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母子地铁上演羞耻一幕,遭围观拍照:你越要脸,孩子越没脸见人(组图)
01
“我的孩子爱怎么打就怎么打”
前几天,在北京地铁7号线,拥挤的车厢中出现了这么令人愤怒的一幕。
一个七八岁的男孩,不知道因为做了什么惹怒了妈妈,只见这位妈妈狠狠地捏着孩子的脸,紧接着又打掉帽子。
随后,又抢过孩子手里的手机,抬手就要打。
大概觉得还是不解气,她竟然把孩子的书包扔到地上,硬是逼着孩子在众目睽睽的车厢中跪在地上,整整跪了一站地。
有围观的人实在看不过去,纷纷劝说这位妈妈。
没想到她丝毫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什么问题,反而理直气壮地说:“我的孩子,我想让干嘛就得干嘛。”
短短一分钟的视频看得人出离愤怒,真想问问这位妈妈:凭借着大人的威严,这样去羞辱一个孩子,你就这么有成就感吗?在你眼中,孩子到底是一个独立的人,还是你的附属品,或是可以任意打骂羞辱的物件?
就像一位网友说的:“孩子虽然是你的,但孩子与父母享有平等的人格,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
但生活中,就是有一类父母,他们觉得孩子是自己生的,因此自己想怎么教育就怎么教育。
江苏12岁的女孩佳佳,因为没有完成妈妈布置的“提升作业”,竟然被亲妈用滚烫的锅铲烫伤了手背,惨不忍睹。
孩子的外婆无奈之下起诉撤销这位妈妈的监护权,但在法庭上,这位妈妈却感到委屈万分:自己教育孩子,只是为了孩子有个好的未来。
南京的一位博士爸爸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逼着七岁的儿子和五岁的女儿学高数,学文言文,一旦孩子没有符合他的要求,就要被辱骂殴打。
当孩子妈妈向法院申请保护令之后,这位爸爸仍然不觉得自己的教育方式有什么问题,并且口口声声说这是自己的“家务事”。
这几位父母,用他们自认为正确的方式去教育孩子,不仅伤害了孩子,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并且已经触犯法律。
在今年1月1日实施的《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五条就规定,家庭教育应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有的父母其实并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有的父母依然信奉着“不打不成才”的家庭教育方式。
殊不知,这些行为,在《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后,已经属于违法行为。
02
恐吓,贬低,冷暴力……不是教育,是教训
我们常说,孩子的问题,折射出家庭教育的问题。
正如白岩松所说:“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
错误的教育,比不教育还要可怕。
有多少父母,正在打着教育的名义不断去伤害孩子。
在广西,一位妈妈因为嫌孩子太调皮,一怒之下竟然抱起孩子,直接扔进了垃圾桶。
与孩子对视了20多分钟后,看到孩子不肯服软,她竟然一走了之,留下孩子一个人在里面。
夏天的广西,食物放久点,都有腐烂的味道,更别说是路边的垃圾桶了。
有好心人赶紧把孩子抱出来,这时候孩子身上全是苍蝇和垃圾,全身散发着令人作呕的味道。
但更气愤的一幕出现了,这位妈妈掉头回来直接抢过孩子又扔了进去,还直接把盖子盖上。
被关在里面的孩子是什么心情,真的难以想象。
孩子犯错不听话,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但父母既不愿意去耐心了解,讲道理解决问题,反而是直接吓唬两句,利用恐惧逼孩子听话。
——因为人在非常害怕的时候,就会屈服于本能的恐惧,从而去服从。
对于父母来说,既节省时间精力,也不用费什么脑子。
但这真的能达到教育的效果吗?
也许孩子是顺从听话了,但这只是因为父母的恐吓激发了他们的恐惧,被迫顺从。
说到底,这只是打着教育的旗帜实施的一次教训而已。
但它所衍生出的后果要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就像《智慧教养》中所说的:“错误的教养方式制造出错误的孩子,它们因此衍生出的影响,远比父母想象中多得多。”
《凉子访谈录》中,一位受访者从小到大没有得到过母亲的认可。
哪怕是在满分120分的考试中考了117,也会被妈妈质疑:“还差三分呢?”
贬低,打击,贯穿了她的整个成长过程。
母亲希望用这种方式激励她不断进步,但殊不知她的女儿却觉得自己是个废物,无论做什么都做不好,一度患上抑郁症。
生活中,类似这样错误的教育例子还有很多:用冷暴力,逼孩子“臣服”,逼他们认错;
用否定打击,企图激发孩子的上进心;
用“为你好”的理论,妄图掌控孩子的一切。
所有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只会让孩子变得自卑、无助、叛逆。
也和父母要培养优秀孩子的初衷渐行渐远。
03
家庭里,最该接受教育的是父母
父母可以说是唯一一个不需要学习就持证上岗的职业了。
生了孩子,自然就成了父母。
但有的人,却真的不配孩子喊上那一句爸爸妈妈。
就在1月6日,《家庭教育促进法》施行后,湖南省长沙市发出首个《家庭教育令》。
事情的起因,是一对夫妻离异后,妈妈由于再婚无暇顾及女儿,便找了保姆和女儿同住,负责照顾日常起居,自己只是在周末看看孩子。
一个孩子,父母离婚后原本身心就会受到影响,结果妈妈还把自己扔给保姆,这种隐形的伤害是难以估量的。
的确,跟着保姆生活的孩子不会饿着,也不会冻着,但除了这些基本生活保障之外,原本该由父母尽的责任,难道是一个保姆能承担的吗?
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教而不善,是父母的“三宗罪”。
真正的养育,是父母要学会尊重,无条件地接纳和爱自己的孩子,同时关注自身成长,把自己活成孩子最好的榜样。
厦门男孩李柘远在25岁时,被哈弗商学院以全额奖学金录取。
在我们感叹这又是别人家的孩子时,其实更应看到那个“别人家的妈妈”。
李拓远在谈及妈妈时说:“从出生到如今的20多年里,妈妈没有缺席过我成长的任何一个环节。”
育儿的本质是一种身体力行的陪伴。
只有足够的高质量陪伴,才能建立好亲子沟通的桥梁,教育的目的也完成了一半。
对于李拓远来说,妈妈就像朋友一样,他们可以无话不谈,只要他的决定是正当有益的,妈妈不仅会支持他,并且会身体力行参与其中。
尊重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允许他们自己做出选择,这样的孩子才有勇气去选择。
李拓远的妈妈曾这样评价儿子:“他从小总有各种想法,甚至爱“折腾”。
其实这种敢闯敢拼的尽头就是从妈妈身上学会的。
作为一名单亲妈妈,李拓远的妈妈在照顾孩子之余,也没有放弃自身事业的发展。
她从一名大学老师,后来成为厦门一家电视台的英语主播。
正是因为从小看到母亲身上的坚强和不放弃的勇气,李拓远学会了如何成为一个正面向上的人。
为人父母,自然希望孩子能够优秀长大,成就一番事业。
但用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待孩子,导致孩子又把这种畸形的教育方式延续到下一代,因此造成一个个无法解开的死循环,是做父母最大的悲哀。
《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惩罚父母,而是“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支持和服务”。
更传达了一种观念:养孩子不再是你个人想当然的行为,而是要受法律约束的行为。
每个孩子的性格都有不同的特点,没有任何一种成功的养育经验能够适合所有孩子,也没有一种养育理念是绝对的对与错。
但教育一定要有底线,而它的本质更是父母的一场自我修行。
正如《正面管教》的作者简·尼尔森说过:如果你觉得教育孩子很痛苦,那你一定是用错了方法。
没有人生来就会做父母,谁都是在磕磕碰碰中不断学习,学会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母。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成就一个阳光向上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