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离欧盟还有多远?(图)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孙英龙、王英良:未来东盟可能通过美国倡导的“印太经济框架”实现新一轮的整合,但真正要实现东盟一体化,还需要谦逊地向欧盟学习。
自美国提出“印太经济框架”后,东盟政治地位得以进一步突出。由于东盟是中国周边较重要的区域,其经济与战略地位更受各方重视。而东盟也希望借助这一历史契机,以新的外力推动内部整合。一些雄心勃勃的东盟政治人物,力图重塑作为联合体的东盟,甚至对标欧盟的定位,但问题是东盟离欧盟还有多远?
欧盟起源于战后欧洲民众对和平的期望,是目前国家共同体最伟大的实践。二战结束后,渴望和平的西欧民众决心结束仇恨和对抗,建立新欧洲。当时,法国外长舒曼采纳了经济学家和外交家让•莫奈所提的意见,在1950年5月9日正式倡议把欧洲国家的煤和钢资源共同管理起来,建立共同市场。一年后,法国、德国、比利时、意大利、卢森堡和荷兰六国共同签署了合作协议。这样,原本为战争而生的原料和大生产变成了各国实现和解与和平合作的契机,这是一种务实而又充满意义的创新,这个组织就是欧盟。为推动欧洲单一市场的完善和推动贸易便利化,1999年,包括奥地利、比利时、芬兰、法国、德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斯洛文尼亚、西班牙、马耳他、塞浦路斯、斯洛伐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在内的19个国家的欧元区成立,并开始发行欧元,实现了自罗马帝国以来欧洲货币改革最重大的突破。这一大胆的举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拉开了欧洲半个多世纪的和平与合作序幕。目前,欧盟成员国数量已达27个,且随着乌克兰申请欧盟候选国地位获得支持,欧盟扩容也成为一种趋势。70多年来,欧盟国家实现了政治和社会稳定团结、产业经济繁荣昌盛。欧盟各国间在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体制和国民收入方面的差距日益缩小,经济发展排名末端的马耳他人均GDP都高达27884.64美元(2020年统计数据),欧盟成为发达国家最密集的联合体。
欧盟由于实现了高度整合,奉行超国家治理,其经济一体化起到了先导的作用,一体化政策富有弹性,政府间主义和超国家主义实现了某种动态平衡,在现实中奉行利益均摊原则,精英驱动的一体化进程基本实现了主权集合与共享。总体看,欧盟实现了主权让渡基础上的国家联合,再加上北约在欧盟国家的广泛覆盖,这使欧盟成为一个集防务、经济、外交、治理等一体的综合性大型超国家治理实体,成为其他区域国家间联合体仿效学习的对象。
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的一个重要动因是冷战。基于冷战背景,东南亚国家寻求某种集体防卫性合作,主要任务之一是为防止区域外苏联及其仆从国势力在域内扩张,国家间的合作侧重军事安全与政治信任建设。1967年8月,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五国外长在曼谷举行会议,在经历了数次分分合合后发表了《东盟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创立。此后1984—2006年,文莱、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和东帝汶相继加入,形成了今天的局面。
作为国家间较松散的合作组织,东盟内部在发展水平上存在巨大差异。除了经济较发达的新加坡、文莱、马来西亚和泰国外,其他国家人均GDP水平长期徘徊在1500-3000美元,且大部分地区的基础设施配给严重落后,供应显得明显不足。过去十年,笔者长期旅居柬埔寨和新加坡等国,到访过经济发展水平突出的新加坡和泰国,也深入探访了人均GDP垫底的缅甸和柬埔寨,并接触了一批政、商界人士,感触最深的就是其基础设施落后、大部分官员贪腐且执政能力低下、社会面犯罪率极高、产业结构失衡、经济发展缺少应有的规范、投资和营商环境还处于无治理状态(主要体现在监管部门吃拿卡要、行政收费标准混乱等方面)。这些情况并不仅存在于柬埔寨,缅甸、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也非常严重。东盟与欧盟虽然仅仅一字之差,但其发展水平落差却何其巨大。
与欧盟业已实现高度一体化及身份认同不同,东盟一体化还任重道远。早在数年前,东盟就曾提出“东盟一体化发展战略”,并为进一步缩小东盟国家间发展差距的路径进行过无数次双/多边交流探讨。但现实是残酷的,摆在人们面前的事实是大部分东盟成员国之间在基础设施、文化、社会、产业、经济等众多方面存在巨大落差。部分东盟国家痴迷GDP增速,事实上,脱离了规模和体量基数的经济增速是不可持续的。因此,东盟一体化的进程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仍会面临诸多阻力。
中国与东盟的关系相对紧密,像新加坡等不少国家的发展经验为中国所学习。在国际关系中,学习往往是双向的,由于东盟国家内部大多存在严重的贫富鸿沟,像缅甸、柬埔寨、印尼等部分地区的发展水准只相当于中国的上世纪70年代。中国改革开发中“让一部分先富起来”的策略是否可以为当地所借鉴?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邓小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推动下,中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或许可给东盟各国缩小发展差距提供某种经验借鉴。东盟各国真正实现一体化尚需时日,但充分利用各国在自然资源/交通便捷方面的优势,率先尝试在旅游接待与服务产业上实现区域一体化,在旅游服务市场试行如“一证通”或服务与接待方面实现国家间协同,或许会是东盟产业和经济发展再上新高的契机。欧盟以“申根条约”带来民众出行和身份认同的便利,尽管东盟国家业已实现往来免签,但服务对接水准还差强人意。
东盟与欧盟相比,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经济水平、基础设施、甚至在政府的执政水平与能力方面都表现悬殊。而多年来一直在宣传的“东盟一体化”目标由于东盟国家间实力与制度距离明显,实践上也显得任重道远。但通过在某些领域如旅游服务与接待方面等率先尝试一体化或许是东盟国家尽快缩小差距的一种途径。要人心相通,首先要边界开放服务高效互通,这也是国家信任建构的重要方式。
未来看,东盟可能通过美国倡导的“印太经济框架”实现新一轮的整合,但美国带来的这种机遇带有明显的地缘政治经济设计色彩,真正要实现东盟一体化、消除贫穷,还需要东盟谦逊地向欧盟学习,结合优势因素,在诸如交通旅游和签证配套服务上率先实现突破,再促成其他领域的合作,这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
注:孙英龙,财经媒体出版人、品牌管理和股权投资领域的资深人士,现旅居东南亚;王英良,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关注产业投资方向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