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中国封控影响可能超过俄乌战争(组图)
本文转载自德国之声,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欧盟针对中国企业受到国家补贴而出台措施,南德意志报以赞赏的口气称赞继续开放、但不天真;《每日镜报》则因中国极其严厉的疫情控制政策,勾画悲观的世界经济发展前景。
上海港集装箱货轮堵塞严重
《南德意志报》以"你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你"为题,刊发评论指出,欧盟终于开始针对中国的不公正伎俩采取行动,现在最关键的掌握好适度原则,切勿矫枉过正。
"欧盟是全球最为开放的市场之一。来自亚洲、美洲的企业可以参与公共采购招标,也能在欧盟销售产品,还能收购欧洲的竞争对手企业。欧盟、尤其是德国从这种市场开放性中获益匪浅。民众得益于更便宜的商品,企业在竞争中茁壮成长,并且在海外市场也取得了良好的业绩。但是,欧盟现在必须要注意,不让中国这样的对手利用开放性、通过各种不公正伎俩来损害欧洲。"
"因此,欧盟早就应该像现在这样,通过新的法规来保护本土企业免受这种伎俩的侵袭。欧洲议会近期通过了一项抵御不公平补贴的法规,显著提高了市场门槛。根据该法案,如果某外国企业在其母国(比如中国)收受了高额的补助,欧盟委员会就有权阻止其参与欧盟境内的公共采购招标。这项新规定能够阻止接受政府供血的中国国企以低廉价格斩获欧盟的公共招标项目。另一项新法规甚至走得更远:如果某国不给予欧盟企业相应的市场准入,那么布鲁塞尔也同样能够以此为由拒绝该国企业参与竞标。简而言之:你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你。这项新规也同样首先针对中国。"
"面对咄咄逼人的对手,采取全新的强硬姿态是重要且正确的。不过,同样重要的是,掌握好适度原则。欧盟必须保护本土企业免受不公正贸易手段侵袭,但是也绝对不能不假思索地引发一场贸易战。而且,布鲁塞尔也不应屈从于某些趋向于贸易保护主义的成员国的压力,不能仅仅因为本土企业不愿面对来自海外的竞争而对外封闭市场。欧盟必须开放,开放但不天真。"
封城经济损失可超过俄乌战争
上海硬封城导致近乎与世隔绝,一个月过去了,解封仍遥遥无期。现在从北京又传来消息:硬封城似乎也在所难免。《每日镜报》这样写道:
"在发现了约70例感染后,北京朝阳区将连续两天对所有居民进行3轮全员核酸测试。朝阳区封城,或者封锁整个北京市,将取决于新冠病毒传播的速度。朝阳区的多个小区已经被封。"收紧疫情控制手段不仅对中国产生影响,世界经济也将因此而受到重创,其后果的严重程度可能超过俄乌战争,而上海在全球经济中扮演更重要角色:
"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的施塔默(Vincent Stamer)表示,迄今的封城已让上海港的出口量猛跌约30%。此外,集装箱货轮拥堵在中国沿海一带,加重国际物流的压力。
德国经济界驻上海代表布特克(Maximilian Butek)上周已拉响警报:许多公司已有3周收不到订货,转道其它港口的空间很有限,无法弥补损失。
行路难,选择陆路一样难走。据信上海运输卡车使用量下降了40%,这个比例还在增大。集装箱即便被卸下货轮,也堆积在码头,无人装车运走。货舱紧闭大门。深冻食品,危险物品,均无法运走。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Jörg Wuttke)说,这使本已复杂的情况雪上加霜。布特克也认为,供应链出现的障碍,需要数月才能排除。"
德国联邦工业协会主席鲁斯武姆(Siegfried Russwurm)做出的预测也相当悲观:
"世界最大集装箱港口上海港一旦陷入停顿,全球海上运输以及国际商品供应链将出现严重混乱。他说,过去几个月来,国际运输的成本由于战争和新冠疫情已经翻了一倍还多。他认为再清楚不过的是,中国下达禁足令的时间越长,由此产生的经济后果便越严重,尤其对世界经济和德国的出口经济而言。而短期内,看不到海路物流得以改善的迹象。"
本文转载自德国之声,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