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称外交抵制北京冬奥“收效甚微”,北京警告抵制国将“付出代价”(组图)
本文转载自BBC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表示,法国目前没有加入外交抵制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计划。他表示,此类抵制行动收效甚微,仅有象征性作用。
马克龙表示,此类抵制行动收效甚微,仅有象征性作用。
此前,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表示,他们不会派政府代表参加明年2月举行的冬奥会,理由是对中国人权记录的担忧。
中国表示,抵制冬奥会的国家“必将对其错误行径付出代价”。
与此同时,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表示,他已接受邀请参加冬奥会开幕式。
“收效甚微”
在周四(12月9日)的一次记者会上,马克龙表示,奥运会不应该被政治化,他更喜欢能产生“有效效果”的行动。
“需要明确的是:要么完全抵制,不派出运动员,要么尝试采取一些有用的行动,”他说道。
马克龙补充称,法国将与国际奥委会(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合作,来确保运动员保护章程的践行。该言论被解读为暗指彭帅事件。
“我认为我们不应该把这些话题政治化,尤其是如果要采取一些收效甚微的象征性措施的话,”他说。
北京冬奥会将于明年2月举行。
法国教育和体育部长让-米歇尔·布朗凯(Jean-Michel Blanquer)也在周四(12月9日)警告,不要将冬奥会政治化。他对法国媒体表示,“我们需要谨慎对待体育和政治之间的联系”。
“体育是一个独立的世界,必须保护它免受政治干预。否则,事情可能会失控,并最终可能扼杀所有的比赛,”他说。
布朗凯说,法国将继续谴责中国侵犯人权的行为。他不会前往北京,但是负责体育事务的部长级代表罗克萨娜·默勒奇内亚努(Roxana Maracineanu)将代表法国政府与会。
中国警告
北京冬奥会将于明年2月4日至20日登场,但抵制行动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分裂。
美国周一(12月6日)率先宣布对北京冬奥会进行外交抵制。白宫新闻秘书普萨基(Jen Psaki)称,面对中国“严重的践踏人权行为和在新疆的暴行,美国外交官和官方代表如果出席就是将这些赛事视为一切照常,这是我们绝对不能做的。”
在新疆事件外,中国进一步压制香港的政治自由,以及网球选手彭帅在指控前中国高层性侵后遭审查事件也进一步加剧了抵制冬奥的呼声。
随后,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也跟进了类似的外交抵制措施。
同为“五眼联盟”成员的新西兰则表示,该国不会派遣部长级代表出席。新西兰表示,该国也对中国的人权状况表示关切,但这一决定主要是因为新冠疫情的缘故。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周四(12月9日)回应称,美、英、澳、加必将为其错误行径“付出代价”,但他尚未透露反制措施。
中国官方媒体报道称,对那些对冬奥会有政治图谋的国家和政客,中方根本就未发出邀请。所谓抵制,完全是在“自我炒作和哗众取宠”。
《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还在推特调侃称:“按照中国的标准,美国政府官员大多是新冠肺炎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而且挑三拣四、自命不凡。你们是北京居民最不想见到的人。”
官方英文媒体《中国日报》的欧洲分社社长陈卫华则呼吁,中国将抵制2028年洛杉矶夏季奥运会。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周二(12月7日)表示,该国尚未决定是否派出官员出席冬奥会,尽管一些议员呼吁抵制,原因包括侵犯人权、领土争端和中国在周边海域的挑衅行为。
意大利表示,该国不打算加入外交抵制行动。
在法国总统马克龙的表态之外,法国外长勒德里昂(Jean-Yves Le Drian)周四(12月9日)表示,欧洲有必要在外交抵制一事上采取共同立场。目前,德国新政府对抵制行动仍保持谨慎态度。
尽管俄罗斯代表队因2014年的兴奋剂丑闻被禁止参加冬奥会,但与中国关系密切的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仍接受出席的邀请。这将是2020年3月以来,首位来华访问的外国国家元首。
抵制奥运有何历史?
与此前对奥运会的抵制不同,此次四个英语圈国家宣布的是外交抵制,即不派出任何政府和外交官员参加,但运动员仍将正常参赛。目前,未有任何国家的运动员宣布取消参加冬奥会。
因此,包括马克龙在内的一些人显然认为,这种抵制只是一种象征,实际意义有限。尤其是考虑到仍在持续的新冠疫情本身可能导致出席人数减少。
相比之下,上世纪80年代的两次奥运抵制行动则激烈的多,直接导致了数以百计的运动员未能参加比赛。
1980年夏季奥运会在中央列宁体育场开幕。
在1979年底苏联入侵阿富汗后,有60多个国家在美国卡特(Jimmy Carter)政府的带领下抵制了1980年莫斯科夏季奥运会,包括当时与苏联交恶的中国。
1984年,苏联则率领18个国家一起抵制洛杉矶奥运会,被视为是报复行动。
更早之前的1936年夏季奥运会则在处于纳粹统治下的德国举行。当时,希特勒(Adolf Hitler)的严重反犹情绪引发一些政界人士的抵制威胁。但时任美国奥委会主席埃弗里·布伦戴奇(Avery Brundage)以政治与体育分离的论调反对抵制,最终美国派队参加。
国际奥委会(IOC)主席巴赫(Thomas Bach)周三(12月8日)表示:“我们欢迎他们(运动员)到场,我们欢迎他们得到国家政府的支持。剩下的就是政治。”
“政府官员的出席对各国政府来说都是纯粹的政治决定,”他说道。
本文转载自BBC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