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08日 30.7°C-33.3°C
澳元 : 人民币=4.76
布里斯班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中国怎样才能赢得创新的竞争?(图)

2022-01-12 来源: FT中文网 原文链接 评论2条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无论对中美两国谁来讲,谁能争取到全球的大多数,谁的优势就更大些。那么,竞争的压倒性策略就应该是采取一种“开源”的心态和政策。

中国怎样才能赢得创新的竞争?(图) - 1

中美进入了一个全面竞争的时代。通过双方的努力,中美关系的边边角角虽然有可能修复,但总体不可能回到十几年前基本是合作共赢的状态了。

短期来看,中美之间的竞争很危险。台海、东海、南海,军事对抗随时可能擦枪走火。但从长远看,中美的竞争的核心不可能是军事,因为即使是局部战争、常规战争,都有可能激化到全面战争、核战争。战争是个不可控的过程,升级是大概率。核战争没法打,谁也打不赢,打到最后只能是地球的毁灭。美国鹰派看到美国在军事上的巨大优势,自然希望用军事手段遏制中国,维护自己的全球性(包括亚洲)的霸主地位。但中美军事竞争的结果只能是让中国向美国看齐,大规模增加核威力量,最后达到一个虽然是更加危险,但基本稳定的新的军事平衡。所以,从军事上看,在核武时代,不会分出输赢,因此无休止的竞争也是无用的。

那么,既然中美竞争的焦点不在军事上,会在什么事情上呢?答案在经济和软实力上。经济是看谁能发展的更好,软实力是看谁能在国际上更有影响其它国家的能力。关于软实力,本人曾在两年前在FT中文网撰文阐述《软实力管理:如何增强国际话语权?》,那是一篇对软实力比较完整的论述,在这里就不再重复。我在这篇文章里主要想谈谈经济上的竞争。

中美的经济架构不同,发展的模式也有巨大的差别。总体来讲,美国在全球当了一个世纪的老大,在大多数经济领域都走在世界最前端。美国经济的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创新、移民和全球化。其中,创新带来科技的进步和人均生产效率的提高,移民带来高端人才的扩充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全球化通过全球市场的一体化可以转出生产效率低下的产业,同时扩大高科技和高端服务市场的规模。

中国过去40年的发展也直接获益于全球化,而且中国的全球化是和美国配合做到的:美国不要的产业可以转移到中国来,中国的廉价商品再卖到美国去,同时中国变成美国之外最大的高科技、高端服务市场。苹果公司的例子最有代表性:手机里技术含量最高的是芯片、操作系统,这些都由美国或其盟友做;但手机制造的过程属于劳动密集型,由富士康代工,在中国做;最后,中国变成苹果手机最大的市场之一。在这个过程中,中美是互惠互利的。但从整体上讲,中国获益更多些,主要是经过国际协作,可以从美国为首的西方学习大量的先进技术,从而从根本上大幅提高中国的人均劳动生产率。

中美之间的这种合作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中国人的学习能力太强,在很多领域跟美国已经非常接近;甚至在一些领域,比如5G和新能源甚至略有超越。再加上中国雄心勃勃的科技发展计划,使美国感到这样继续下去就会从根本上失去美国做为全球老大在科技上的压倒性领导地位。所以,美国打贸易战只是个引子,旨在挑起矛盾、创造对中国强硬的政治基础,真正的竞争高地在高科技,在芯片、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科技、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美国指导科技战的总战略思想是脱钩,全部或者是局部性脱钩,即在世界上打造两个科技阵营,一个是中国,一个是美国领导下的全球体系。脱钩对这种战略的描述实际并不准确,更准确的理解是要把中国从世界上像北韩一样孤立出去。

如果美国的战略奏效,那么对中国的发展是极其严峻的。在科技、经济上会重新回到冷战时期:一方面是苏联和一些经济和科技都比较落后的东欧国家,一方面是美国领导下的西方和依赖西方的全球体系。苏联输掉冷战是命里注定的事情,因为无论是经济体量还是创新能力,苏联阵营其实都完全不是西方阵营的对手。这样,在全面竞争的情况下,由于不得不在军事上持续进行巨额投入,最后苏联阵营自然会耗尽国力,最后不得不在马拉松中败下阵来。冷战用了40年才分出胜负,是一项马拉松竞赛,消耗战。所以,核大国之间的竞争的焦点是经济,经济竞争的焦点是技术,技术竞争的焦点在市场规模和创新能力上。

中国如何才能赢得创新上的竞争?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创新的产出是创新人才和创新效率的乘积。在这两点上,其实我们都没有优势。有人说,这怎么可能?我们14亿人,美国才三亿多,即使我们人才培养的能力是美国的一半,我们在人才上也有优势。但这个算数最大的错误是忽略了世界上有70亿人,美国的开放体系和移民政策使它不仅仅能在美国本土的三亿多人中发掘人才,实际是在全球(包括中国)招徕第一流的人才。到美国留学的本科生、研究生80%都会回国,那是因为美国劳动力市场不需要留下这些人,这些人做的事情美国人本来就能做。而国际上到美国攻读理工科博士的人群(包括中国),毕业后80%都会留在美国工作,对这些美国需要的高端人才,美国给出的条件让很多人无法拒绝。

在创新效率上,美国的优势更大。其宽松的社会环境,对私有产权,特别是知识产权的保护能让科学家工程师们安安静静、踏踏实实地搞科研。其次,其全球一流的大学体系、风险投资系统、高科技公司形成了一套让科学家如鱼得水的生态系统。近年来,虽然美国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死灰复燃,但在知识移民聚集的东海岸、西海岸,社会的主流仍然对移民和异族文化有巨大包容,保持了美国对全球科技精英的吸引力。

所以,我们在这场创新的竞争中任重道远。如何才能提高中国的竞争力?当然也只能从创新人才的数量和创新效率上做文章。其中重中之重是不能在不知不觉把自己孤立起来,把中美之间的创新竞争变成14亿人对56亿人(美国加全球)的竞争。中美两大经济体大约占世界GDP的40%,其它国家占了60%。中美人口加起来18亿,其它国家有52亿。所以,无论对中美两国谁来讲,谁能争取那全球的大多数,谁的优势就更大些。那么,竞争的压倒性策略就应该是采取一种“开源”的心态和政策。

开源这个概念来自于高科技,是指科技的底层技术完全公开化,全球共用,不被任何一家机构、公司或国家独家占有。所以,开源技术从根本上是安全的,而且对所有的使用者都一样。开源政策和国产替代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思路。诚然,在技术上被人卡脖子是要绝对摆脱的状态。但如果仅仅用国产替代来解决卡脖子问题就会引发一个新的问题:世界上其它国家会不会也做同样的事情,对来自中国的技术产生卡脖子的担忧?如果其它国家也采取国产替代的策略来排挤中国科技,我们岂不是又回到了自我封闭的道路?所以,与其强调国产替代,不如强调开源技术。完全开源的技术对所有国家都是安全的,都没有卡脖子问题。 这样,当中国有了技术需求,中国公司可以提供,欧洲公司可以提供,日韩公司也可以提供,没有谁卡谁脖子的问题。实际上,只要是开源技术,美国公司同样也可以做供应商。这样,通过开源,把中国的科技产业链牢牢地与世界上最大的生态体系接轨,自然会立于不败之地。在技术开放的意愿上,实际美国是相对孤立的,因为美国是高科技的引领者,而引领者往往希望对技术进行垄断,因为可以减少竞争、最大程度地榨取技术带来的利润。就像苹果,最早搞出智能手机,但是是一个完全封闭的体系。而欧洲、日韩、中国,美国的中小企业,因为都在追赶,所以都不希望在技术上被垄断,更希望采取开源、安全的体系。谷歌能在苹果一骑绝尘的情况下后来居上占领手机操作系统70%以上的市场,不是因为本身科技或性能高人一筹,关键是采取了开源的策略,争取到了更多的同盟者,建立了更大的朋友圈。

在贸易和投资上,开源的政策要求我们最大规模地与世界所有的经济体产生无缝对接。中国近二十年经济上的巨大成就和加入WTO有着极其直接的关联。WTO是国际规则,中国采用国际规则是开源的做法。最近生效的RECEP,又是中国在亚太地区的极为漂亮的一笔。和欧洲的投资协议CAI如果能早日获得批准,无疑对中国将来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最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中国申请加入CPTPP。大家知道,TPP本来是美国拉出的一个新的朋友圈,来专门把中国隔离出去的。但在美国退群的情况下,中国政府能大格局、放下面子,申请加入一个本身对中国并不友好的贸易体系,显示出了清晰的判断和极强的定力。

创新离不开人才,开源的政策要求我们在人才政策上完全与世界接轨。中国古话说得好,有了梧桐树才能招来金凤凰。既然我们需要的人才都是国际性人才,为了吸引他们,留下他们,光给钱是不够的,效率也不够高。要了解这些国际人才的需求有哪些。除了工资、科研经费,在管理上是否能做到专家管专家,而不是外行管内行?同样重要的是,能不能做到国际标准的专家管理,而不是一切都要入乡随俗,水土不服?除了工作之外,这些国际人才的孩子教育是否能做到国际化?国际学校的供给和质量能否保证?国际化的孩子们在中国生活是否适应,是否开心?这些事情看起来琐碎,但实际对人才的去留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孩子或家人如果有意见,人才一样留不住。如果真正让国际人才在中国获得完全国际接轨的条件,才有可能吸引大家来试试,甚至留下来。中国为世界上输出了那么多高端科技人才,大部分都没有回国效力。如果对同宗同族的华人人才都缺乏吸引力,就说明我们的人才政策和条件还有多么巨大的提升空间。

和人才政策密切相关的一个问题是文化和语言政策。近些年来,由于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国人自然产生对中国文化,包括语言文字,更加高度的认同和自信。拿语言为例,在教育上很多地方有淡化英文教育的倾向;就连路标都有些地方要把英文转成汉语拼音。这些都不是开源的政策,其实都是封闭思维。试想,如果我们希望争取全球那可以争取的50多亿人,他们到中国连个路牌都认不得,还怎么工作、怎么交流?我们要意识到,虽然美国人说英语、英国人说英语,但英语本身不属于这些国家,它是一个国际规则,就像互联网的TCP/IP规则,是个开源的工具。除了五眼国家,世界上科学家、工程师、投资者、企业、国际贸易、顶级学术期刊的通用语言都是英语。一个中国人和一个德国人交流,不用德国人懂中文,也不用中国人懂德语,只要都懂英语就完全解决问题了。我们当然希望外国人能认可我们的文化,学习我们的语言,但在中文在全世界普及之前,学习英文实际是要拥抱世界,不是要拥抱美国,更不是向任何国家低头。不学英文反倒是自己把自己踢出朋友圈,在经济上、创新上会吃大亏。

当然,创新的成功有很多其它决定性因素,比如研发投入、产学结合、教育升级、创新性文化的打造、等等都很重要。我这里希望提醒大家采取一个开放性策略是重中之重。如果逆其道而行之,采取一个封闭的策略,其它的努力再大恐怕也没有胜算,因为生态体系的体量差异会太大。如果我们采取一个完全开源的策略,美国实际也很难自己把自己封闭起来。因为如果中国和世界接轨,而美国要和中国脱钩的话就是要跟世界脱钩,美国这么做显然不符合其国家利益。那么,如果中美都采取开源的策略,去全球化就很难有太大的进展,中美的竞争就风险可控。实际上,如果中美的竞争可以避开零和博弈,聚焦创新性赛跑,一方的领先不见得给另一方制造风险,而是提供机会,那这种竞争对世界不见得是件坏事,一个直接的结果是让全球科技进步提速。所以,中美竞争的焦点实际在第三方。能获得第三方支持的策略是最佳策略。

一个开源的世界是民主的、稳定的、安全的,值得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打造。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2)
FCCP
FCCP 2022-01-13 回复
不可能!专制本质就是反创新!
天麦冬
天麦冬 2022-01-13 回复
任重道远呵!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