪式都非常隆重。
然而,几天前的一个清晨,当村民们如往常一样路过时,忽然发现:李锦记家族的祖坟,被暴力破坏了!
现场照片非常瘆人:不止棺材被直接挖了出来,连几位逝者的头骨疑似都被掘出,大喇喇摆在墓碑前……
据称,现场还疑似残留了一张写满红字的纸,上面写着:
“无良老板,合约圈套……欺负老实人,轮回因果,以血还血……好戏后续。”
现场还遗留了疑似作案工具
曾有记者到现场视察,发现坟头上方的泥土较湿润,疑是新铺泥土。
也有村民称:“可能非人为,是野猪刨的。”
其后有记者询问李锦记,至截稿前仍未获回覆。
而警方则称:未收到相关举报。
若纸条是真,那多半可能是金钱纠纷,因为,李锦记卖的,可不仅是调味品。
02
版 图
李锦记集团,已经创立了超过130年,现在家族业务主要被两个集团分管:
“李锦记酱料集团”和“李锦记健康产品集团”,因第三代掌门人李文达年事已高,目前,“李锦记酱料”主要在其三儿子李惠中手中,而“李锦记健康”的主席则是他的四儿子李惠森。
李锦记酱料董事长——李惠中
这些年,“李锦记酱料”做得非常大,目前于全球五大生产基地,销售逾200种产品,是全球最大的蚝油生产商。
因没上市,因此无法得知其财务数据。
但李惠中曾透露:酱油销量已超“镇山之宝”蚝油,而最畅销产品是蒸鱼豉油,年销量逾亿支。
而比酱料做得更大的,是“李锦记健康”。
以酱料起家的李锦记在第四代传人的手里,正变成“非专业打酱油”的公司。
2016年,“李锦记健康”的业务就已远超酱料,其主要业务分四部分:
无限极、无限极物业投资、天方健与爽资本。
没错,那个“大名鼎鼎”的保健品,“无限极”背后的老板,其实就是李锦记。
李文达和儿子为无限极站台
保健口服液、钙片、沐浴露、牙膏、饮料……
涵盖了几乎生活日常的各个方面。
坐落在上环的香港“无限极广场”,是李锦记在2010年花40亿港元购入翻新的。
“无限极”大举进入大陆,李锦记倾力支持。
2009年,李锦记以3亿购入了广州无限极大厦。
2015年12月,李锦记又联手万科(李占90%),耗资57亿,购入“上海无限极大厦”。
2020年12月,“”广州无限极广场”竣工,总投资超过45亿,总面积约18万平方米。
位于白云新城的广场,成为无限极中国的新总部
千万不要以为“无限极”只是保健品,福布斯榜单显示李文达的财富来源除了蚝油、健康产品,还有相当大的比重来自房地产。
2017年7月,李锦记健康透过无限极物业投资(香港)有限公司,以约111.49亿购入了英国伦敦金融地段芬乔奇街20号。
大楼目前全数租出,而租赁平均尚余年期约13年, 租金回报率约3.52%。
甜瓜粗算了一下:过去十年,李锦记透过“无限极”疯狂扫货,仅市面公布的房地产花销就约318.66亿。
而背后支撑其“一掷千金”的,是“无限极”每年高达200亿的营收!
无限极企业简介(来源:李锦记健康2017CSR报告)
03
风 声
2018年,无限极中国收入212.3896亿,与之反差鲜明的,是层出不穷的负面新闻。
一位曾接触过的熟人讲,其推广类似“传销”:
个人先掏钱入会,拉一个新人入会奖励100元,如果拉进来的人买了产品,再提成。
有更加了解的亲,欢迎留言区拍砖。
社区曾有位舌灿莲花的无限极销售称:“我们药到病除,什么都能治!”
当时不少人被推销话术忽悠,喊出了口号:
“信‘无限极’,五年挣一百万,十年挣一个亿”。
然而,不久就爆出了“三天三起致亡事件”。
河南,一个曾被三鹿奶粉毒害的少年,落下了“双肾结石、肾功能不全”的病,孩子父亲相信了当地无限极门店销售人员的嘴,让儿子将无限极产品当药吃,“治疗”一年多后,孩子因尿毒症去世。
网络视频采访截图
重庆28岁的王某,13岁起患上癫痫,后随父母四处求医治疗后,病情一度好转。
但2016年5月,王某被自称是“医生”的人告知,他患的不是癫痫病,而是肾病。
随后,在销售员赵继勇的推介下,购买无限极治病。
2016年5月,赵继勇配送了可服用2个月的无限极产品,并以王某身体不好为由,要求他加大剂量服用。服用8天后,王某病逝。
澎湃新闻曾贴出王某的死亡证明
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还有一个河南平舆县的女孩文某,她因患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了多年。在服用无限极产品治疗后,文某病逝。
其后,又有一位受害者听信了无限极的传销人员,给3岁患有幽门螺杆菌的女儿服用无限极产品,结果导致孩子出现了心肌损害、低血糖等症状。
事发后,无限极曾官方回应:投诉所涉8款产品检测结果均为合格。
曾有媒体调查发现:通过“中国裁判文书网”可找到“无限极”相关结果共1036个,其中64起是法律诉讼。
这些以生命为代价的案例中,不难发现,受害者本身都处于病痛折磨状态,而无限极销售的“巧舌”成了死亡推手。
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这些受害者是因无限极去世,但其口碑仍严重受损。
更被人民日报点名批评:“坑人没下限,害人无极限。”
那么这些通过诉讼披露的事件,结果如何呢?
无限极几乎都不需要承担责任,很多锅都直接扔给了销售人员。
图源:澎湃新闻
3岁女童服用“心肌损害”事件后,无限极更将经销商推到了前台。
其公司回应称:经调查,此次涉事经销商樊某严重违反了与公司签订的条款,公司将督促并责成其从维护消费者权益的角度出发,去推进事件解决。待事件妥善解决后,再依照公司相关规则,对当事经销商予以处理。
这显然不能让人满意,但也无可奈何。
当我们咨询律师时,得到了这样的回答:
“由于经销商具有独立经营的主体地位,我国法律及相关法规尚缺乏对经销商这一市场主体的有效监管。所以在无限极和之前的权健事件中,公司都会第一时间拿经销商做挡箭牌。”
“除非找到该经销商与涉事公司之间存在内部管理、对外宣传上存在关联等有力证据或是证明涉事公司自身对产品进行了夸大、虚假宣传,否则难以确定涉事公司的法律责任。”
在黑和白之间,总有个灰色地带,它混淆在黑白之间,却远比黑白宽广。
04
舌尖上的豪门
这次疑似被掘坟的,是李锦记创始人,他的故事,要从遥远的1888年说起。
当时,李锦裳在珠海南水镇 以开小吃店为生。
一次,他在煮生蚝时因为太困,便打起了瞌睡。
结果白色蚝汁都已熬干,锅内只剩下深色的稠汁,他好奇地一尝稠汁味道,意外发现其独特鲜味,由此便产生了卖蚝油的念头。
此后,“蚝油”成了李锦记的金字招牌,但1902年一场大火让整个家庭工坊化为灰烬。
于是,李锦裳拖家带口前往澳门重振事业。
1888年至今,一个多世纪的风浪,股权之争、婚姻问题、兄弟反目,李锦记,一个都没逃脱。
李锦记家谱
三房相争
创始人李锦裳去世后,股权由三个儿子均等继承。
六十年代,香港历经暴动及石油危机,局势动荡。
老三李兆南建议扩大市场,做低价产品,守住家业;但老大老二却不看好香港,想卖掉祖产,移民海外。
三兄弟闹翻了脸,最后李兆南押上全副身家并大举借贷,买下了两个兄长手中的所有份额,这才保住了“李锦记”。
“一房买两房”后,三兄弟彻底闹掰,大房二房移民海外,三房李兆南死守招牌。
这个李兆南就是文章开头墓地里的逝者之一。
李兆南
兄弟阋墙
李兆南有俩儿子:长子李文达,次子李文乐。
分家后的“李锦记”元气大伤,父子曾三人并肩作战,全力支撑。
李兆南或偏爱“更有能力”的长子李文达,1972年起,他逐步将公司交到李文达手中,而李文达则意识到要让李锦记走出困境,就必须进行革新。
他大胆引进日本酿造技术,启动“圆盘制曲”开发新产品,努力进军海外。
90年初,李锦记年营收增长15倍,跨过了1亿美元关卡。
当时李锦记以“熊猫牌”标志进军海外
正当“李锦记”在海内外市场稳步上升时,弟弟李文达提出了:“分家”。
80年代,李文乐罹患癌症,身体虚弱无法长期参与公司管理,此时他的4个孩子年纪尚小,而哥哥的5个子女都已成人;其妻子对李文达强势的作风深感不安,担心丈夫一旦过世,大房会侵占股权,自己一房将失去保障,因此极力想将股权变现。
最后的导火索:内地建厂。
当时,已成第三代掌门人李文达看中了内地的巨大市场,想把发展中心转移到内地市场,并在大埔兴建新厂。
当时的李锦记规模还不大,要打开内地市场需要一笔巨额投资,非常冒险。
弟弟李文乐坚决反对,进而提出分家,清算股权。
此时,李锦记正处于发展关键时期。
李文达哀求弟弟,不要分家。
但二房夫妻铁了心,坚决不同意。
多次沟通未果后,弟弟亮出了杀手锏:
“我要卖掉手中股份,若你不买,就卖给别人。”
李文乐的股份如果卖给别人,李锦记就有被外人吞掉的风险,这是李文达无论如何不愿看到的。
父辈的历史重演,而此时的他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钱买断弟弟手上的股份。
无奈之下,他把弟弟告上了法庭。
兄弟对簿公堂,这场官司打了整整6年,连工厂都停了工。
最终,李文达咬碎了牙到处借钱,终于凑够了800万,买下了弟弟所有股份。
随后,李文乐拿着800万移民美国,退出李锦记。
而李文达背着一屁股债,重新开始建设公司。
此后兄弟,断绝来往。
李锦记广东工厂
这一战,李文达贱价抛售了大量资产,李锦记甚至被法院要求停业半年,背负巨债。
1988年,搬入埔新厂时,李文达含泪说:
“搬入新厂,仲欠人几千万建筑费!”(厂子的建筑费都是借的)
所幸他的眼光没错,内地市场潜力巨大,李锦记入驻内地后,业绩成倍增长,现在年营收数百亿,当年800万不过九牛一毛。
此时,家族纷争又开始了。
第三代掌门人李文达和四个儿子
李文达有四子一女,都被送到美国读书。
1980年,长子李惠民奉父召唤回到香港,成为当时全公司的第一个大学毕业生。其余4子女均在其他公司历练后,再加入到家族事业。
1992年,四子李惠森提出“进军保健品市场”战略。
其后,在家族的支持下,他与广州第一军医大学(现南方医科大学)合作,成立了南方“李锦记健康产品有限公司”,开启了直销道路。
1998年,由于中国宣布禁止直销业,加上亚洲金融风暴,公司一度考虑关闭旗下事业体“南方李锦记”。
李惠森怒了,提出想卖掉股份,自立门户。
幸好,亲历过2次分家的父亲李文达仍健在,老爷子痛定思痛,直接立下一部“家族宪法”,誓要杜绝历史再重演。
“李锦记家族宪法”主要内容包括:
“股份只能转让给有血缘关系的人;通过嫁娶关系进入李家的人不能持有股份;家族成员不得晚婚、不得离婚、不能有婚外情,一旦违反,自动退出董事会……”
不得不说,老爷子够狠,连婚姻道德状况等都一并涵盖,让外人半点机会都没有,至此,李锦记的股权被自家人攥死在手中。
老爷子还在办公室墙上直接裱框了一段话:
家族要为家庭的纷争付出沉重的代价。我的弟弟因家族业务与我意见分歧,以致不再往来,我至今十分痛心。我不希望下一代有我这个不愉快的经历……无论如何,要以家族为先,没有和谐的家庭,就不能延续家族,亦没有可延续发展的家族事业。
总结就是:家和万事兴。
最终,李惠森没分家,直销也被存留,沉淀3个月后,他重返家族。
2005年,中国宣布解禁直销行业后,李惠森掌舵的“南方李锦记”更名“无限极”,一度成为了中国第一大直销集团。
李锦记第四代 李惠森
靠着这样严苛的家族规定,李文达继续带领着李锦记前行,老爷子已年逾90,这艘船还能掌舵多久?
一瓶蚝油到千亿帝国,李锦记走过了133年。
调料方面,百年老字号得到了千家万户认可,但其另一个品牌的传销丑闻又令人困惑愤懑,一个品牌,两极口碑,
明日春光暗中老,醉红不似当筵枝。
如今被惊扰的初创者若泉下有知,定想后辈谨记:
百年基业,始于一个“诚”字,一个家族企业的延续,除了事业的接力,更是精神的传承。
而征途漫漫,后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