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这句虚伪的赞美,3000万女孩听了好多年(组图)
昨天是国际三八妇女节,我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许多女孩意识到,我们不需要「女神节」、「女王节」,我们需要的是「妇女节」。但我也听到一部分声音在反对:这是不是太上纲上线了?明明把女性都捧到了女神、女王这样的高度,有什么不满意的?女性都有专属自己的节日了,为什么还要抱怨?今天,我偏要戳破这种赞美颂歌背后的陷阱。
01
女神节,一顶虚幻的王冠
首先我想表明一下自己的态度:「三八妇女节」的一众别称里,我最不喜欢的就是「女神节」。有人可能不理解,女神这个称呼,象征着体貌和品格的完美,怎么就招人厌烦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它表面把女性捧得很高,但背后的逻辑还是在规训女性「要活得完美」,「女性就该精致优雅如同女神一般」。
「女神」看似是一种美好的祈愿,但事实上却把女性的价值回归到了「外貌美」上。所以你会看到,在明明是庆祝女性参与劳动、争取平等权利的一天,演变成了各个商家的营销狂欢。在这种消费主义的逻辑中,“女人还是得对自己好点”,方式就是通过买买买,来提升自己的外貌精致度。
△沈亦斐B站《我为什么不认女生节》
于是我们看到,在一众广告里,展示的是超人一样的妈妈,时刻光彩照人的女明星,成就巨大的女性名人。这不仅是消费主义式的哄骗,更是一种虚伪的赞美。不论商品折扣,还是女生节拉横幅送点小礼物,都像是一种小恩小惠。告诉你:你看,作为女性,你们是被优待的。
△高校的女生节礼物有时也充满性别刻板印象
过分鼓吹完美的「女神形象」,不仅是对女性力量理解的偏离,更让千千万万的普通女性活在「完美」的枷锁之中。正如这张海报中写的那样:“不要女神的虚幻王冠,只要妇女的真实权利。”
我想,女性需要的,不仅是更真诚的认同与赞美,更有对女性力量的看见和认可。恰巧,我看到了一个不太一样的短片——由B站联合全国妇联、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北京感恩公益基金会发布的主题视频《不要在闪光的时候才关注我们》。
运动员岳丽月让我才知道,原来残疾人也能高山滑雪,并且凭借自己的意志和刻苦有不凡的表现。
我尤其喜欢灯亮和灯灭的交替对比。
△B站《不要闪光时才关注我们》女足、滑雪运动员在高光时刻被大量聚光灯包围,灯光褪去,抛出一个问题:“你,是什么时候看到我们的?当我们有掌声有聚光灯照耀的时候,当我们所有作为、沐浴荣光的时候。但当这光熄灭,你是否还能看得到我们?”
△B站《不要闪光时才关注我们》
这问出了我的心声:女性在被主流选中大量报道之后,才得到大众关注,看上去声量更大了,但回归日常与平凡呢?灯光再度亮起,出现了许多位不同年龄、职业的女性,在各自的生活和工作中闪光。女性可以点亮自己,社会的聚光灯也应该打向每一个努力的她们。是,我们现在有了许多个被看见的女性榜样。除了中国女足、谷爱凌这样为国争光的女性外,女孩别怕还写过充满活力的舞狮女孩,温暖而细致的女入殓师,个头小小却开大卡车的女司机。我在B站上关注很久的UP主“乡村教师日记”,是个名叫小丁的女孩。
小丁来自困难户家庭,自己、妈妈和弟弟都患有疾病;她的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投身乡村教育的她,通过视频纪录和学生们相处的日常。
△小丁老师
她什么科目都要教,英语、数学、跳舞,无所不会,和学生之间称兄道弟,一起吃饭,做家访……从她身上,我看到了耐心、温柔,对童心的守护,担得起教师「园丁」的称号。还有许多个她们,护士,老师,工人,普通白领……她们不必精致,不必优雅,更不必成为完美的女神,因为她们就是自带光芒的「力量女性」。正如短片提到的那样,女性做出成绩的时候,确实有诸多赞美的声音,但这种赞美就够了吗?并不够。我想,比起「女神」、「女王」这些金光闪闪的虚名,我更希望不论三八节还是日常,都能多关注女性成绩背后的付出。
02
不要造神,更不要只看见她们的高光时刻
我为什么反对造神式的吹捧?我知道,不少人可能只是跟风喊出「女神」二字,甚至有不少人是抱着善意在问候表达,但却没意识到这个称呼背后的危险。我的目的不是为了扣帽子,更不是为了攻击普通人,而是希望你们明白:一句「女神」可能会遮蔽许多结构性不公,掩盖女性身份背后的偏见与障碍。
女神的光芒总是一闪而过,人们在赞美之后,还会记得她们闪光之外的挣扎和困境吗?有人说,这几年女性的声量已经够大了,女性问题已经得到足够关注了,但我却不这么认为。除了每年的三八节外,每当有女性斩获成功,或是不幸遇害时,社会的视线会如同聚光灯一般打来,但又很快消散。比如中国女足。因为今年在亚洲杯的冠军名头,她们再度短暂地出现在聚光灯下,赢得掌声与欢呼。
但这种庆祝本身,也带有对男足的揶揄和嘲讽,而非对她们实力的认可。有人甚至还酸溜溜地说,男足是烂,但踢女足还是绰绰有余。但随着光线暗去,人们的视线转移,就像之前一样,女足的处境没有根本性改变。
真的会更多人去观看她们的比赛吗?距离同工同酬还有多遥远?社会偏见也仍旧存在,并不会因为这场胜利而彻底改变。人们还是觉得,女孩可以打篮球、踢足球,玩一玩可以,但职业就算了,不适合。我希望社会不应当只关注高光之下的「完美女性」,更不应当只在女性收获成功的时候,才看到高光下的她们。
我们庆祝妇女节已经有100多年,但它的意义如今却停留在了放半天假,收收小礼物上。即便如此,居然还有人认为,这是「女性地位已经够高了」的表现。比起假期、礼物、横幅、购物节,女性需要的更多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在教育、求职、升迁、家庭等方方面面。
△沈亦斐B站《我为什么不认女生节》
正如《女性与权利》中写道的:“女性所面临的困境不仅仅是她们‘更难成功’,而且当她们搞砸了自己的工作时,也会遭到更严苛的对待。”我承认,比起过去,社会观念已经有所进步。但这种进步,有时反倒把女性捆绑得越来越紧。
过去,相夫教子是社会对「好女人」的评判标准;现在,「好女人」绕不开的问题变成了「如何把家庭和工作平衡好」。「好女孩」的标准清单也越拉越长:既要学习优秀,但又不能争强好胜;要努力工作,但又要避免竞争,不要展现强烈的野心和胜负欲;要能有内在,还要光彩照人……它们既是规训,也是阻碍女性进步的路障。对于这些偏见和规训,女孩们大可跳出这个评价体系,活得更自我,更有生命力。
B站短片《不要在闪光的时候才关注我们》里,有一位我很喜欢的UP主,“亲爱的嘉倩”。她在离婚后,决定跑到冰岛生活,当了几年公务员后,现在开始尝试拍摄纪录片。
去年,她才把自己当年出国前的经历勇敢地分享出来。那段失败的婚姻里,前夫不断打压她的人格,对她进行言语暴力。怀孕五个月的她,决定离婚、引产,重新开始生活。引产这件事,一度掀起很大的风浪,不少人指责她“没有母性”,“杀害一条无辜的生命”。
她没有自我审判,也没有自我谴责,而是以努力生活的姿态,告诉每一个观众:女性的价值,本就该建立在她的自我之上。
03
她们在发光的时候,我们也应该照亮她们
《不要在闪光的时候才关注我们》的片尾,是一盏盏照亮农田和土路的路灯,放学回家的孩子们,在亮光中行走。这是B站联合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北京感恩公益基金会,向“点亮乡村 光明万家”公益项目进行捐赠LED太阳能路灯。
△B站《不要闪光时才关注我们》
我开始觉得有些无厘头,直到一位编辑告诉我:自己很害怕走夜路。独自出行时,她总是担心被跟踪、袭击,而黑夜又将这种恐惧放大。我突然意识到,当女孩们奋力发光时,背后总有黑暗的角落,这是身而为女的「脆弱性」,更是女孩缺乏安全感的来源。除了少有的高光时刻,女性另一个经常显形的场景,是在各类社会负面新闻中。比如去年屡屡上热搜的「独居女孩」,每看一次,我心疼一次。遇害,被尾随,遭到室友性骚扰……
出行,也可能遭遇未知的危险。打车,轻则言语骚扰,严重时受到生命威胁。2017年的《中国女性安全出行报告》更是揭露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一点:女性出行时,遇到最常见的危险是性骚扰,地点是人来人往的公共交通。更不要说这三个月来,牵动社会的「被拐女性」,女孩们忧虑她们的命运,也恐惧类似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
她们在发光的时候,我们也应该照亮她们。社会应当让女孩活得更有安全感,这样才会让她们能更勇敢地发光。好在,我们也见证着好的变化。比如,公安部决定自3月1日起到12月31日开展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专项行动,摸排来历不明妇女儿童情况,铲除拐卖犯罪滋生土壤。
最高人民检察院和最高人民法院报告中,释放严打侵害妇女儿童犯罪的强烈信号,“当判死刑的判死刑”。
今年两会,我也看到不少建设性的建议。比如,人大代表蒋胜男建议,将男性的带薪陪产假增加到30-42天,给育龄男性足够的家庭时间,承担家务和共同育儿。
△蒋胜男
还有对「妇女节」的呼吁,和对「妇女」去污名化的的反思,今年我看到,不少女孩在为之努力,也有越来越多主流媒体开始主动对「女神节」说不。
这些光,才光,象征着积极的改变,也象征着女性向上的力量与精神,永远不会消失在茫茫黑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