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手机里的羞羞照片,可能早被这些软件被看光了(组图)
相信大家对个人隐私,平时都会小心翼翼提防APP地花式读取隐私数据吧。
但千防万防,还是会被APP钻空子,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变着法子偷偷读取你的隐私。
这不,大家都在用的国民通讯软件 — 微信,出幺蛾子...
就在10月8日,数码博主Hackl0us在微博发帖说,微信、QQ、淘宝等多款APP在后台反复读取用户相册。
消息一出,顿时网上议论纷纷,许多网友表示愤怒。
也有网友表示见怪不怪,毕竟现在大数据时代,早无隐私可言:
看到这,吓得小雷赶紧看看自己的记录↓
好家伙,500多条记录,更过分的是,竟然大半夜还在悄咪咪的读取我的相册。
淘宝、贴吧跟搜狗输入法同样也在小雷不知道的情况下,偷偷读取照片,甚至还一直定位。
就连B站,也在搞这种骚操作↓
以上这些时间,小雷几乎都没打开过相对应的APP 。大伙赶紧去查查自己手机里的APP,偷偷背着你搞了多少奇怪的操作吧。
苹果用户可以在iOS 15 隐私选项里的「记录App活动」,选择记录APP相应的活动查看。
不过由于苹果没有提供直接查看记录的方式,我们就需要去下载隐私洞见APP来查看。
在记录APP活动页面点击储存活动后,点击导入隐私洞见就可以查看各APP的一切操作了。
如果刚导入打开后,看到都是英文,不知道是什么APP的,可以关闭隐私洞见,过会再打开,就能看到对应的APP名称了。
至于安卓端的...iOS都被看光光了,安卓能幸免吗?
对于此事,微信迅速发出了回应,表示微信反复读取相册是为了方便用户需要时快速发图。
并且iOS系统为App开发者提供相册更新通知标准能力,相册发生内容更新时会通知到App,提醒App可以提前做准备。App的该准备行为会被记录成读取系统相册。
简单总结就是,其他APP或者用户改变了相册的状态,系统联动微信,微信为了应对改变作出的操作,会被系统判定为读取相册。
另外,微信还表示会尽快修复这个问题。
看到这小雷觉得,微信这波的确说得过去。毕竟偶尔截图后想要发送图片,聊天框右侧会出现之前的截图,上面显示着“你可能要发送的图片”,能提高使用效率。
但是许多网友还是不买账,因为微信是在自己睡觉的时候读取相册的。 即使真的没干坏事,这波操作还是对隐私敏感的小伙伴造成了困扰。
众网友不买账的情绪,小雷非常理解。毕竟在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中,我们对于应用窃取个人隐私的问题,已经经历过太多了。
在初期,各大APP的应用权限索取可谓群魔乱舞。比如视频类App要求读取运动数据、资讯类App要求开启相机和麦克风录音权限等。
最过分的是,某些应用不给某些权限,它还不给你使用,这导致了许多用户被绑架、被自愿接受APP调用不相关的权限。某公司CEO也曾经说过,国人对隐私比较开放...
但事实上中国用户真的不在乎隐私吗?
除了过分索取权限,一些“另有想法”的APP甚至从一般信息向生物识别信息蔓延。
在2020年的时候,360安全大脑监测到部分金融移动软件,存在隐秘拍照行为,非法收集用户信息。
除偷拍用户面部图像外,这类借贷软件更会采集用户的各种敏感通讯与网络数据。包括用户短信、通话记录、通讯录、接入网络等,进行非法收集与明文传输。
好在黑暗总会过去,随着这两年相关监管制度的完善下,相关应用权限跟用户隐私得到了较好地改善。
平心而论,在现在的大数据下,在网上确实相较以往更加便利了。
但大数据也在将我们往信息茧房中推,使我们不断迷失在短暂的刺激中,模糊自身对外的感觉。
对茧房外的一切逐渐失去交互,看似获取更多,实则失去更多的世界。随着科技的发展,App所涵盖的个人信息也越来越丰富。
近年来,常有人戏称“大数据时代、人人“裸奔”,国家也越来越重视个人信息保护。
今年8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表决通过,定于11月1日起施行,防止"大数据杀熟"、敏感个人信息被滥用。
APP收集个人信息是把双刃剑,方便是好,但不可越界。
像微信这次引发的效应,虽说是“为你好”。但在用户未主动使用应用情况下,App在后台读取相册,就是背着用户做奇怪操作,超出了必要范畴,也难免让人觉得迷惑。
对此希望各平台和开发者都能自行检查相关问题,监管部门也加强监管力度,推进系统排查,对违规行为严处,保障用户的个人隐私安全。
App违规读取、收集个人信息的老毛病,不能再惯着了。
在真正变好之前,各位可以先尝试关闭相关权限,或者等后续 App 更新解决。
尽量避免APP搜集个人信息。如果大伙还有其他更好的解决办法,也可以留言跟小雷分享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