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梁庄》:如何摧毁一个村庄(图)
本文转载自纽约时报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像许多移居大城市的中国人一样,梁鸿过去常常短暂回乡探望家人,直到十几年前的某一年,自己的村庄变得面目全非,令她感到震惊。村中心被废弃,附近的河流被污染,森林被砍伐,当地的学校变成了猪圈。暴力事件增加了,几乎所有能离开的人都离开了。
于是她开始记录自己的想法,并采访当地人试图找出问题所在。2010年,她发表了《中国在梁庄》,该书英文版由艾米丽·戈德(Emily Goedde)翻译,题为《China in One Village: The Story of One Town and the Changing World》。这个标题表明了梁鸿的追求,即不仅要解释困扰她家乡的问题,还要解释困扰整个中国社会的问题。
在中国,该书的出版着实造成了一场文学轰动。它售出了数十万册,赢得了许多中国最高文学奖,引发效仿,并在全国引发关于现代化成本的讨论。梁鸿的书反映了她称之为全国上下“心理上无家可归”的感觉:这种感觉好像是,几千年来一直作为中国社会基石的机构,都被世事变迁所淹没——尤其是家庭和村庄。
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的文学教授,梁鸿利用自己的研究能力深入挖掘她的主题,从政府报告中找到有说服力的统计数字,同时寻找官员甚至小偷进行采访。虽然她虚构了家乡的名字和主要人物的名字,但她下笔毫不保留。
《中国在梁庄》开头讲述了几十年来从村民手中夺走权力的野蛮政府政策。1949年共产党上台后,一些世代培养出许多公民领袖的家族被处决。
随后发生了一系列集体创伤事件,尤其是1958年至1961年政府导致的大饥荒,造成多达4500万人死亡,其中包括全国三分之一的农村村民。当时,老人被迫住在集体养老院,包括梁鸿的祖父。正如她父亲所说:“他进去的时候,身体很好。……四天后,他们把他放在草席上送了回来。他死了。”
梁鸿以同理心讲述她的故事,在序言中说她的书“首先是文学”。有的时候,它达到了这个目标。不过在其他时候,这些章节感觉有点像一箩筐问题:环境、儿童、心理健康、犯罪、政治。值得注意的是,她的大部分研究都是在2008年左右完成的——这表明翻译作品在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之间的流动有多慢。
如今的读者可能想知道这样的书是否还能在中国出版,因为中国政府的审查制度近几年越发严格。答案是,类似的书还在出现,因为像梁鸿这样的作者并没有直接挑战政府。她让官员发表意见,这不仅是在政治上的明智之举,而且公正。例如,我们了解到,许多官员精通地方事务,但也倾向于寻求快速解决方案。
《中国在梁庄》讲述了普世的挑战,不仅中国村庄面临这样的问题,世界各地与主流脱离的社区也面临这样的问题。正如梁鸿所说,她笔下那样的村庄感到对政府决策“没有真正的参与感”,而这些决策正在摧毁他们。
本文转载自纽约时报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