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2月23日 23.7°C-24.8°C
澳元 : 人民币=4.56
布里斯班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专访美国“知华派”专家李成:美国的对华政策疏远了中国青年(组图)

2022-01-29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原文链接 评论9条

从美国作家何伟(Peter Hessler)的《江城》,到90后美国人戴三才(Zak Dychtwald)的《中国后浪》,近年来这些书的问世,反映了美国社会对中国青年一代的特别关注。

专访美国“知华派”专家李成:美国的对华政策疏远了中国青年(组图) - 1

在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和中美关系降到低点的背景下,美国学者李成进行了关于中国青年的调查研究。“实际上,我和戴三才的观察有相似的地方,他观察的是‘千禧一代’,也就是1980年到1995年出生的人,而我更多地是研究更年轻的00后们。但无论怎么划分,现在的青年一代,都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独一无二的。”

李成是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布鲁金斯是全球综合排名第一的智库,其对美国政界、企业界的对华态度与策略都有重要影响。作为约翰·桑顿中国中心百年来首位华裔主任,李成对中美两国都有着深刻的理解。他曾在外交学院的“美国知华派学者”名单中位列前10名。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他提到了自己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美国鹰派的对华政策如何疏远了中国青年》。

中国新闻周刊:是什么契机促使你研究当代中国青年?作为一位年长的华裔学者,在研究中国青年的过程中,是否有一些与自己的经历相比较而带来的感慨?

李成:我的研究动机之一,是挑战那些认为中国青年没有创新能力、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想象力的刻板印象。中国青年,特别是生长在数字时代的第一代人,我们把他们称作“数字原住民”,他们中的很多人对信息敏感,在西方学习过,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程度之深,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他们对西方文化有自己的判断。西方在教育、电影、体育等很多方面对他们影响非常大。然而,在美国话语体系中,一说到中国青年,就被描述为“被洗脑的民族主义者”,这种偏见与现实相差十万八千里。

我从事中国青年研究的第二个原因,的确与我自己留学美国的经历有关。那时候世界还处于冷战时期,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才刚刚开始。1984年,里根总统在复旦大学发表演讲,我1985年就自费来美国留学,当时中国赴美的留学生还是非常少的。初到美国,我就感受到巨大的反差。记得当时我从旧金山机场一出来,就看傻眼了,美国的高速公路四通八达,而上世纪80年代中叶中国还没有一条高速公路呢!我当时随身只带了三十多美元,作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留学生,大多数人也就只有这么点儿钱。

到了1990年代至2000年,第二代留学生纷纷出国深造,那已经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奥巴马执政时期,中美教育交流达到了顶峰。那时候赴美学习的第三代中国留学生是平视西方的,由于中国的经济变得强大和中产阶层的崛起,他们对自己和国家充满信心和希望,但也难免出现了一些傲慢与偏见,我对此也曾有过担心。但我的研究表明,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非常多元,他们就读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家庭背景,有各种理念和价值观。因而,对他们做简单化的评论是不公平的。我当年留学的经历和他们对比所形成的反差,让我更想去了解这一代中国青年。

促使我研究中国青年的第三个原因是,过去十几年我一直在编一套英文版的由布鲁金斯学会出版的“中国学人丛书”,向美国人介绍中国的政治、法律、社会、人口和经济等。其中2021年刚出版了中国社科院社会学学者李春玲所著的《中国青年:多元与分化》,最近围绕着此书的面世,我也写了一些关于中国青年的文章。

专访美国“知华派”专家李成:美国的对华政策疏远了中国青年(组图) - 2

2019年7月25日,来自中、美分赛区选拔赛晋级决赛的中美75支团队、300余名中美青年创客,在北京参加“第六届中美青年创客大赛总决赛”。图/中新

中国新闻周刊:民调显示,29岁以下的美国青年,对中国的好感度比30~40岁、50~60岁年龄段的人,要高出20%~30%。美国90后、00后对中国好感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李成:“好感度高出20%~30%”这个数据,由一些美国民调机构和我本人15年来分别做的几次调查问卷得出,而最近的数据也是“高出15%”,这个结果无疑是正确的。原因有这样几点:

第一,美国青年的冷战思维不像前几代人那么强,前几代美国人是在冷战时期的1980年代中叶长大,他们中有些人经历过古巴导弹危机等。第二,现在的美国青年比较自由开放。例如,参加2016年和2020年美国总统竞选的民主党参议院伯尼·桑德斯最多的支持者就是青年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美国青年受保守的极端宗教的影响比较小。第三,美国大学里中国留学生的比例很高,这个比例在有些美国大学占到外国学生总数的百分之三四十。美国学生与中国学生接触久了,就会发现他们跟自己有很多共同之处,美国青年通过对他们的中国同学的了解,加上接触到中国的功夫电影等文化、Tiktok等科技产品,对中国的陌生感消失了,而且并没有感觉到所谓来自中国的威胁。

但我还想补充的是,和一般美国民众不同,美国国会和行政部门的年轻议员或对华事务的年轻官员,主要是80后,他们中很多人属于反华的鹰派。这是由于他们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目前美国的战略定位把当中国作为对手甚至敌人;二是研究中国的美国人,在读大学时,是在美国学界主导的定量研究中成长的,这就造成了很大的误区。你要研究一个国家,首先要深刻了解它的人文地理、历史,你要居住那里、跟那里的人有交往,而不能仅仅靠数字和统计学来研究一个国家。

中国新闻周刊:根据你对中国90后和00后青年的研究,他们的物质消费观和价值观有何改变?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李成:我给哈佛大学的90后学生讲课的时候说,“你们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苏州的同龄人,可能和你们很像。”中国的青年人在物质消费观念和价值理念上,跟他们的父辈非常不同,这也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当代中国青年是在富裕社会中长大的。从1978年到2017年,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了22.8倍,GDP增长了33.5倍。中国从一个贫穷的国家,发展成一个世界上中产阶层人数最多的国家。第二,90后和00后是在中国高校扩招背景下接受教育的一代。1998年,中国高等教育的的毛入学率是9.76%,而到了2018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48%,全国近一半的年轻人可以读大学。第三,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历了历史上罕见的从农村到城市的移民潮,1978年中国的城镇化率是17%,2020年是62% 左右。青年人成为城市化的生力军。第四,这一代青年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罕见的独生子女一代,2010年,中国独生子女总数已达到1.5亿人。第五,数字原住民的崛起,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社会空间和社会关系。基于血缘和地域的传统农业时代的社会关系被改变,青年一代带领他们的父辈进入数字时代。青年的公共社会交往中心从过去的大型公共空间,转移到某个主体为中心的小型私人空间、虚拟空间。

以上这些因素都决定了,中国当代青年的物质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必然发生革命性的根本变化。

中国新闻周刊:你的研究指出,今天的中国青年爱国而关注社会进步议题,美国青年是否也一样?

李成:中美青年一代都更加关注社会公平与权利,这与中美两国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有关。在美国,年龄大的白人往往很保守,有种族歧视倾向。美国的黑人、亚裔等少数族裔对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敏感,这跟他们在美国社会的边缘地位密切相关,他们非常强调投票权,不得不发声,抗议针对他们的种族歧视甚至言行暴力。

中国正在经历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从农村到城市的移民潮,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进入城市。如果你是来自于农村,你一定会对城里人的各种歧视特别敏感。我们在讲青年人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在理论上是讲得通的,但在现实之中,特别是全球新冠疫情的冲击之下,我们不要忘了,中国青年群体是很多元的。有些人完成了物质上的需求,但有一些人还没有实现这一点。特别是一些边缘化的青年人群。中美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经济体的青年,都面临这样的问题。

另一方面,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人,对气候变化等问题更加敏感。同时,在男女平等、同性恋、弱势群体权利、社会公正等议题上,青年一代与他们的上一代人相比,也要关心得多,更加勇于表达自我。

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青年人关注社会进步议题、思想多元化,对未来世界格局来说都是好事。例如,现在全球抗击新冠疫情遇阻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人类在面对一个共同的敌人时,没有更多地积极参与,无法实现团结合作。

中国新闻周刊:中美两国青年未来合作的领域有哪些?如何推动中美关系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李成: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之前,各国内部及国家之间的经济差异,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全球化“脱钩”现象,并导致激进的民粹主义、种族歧视、极端民族主义等情绪,这些情绪如今还在继续上升。而新冠疫情的持续加重,也进一步造成不同国家在数字经济、公共卫生包括疫苗的分发和网络教育等方面的差距,更大程度地加剧了不平等和分化。

在这种情况下,中美两国更应该强调人心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夸大差异,需要更有同情心、同理心、更多换位思考,要相互尊重对方,而不是彼此妖魔化。

为此,中美首先要强调交流。教育交流和民间交往是中美关系重要的推动力。通过教育交流和民间交往,中美两国能够加强彼此了解,避免误解、误判,找到更多共同点。对于代表着未来的两国青年而言,能够在这些交流和交往中做得更多。

从历史上看,中美体育交流对促进两国友好关系的作用不容小觑。早在50年前,中美两国的“乒乓外交”已经为我们开创了先例。近的来说,2020年1月26日,美国职业篮球明星科比在飞机失事中去世。数据显示,当时中国搜索引擎百度上对科比的搜索量有700万次,是处于疫情之初的“新冠肺炎”搜索总和的6倍多。新浪微博上关于科比去世的搜索量高达10亿次,比当时处于第二位的“新冠病毒”的搜索量多了两倍多。由此可见,中国民众尤其是青年人对这位美国篮球明星的尊重和喜爱,远超想象。

这当然不仅仅是因为科比的体育天赋,更因为科比在中国的影响力。科比和宋庆龄基金会合作,在中国设立了科比中国基金会,他向2008年汶川地震捐了很多钱。科比的小女儿会讲一口流利的汉语,令中国人感动。与此对应的是,美国民众也非常热爱中国篮球明星姚明。

中美青年的文化交流也能促进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上世纪70年代,打开中国对西方音乐之门的,是美国费城交响乐队的首次来华访问,促使中国一代青年人开始学习西方音乐——弹钢琴、拉小提琴。而现在很多世界著名的华人音乐家,包括钢琴家郎朗、大提琴家马友友等等,也是中美文化交流的桥梁。

这些现象给我们的启迪是,民间交往、教育交流、文化交流、旅行业的促进,都能增进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在以上这些领域,青年能够成为中美交流主要的推动力。

中国新闻周刊:对美国政策制定者需重视中国青年对美国的看法,你有没有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议?

李成:美国政策制定者脱离了中国青年人,或者将中国青年一代中的很多人推向反美的一方,这样的情况到底符不符合美国的利益?是不是有利于中美两国的发展?这种政策的确值得反思。对此,我有一些建议。

首先,要先把美国自己的事情做好,如果美国真正要影响中国的话,就不要用双重标准,把自己的事做好,比什么都重要。其次,美国政府要谴责任何形式的种族主义,包括仇恨亚裔的言行和暴力。同时,FBI不能把“中国项目”用于种族定性,要取消阻碍和为难华人、华裔学者的政策。

此外,要加强和中国的民间交流,继续打开大门,欢迎中国留学生和学者来美国大学学习交流,不要有各种限制,因为大学本身就是开放的。同时可以派更多的美国学生到中国去进行长期学习和交流。也要建立两国青年之间的各种对话机制,尤其是促进中美两国青年讨论气候变化、流行病或瘟疫、核武器控制、经济和社会的鸿沟等国际议题。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9)
随遇而安的人
随遇而安的人 2022-01-29 回复
我们奔向更了开阔的平台进行合作和竞争~也需要中国人民不能忘记佩服陈纳德将军~陈香美女士对于世界反**次序的和平和对亚洲全面的贡献!人民之间不应该敌视……
轮崽在哪
轮崽在哪 2022-01-29 回复
美国从对华的抹黑洗脑到中国崩溃论衍生出来的各种中国乱象谣言已经无法洗脑中国年轻人了,所以他们的目标也不是这代年轻人,而是中国本土中老年人和一些双标🐶.
轮崽在哪
轮崽在哪 2022-01-30
台🐸通共了没
土澳居民DNhy5
土澳居民DNhy5 2022-01-29
傻喷爱锅贼越来越多了
Taehee-emily
Taehee-emily 2022-01-29 回复
梁启超所说的国民 我们奔向更开阔的平台竞争
starestar
starestar 2022-04-03
美国人不是不想渗透年轻人,但美国的吸引力已经没那么强了。
Dawn
Dawn 2022-01-29 回复
美国在青少年群体里搞意识形态渗透
小星游啊游
小星游啊游 2022-01-29 回复
美国对华政策,怎么也忽悠不了中国的年轻人了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