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请台湾人吃喝?对台部门有话说(图)
本文转载自多维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在两岸新闻中,对台部门、对台组织或是对台相关人士都是常见称呼,但“对台部门”众多,各对台部门有什么不同,少有人知,甚至对台部门(包含国台办)在公众的刻板印象,就是“讨好”、“贿赂”、“请台湾人吃饭”等等。自从两岸关系陷入僵局,对台单位也成为“众矢之的”。
在开头需先回答大陆社会如今最常见的问题:促成台湾民间往来交流,对两岸统一有什么助益,最后不是都得靠军事实力?
对台单位就算是官方的国台办,除了落实国家对台政策之外,本身就肩负“帮助在大陆的台湾人”这一任务,这就跟去台湾的大陆人遇到事情得先求助陆委会一样。这本身就是比较软性的官方部门,不是军事部门,调性自然完全不同。因此国台办主任刘结一在过去担任外交官时同样疾言厉色,掌管国台办之后被视为软弱,不过是反应民间对台不满情绪。
至于对统一有何助益,近年习近平所言“(对台)软的更软,硬的更硬”已经说明了。
“请客吃饭”之起源
在常见的“对台单位”中,除了人人熟悉的国台办,还有民革中央(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之简称)、台盟(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的简称)、全国台联(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黄埔军校同学会等。
其中民革中央及台盟为民主党派,平时对台的主要工作,一是与台湾党派的交流,二是相关的参政议政,比如调查台湾人在大陆有哪些生活不便、企业聘请台湾员工的工作流程是否不便、在日常生活中台胞证使用是否顺畅等等,调查后提出进一步的“落实同等待遇”措施。
至于全国台联则是“人民团体”,主要就是与台湾民间各界(非党派人士)的交往,比如组织台湾教师大陆参访、台湾医师大陆参访等等。自然,这些参访团其实民革中央、台盟等民主党派也会组织,就是大陆社会印象中的“请客吃饭”。
近年因为两岸政治僵冷,连带着肩负两岸交流责任的大陆对台单位也受到民意质疑。(中央社)
讲起大陆社会对对台单位“请客吃饭,结果台湾人回去继续搞台独”之“骂名”,对台部门的人员表示这与过去历史背景相关。比如“请客吃饭”很多的全国台联,是成立于1980年代,而那时两岸官方几乎没有往来,于是大陆设立两岸交流的“民间单位”。
一开始的服务对象,是1949年前来到大陆并滞留在此的台湾人及其后代家属。这些台湾人有人因为马关条约台湾被割让给日本后,不愿臣服日本而渡海来到大陆;有人响应孙中山先生的号召,来大陆参与革命。
再后来,有台湾人参与抗日战争;还有台湾人加入共产党的军队,参与“解放战争”(1946年至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的战争,大陆普遍称解放战争);有人是国共内战后与台湾亲友隔绝等等。
最初大陆以民间交流为主的对台单位之成立,在于帮助其中一些人“平反”,也帮助其中一些人找寻在台湾的亲人。对这些台湾人,不仅是落实政策的问题,还有给予各方面的照顾,希望把他们爱国爱乡的精神传承下去。
后来随着台湾解严、两岸交流增加,对台单位开始接待来大陆参观的各种台湾团体,自此奠定“对台单位都请客吃饭”之印象。
“台湾年轻人,确实变了”
找台湾人来大陆“吃吃喝喝”,到底有没有用?对台单位的人直言,“这些台湾人当然不会因为来大陆几天,就改变政治认同,但是我们每年带这么多台湾人,确实体会了两岸关系之演变。”
“2011年、2012年那时接待台湾中南部大学的大学生参访团,结果真有人说‘我原先以为大陆还是没吃没喝’,并不是开玩笑,而是认真的感叹。这个连我们都不敢相信。但是那几年参访的台湾学生都很愿意问问题,而且是真的想来大陆看一看,真的想了解这里的变化。”
“那两年认识的台湾人,有些我们联系至今。有一个台湾年轻人后来留在大学工作,也会告诉自己的学生大陆的情况。这些就是很成功的案例。”
“但是近年,特别是这两年,已经越来越难。这种参访团同样有,但一是台湾因为政治因素会阻挡一部分,二是来大陆的台湾人完全不同于过去。他们很少、真的很少问问题,也充满戒备,一副‘我就是来看你们怎么搞统战’的样子。这与过去完全不同。”
“对台单位的工作,大陆民意的误解是一回事,但真正会让人寒心的,是近年台湾社会的变化,第一线人员是最有感的。”
对台工作:就是把“两岸一家亲”坚持到最后的这部分人
台湾抗中,大陆社会近年对台同样情绪颇多,“武统”几乎成为两岸关系的“唯一代名词”。面对这样的情况,对台单位人士坦言,许多对台的人也知道,两岸关系前景不容乐观。
但是对台单位的工作,就是得把“两岸一家亲”坚持到最后的这部分人。这是职责,也是真实的心情。
“我们算是一直始终如一要践行两岸一家亲的那部分人,怎么说呢,就是哪怕大家都觉得这是僵局,非‘武统’不可,我也认为自己应该是把友善和希望坚持到最后的那部分人。”
本文转载自多维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