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面对俄乌战争 中国民众心态复杂(组图)
本文转载自多维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俄乌战争过去一周时间,从整体舆论反映看,中国许多民众对俄乌战争的心态是十分复杂的,既反对战争,同情弱者乌克兰,又理解俄罗斯的不得不为,毕竟美国主导的北约欺人太甚,想要将刀子直抵俄罗斯。兔子急了还会咬人,更不用说曾经与美国并列的世界霸主之一俄罗斯。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上兵伐谋,能不打仗就不打仗,尽量用谈判的方式解决问题,是中国人的朴素想法。要知道,1840年以来中国屡次被英、法、俄、日列强欺辱,加上自己内战,100多年几乎战乱不断。中国人深知和平的珍贵,战争的残酷,因此普遍期待向往和平。
俄乌开战以来,“愿世界和平”这句话是出现频率最高,获点赞人数最多的网络留言之一,由此可见中国民众对战争的基本态度。安居乐业、国泰民安,不仅是中国的两个常用成语,更是中国民众的一种信仰。
各方消息显示,开战一周的俄乌战争已造成双方数千人死亡。虽然俄乌双方公布的伤亡数字不一样,但可以确认的是,这场战争已经让数千人失去生命,受伤者更多。如中国网友所说,如果没有战争,这些人完全可以平凡而幸福的活着。战争对人类伤害极大,很多中国人都十分明白这个道理,因此反对俄乌战争,“愿世界和平”是无数中国人的真诚期待。
同时,从另一个角度看,尽管反战是中国多数人的基本立场,但不少中国人也理解俄罗斯选择战争的无奈。乌克兰相对俄罗斯来说是弱者,而俄罗斯相对北约(美欧军事联盟)来说也是弱者,中国人像其他人一样,大家都有同情弱者的情结。
北约违背对俄罗斯的承诺,不断向俄罗斯边境扩张,已经对俄罗斯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在东欧剧变、两德走向统一时,北约曾向俄罗斯保证,不会向东方扩张一寸。但现实是,在1997年之后,波兰、匈牙利、捷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克罗地亚、阿尔巴尼亚、黑山、北马其顿等14个国家先后加入北约。
不断扩张的北约有30个成员国,图为2021年3月24日,在布鲁塞尔北约总部举行的北约外长会议上,各国外长和他们的团队聚集在一起。(AP)
其中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曾经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它们加入北约后,已经让俄罗斯在西北方向与北约直接面对面。2008年后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乌克兰、格鲁吉亚也提出加入北约,一旦乌克兰入约成功,北约利剑将向东方挺进1,000多公里,直抵俄罗斯腹地,对俄罗斯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在这一点上,别说有着战斗特性的俄罗斯难以容忍,纵使是美国,不论是当年提出门罗主义,还是古巴导弹危机,都说明美国同样难以容忍周边安全被威胁。
面对北约步步紧逼,显然俄罗斯已退无可退,哪怕战争是不对的。如中国外交部对俄乌战争的表态所言“乌克兰问题有其复杂和特殊的历史经纬,理解俄方在安全问题上的合理关切”,不少中国民众也理解俄罗斯对北约不断东扩的不安,理解其对乌克兰采取军事行动的无奈。中国不也是面对,美国在东亚构建小北约的安全威胁吗?当然,即便如此,中国还是不希望战争发生。
中国不少民众理解北约东扩对俄罗斯的安全威胁,但作为一贯主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也坚定维护联合国宪章,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乌克兰作为联合国成员之一,其主权和领土完整应该得到尊重。特别是想到台湾与大陆还没有统一,中国一向要求他国尊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因此面对乌克兰的领土主权遭受军事威胁,很多中国民众也从心里同情乌克兰。
特别是看到乌克兰的很多民众在战争威胁下,不得不远离家园,到他国避难,成为漂泊无依的难民,生性善良的中国人都希望战争早日结束,铸剑为犁,让乌克兰人民(无论是亲欧还是亲俄)都可以平安、健康的享受和平生活的欢乐。
战争是人类的自我毁灭,图为 2月28日,在顿涅茨克一名消防员站在损坏的房屋前。(新华社)
面对俄乌战争,无论是理解俄罗斯还是支持乌克兰,中国民众的心态都是十分复杂的。一方面大家期待和平反对战争,同情弱小讨厌霸凌,支持联合国宪章反对破坏国际规则;另一方面中国不少民众也深知美国的霸道,对俄罗斯不满北约的安全威胁感同身受,为乌克兰的民粹政客感到悲哀。
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命题之一,它要求人们不偏不倚,周全理性,客观守正的认识世界万物,应该说在看待俄乌战争时,抛开那些不值一提的为战争叫好的偏激之人,多数中国人虽有各种纠结,但整体保持了中庸之道的智慧,展现了对于弱者的同情和对于和平的由衷向往。
当然,从古至今战争都是不好的,希望俄乌双方吸取战争的教训,以“和为贵”的精神处理后续事件,通过对话谈判的方式解决双方分歧,或许俄乌双方,能够找到对大家都有利的相处新模式。中国官方一再强调要“彻底摒弃冷战思维,通过对话谈判,最终形成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机制”,中国多数民众也有同样的期待。
本文转载自多维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