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顺利对接空间站!首位女航天员“太空行走”(视频/组图)
本文综编自德国之声、央视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据央视新闻报道,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约582秒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21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建造阶段的第2次载人飞行任务。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天和核心舱和天舟二号、天舟三号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续,航天员将进驻天和核心舱,开启为期6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舱段转移等工作,进一步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船箭分离
目前,天和核心舱和天舟二号、天舟三号组合体已进入对接轨道,状态良好,满足与神舟十三号交会对接的任务要求和航天员进驻条件。
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据德国之声报道,中国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14日召开记者会表示,执行神舟十三号任务的航天员包括担任指令长的翟志刚以及王亚平和叶光富,预计将进行二至三次的出舱活动,以安装大小机械臂双臂组合转接件及悬挂装置,为后续空间站建造任务作准备。
航天员王亚平作为将中国首名出舱进行“太空行走”的女航天员,成为外界瞩目焦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副主任林西强:“我们分析了女航天员的身心特点和个体需求,重点从生活保障、健康保障等方面开展了针对性的设计,确保女航天员长期飞行、健康生活、高效工作。”
十年圆梦
1980年出生于山东的王亚平2010年入选中国第二批航天员,2013年执行神舟十号飞行任务,当时王亚平还进行了中国首次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中国有6千万中小学生在地面课堂上课。
中国媒体称王亚平出身自农村家庭,幼时家里主要靠种植樱桃树作为经济来源。她的中学老师2012年曾对《解放日报》说:“王亚平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孩子,她读书时并没有太多特别之处,家庭条件也非常一般。这恰恰说明,她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干出了不平凡的事。”
新华社报导称,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时,王亚平还是名飞行员,她当心内心突然萌生当航天员的想法,期待自己成为女航天员。从飞行员到飞入太空的航天员梦想,她花了10年实现。2013年,王亚平作为神舟十号载人飞船的乘组成员飞上了太空。
时隔八年,现在王亚平已是一名母亲,她向新华社透露,因为女儿年龄小,还不懂航天员是做什麽,但曾经看过上过太空的11位航天员的照片,因此会觉得这份职业很神圣,让她骄傲且自豪。
中国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告诉官媒《环球时报》女航天员的优势,像是从生理构造、心理素质来讲,对航天环境的适应能力更持久,耐寂寞能力较强,心理素质也更稳定。
庞之浩指出,女性的心思更为细腻,考虑更周全,处理问题更注意方式方法,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也比较强,能够保证乘员之间配合顺畅,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报导称,王亚平此前已经执行过一次飞天任务,有较为丰富的飞行经验。
中国媒体曾报导,在为神舟十三号乘组的女航天员准备的物资中,除了有针对女性设计的服装,还备有女性护肤品及卫生用品等。
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六次飞行任务,也是该阶段最后一次飞行任务。主要的目的包括开展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和手控遥操作等空间站组装建造关键技术试验。同时也会进行2至3次的出舱活动,安装大小机械臂双臂组合转接件及悬挂装置,为后续空间站建造任务作准备。
这次的任务也会进一步验证航天员在轨驻留6个月的身体健康、生活和工作保障技术、同时进行航天医学、微重力物理领域等科学技术试验与应用等。
神舟十二号返回舱顺利着陆
林西强并指出,按计划,神舟十三号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与天和核心舱及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形成组合体。
预计约6个月后,航天员搭乘飞船回东风着陆场,而在对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各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后,将会转入空间站建造阶段,预计2022年底前完成空间站三舱组合体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