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混血女记者自述从小被歧视,纠结要不要"当中国人",老乡一句话点醒(组图)
小金(Angelina King)是加拿大广播公司CBC的一位女记者,她的爸爸是罗马尼亚人,母亲是中国人。因为有中国血统,小金从小就遭受过很多的种族歧视,随之而来的,是自己对身份认同上陷入的矛盾境地。
小金(Angelina King)
一直到她在多伦多认识了一位和她一样中国罗马尼亚混血的“孩子”,才终于明白了自己的“身份”。
小金从来没有和家人以外的人谈论过自己身上的华人血统,虽然她看起来就有一点亚裔的样子。
小金在萨斯卡通长大,虽然家里面是罗马尼亚和中国文化交融在一起的氛围,但是对于小金来说,家就是家,没有什么奇怪的。
每年夏天,小金的爸爸都会在后院做罗马尼亚的传统大锅炖羊肉,也会用脚踩葡萄的方式自制葡萄酒。
小金和她的罗马尼亚爸爸
而到了冬天,像所有中国家庭庆祝春节一样,小金的妈妈也会给小金包红包,家常菜里也少不了西人很少吃的鸡爪和牛杂。
小时候,小金的妈妈还会让孩子试穿舞狮队的服装,小金都觉得很正常,也很开心。
除了在学校会说英语外,在家里,小金是听着罗马尼亚语和台山话长大的,虽然她知道,和别的加拿大本地同学比,她家的移民文化有点特别,但是她仍然为自己的不同感到自豪。
但是有一次,在操场上,一个男孩用手指头作出了“眯眯眼”的动作,还用涉及种族的脏话骂了小金。
那也是小金第一次在加拿大遭到种族歧视。
从那以后,种族歧视似乎就成了家常便饭,小金的妈妈和姑姑,就曾经因为自己的华人种族,被公寓的房东拒绝出租。
小金的一家
在萨斯喀彻温这种保守主义横行的省份,少数族裔往往非常不招人待见。
在当地当老师的小金的妈妈,还曾经被学生家长投诉,拒绝中国人当孩子的老师。这些都深深地印在了小金的童年记忆力。
小金还经常会注意到,在她的生活里,老是有人会有意无意地拿中国人、中国文化说事,态度上充满了歧视。
面对这种情况,小金总是在内心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她觉得自己应该说点什么,应该站出来表明立场,教育教育那些人。
有一次,小金就被好朋友说了:“好吧,你没那么中国人。”
“哪么中国人?”小金很不客气地把她的好朋友骂了一顿,要求她以后再也别被自己看到说这种有的没的的话!
为了适应在萨省的生活,小金的老爷(右一)甚至把自己的中文姓都改了。
但是,作为一个混血的孩子,小金有的时候,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又很为难。
“我到底是罗马尼亚裔中国人,还是华裔罗马尼亚人呢?”
而如果自己不是中国人的话,为什么还要维护自己的中国文化?小金想不通。
小金希望把属于自己的两种文化都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她既不想“当”中国人,因为感觉冷落了自己的罗马尼亚文化,但是又觉得自己本来也是中国人,非常矛盾。
直到她认识了和她有相同经历的另一个中国和罗马尼亚混血儿——来自多伦多的厨师小张(Haan Palcu-Chang)。
小金和小张
据小张说,自己高中开始就在做烹饪的工作,而且,自己在成长过程中主要通过食物,把罗马尼亚和中国文化联系起来。
“当你因为种族背景而被嘲笑时,你会想尽快融入社会,”小张有和小金差不多的成长经历。
“我觉得,很多有中国血统的孩子,都在努力去探索和发现自己的根,因为他们总会知道,如果没有这个根,那是多么遗憾的一件事。”
小张和爸爸妈妈在一起
小张早年总觉得自己像罗马尼亚人多一些,尤其是他的长相。
然而当他搬到欧洲的时候,立刻发现自己是多么的不一样。
“那是我第一次被迫承认自己有亚洲血统的事实,因为那里的每个人都会说:‘你不就是个中国人吗?’”
“他们甚至还以为我不会说英语!”
相比在加拿大,欧洲人更保守,他们对小张这样的“中国人”很戒备。
“我是中国人,我也是罗马尼亚人,”小张第一次对自己的身份有了认同,他并不认为二者不能共存,或者自己必须是一个什么特定的种族。
小张和家人
“我们不必非要定义自己是中国人还是罗马尼亚人。我们是混血儿,我们是加拿大人。理解这一点很重要,我们要书写属于我们混血儿自己的故事,”小张对小金说。
加拿大就是这样一个国家。
不像欧洲、亚洲或非洲的非黑即白,在这篇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很多族裔的移民,族裔之间的血液也在慢慢交融,混血的孩子并不少见。
今天的加拿大,越来越尊重、包容多元文化,不管是中国,还是罗马尼亚,亦或者是其他民族的文化,都能在加拿大开花结果。
我们并不一定非要融入以获得某个特定的身份,你就是你,我就是我,虽然大家都是加拿大人,但是却并不一定就有一样的文化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