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比较香港与澳洲等5地人才争夺战优势,一项政策大落后,工种转移难回头(组图)
近年香港出现移民潮,加上疫情下的严厉入境限制,令本港人才流失问题严重,新特首李家超多次提到要「抢人才」,各界关注下月发表的《施政报告》有何举措。
另一边厢,竞争对手新加坡近期推出新的吸引人才政策,被指是与香港争夺人才。本文会整合分析6个主要国家或地区,吸引外来人才的政策,让读者参考。
「吸引人才」是全方位的,一个地方无论是表层的入境政策、福利,以至城市生活便利程度、生态环境、政治气氛等,都会影响人才落地生根的意愿。不过由于生活和政治环境等范畴欠缺严谨客观的指标和比较点,因此以下的分析会撇除相关因素,只就一些政府官方层面、白纸黑字的政策作比较。
防疫政策
香港:
外防输入:3天酒店+4天医学监测的入境检疫要求,登机来港前必须进行核酸检测,呈阴性方可上机。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近日表示,正积极考虑将入境检疫放宽至「0+7」,商界则要求尽快落实。
对内:禁止在公众地方进行4人以上的群组聚集;餐饮处所每台最多8人;出席8人以上宴会活动须出示快测阴性证明;在交通工具和指明公众地方必须佩戴口罩。
新加坡:
外防输入:已打齐疫苗的旅客,可毋须检测或隔离入境;即使是未完成接种疫苗的人士,只需在出发前往新加坡的前两天,完成病毒检测及取得阴性结果,便毋须在新加坡进行7日的隔离。
对内:除公共交通及高风险场地如医疗设施外,室内地点可不必佩戴口罩。
台湾:
外防输入:首日到埗后作核酸检测,随后3天居家检疫(在台无住址者,须预订防疫旅宿)+4天自主检疫(每日出门前快测)。据台湾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指挥官王必胜所指,预计在9月底或10月初,疫情到达巅峰期及有明显好转后,便可开始放宽边境措施。
对内:在公众场所须佩戴口罩(特定活动除外如合照、开电单车、户外从事工作者于空旷处工作等);聚会时不得逐桌敬茶、敬酒。
美国:
外防输入:如非美国公民,完成疫苗接种后方可入境(两针过后14天,加强剂并非必要),须持3天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对内:自8月起已取消大部份防疫指引,包括6呎社交距离、学校为师生量度体温等。自8月起,确诊者的密切接触者亦不须隔离,只需强制戴口罩5天。
英国:
外防输入:目前没有隔离检疫要求,无论是否已接种疫苗。
对内:没有特定要求。以建议而非强制法令形式,呼吁公众在公众场合戴口罩及接种疫苗。
澳洲:
外防输入:入境时不须提供检测证明或疫苗接种记录;乘搭入境国际航班者须戴上口罩。至于是否需要隔离,视乎到达的省分。
对内:视乎省分而定。其中在戴口罩要求方面,新南威尔士省相对严格,进入医疗场所、公共交通、乘搭内陆航班等仍然必须戴口罩。其他大部分省分,政府只呼吁民众在室内地方戴上口罩,并非强制。
移居门槛/工作签证制度
香港:
非本地的专业人士,现时可经「一般就业政策」、「输入内地人才计划」或「科技人才入境计划」申请来港工作。
本港入境处自2006年起实施「优秀人才入境计划」,名额每年4,000人。申请人士须符合财政能力、品格、语言能力、学历等方面的要求,并透过指定的计分制定居香港。
根据保安局数字,截至2021年底共接获36,689宗来自近100个国家/地区的申请,其中9,131名申请人获分配名额,当中8,039人来自中国内地。行业方面,以金融及会计服务业,以及资讯科技及电讯业占最多。
新加坡:
新加坡历史上相当依赖外来人才建设国家,因此工作签证种类多,范围也很广阔,恒常的工作签证有几种,包括「专业人士签证」、「技术工人签证」(当中再细分成中等技术工人,以及技术门槛较低的外劳工作准证」、临时性质的「工作培训类签证」。
其中,专业人士签证和中等技术工人的签证,如持有大学或以上学历,可申请技术移民,即「永久居留申请」(PR),移民局会考虑申请人与新加坡的联系、经济贡献、年龄、家庭状况和居留时间等因素,去决定是否接受申请。如果成功申请,在获得永久居留权后最快2年就可以申请入籍,新加坡不允许双重国籍。
当地政府8月29日宣布推出新的「海外网络和专业签证」(Overseas Networks & Expertise Pass)计划,以吸引顶尖人才,签证需每5年续期一次,明年1月开始接受申请。申请人过去一年的月薪需达到3万坡币(约16.8万港元),或抵达新加坡后会赚到同等的月入。至于在文化艺术、体育、科学与科技和学术方面有卓越成就的个人,不需达到月入门槛也有机会获批。申请人的配偶亦会获准在新加坡工作。
台湾:
当地透过《外国专业人才延揽及雇用法》,延揽外国专业人才,简化申请工作、居留安排,计划针对外国专业人才,例如在科技、经济、教育、文化艺术、体育、金融、法律、建筑设计、防务或其他领域有特殊专长者。
申请人可向内政部移民署申请核发具工作许可、居留签证、外侨居留证及重入国许可四证合一之「就业金卡」(个人工作许可),有效期间为1至3年,提供自由寻职、就职及转换工作之便利性。抵台后,申请人如连续居留5年、平均每年居住183日以上,可申请永久居留。
港澳居民同样可申请就业金卡,如具有专业技术能力,并已取得香港或澳门政府之执业证书或在学术、科学、文化、新闻、金融、保险、证券、期货、运输、邮政、电信、气象或观光专业领域有特殊成就,可申请在台居留。
美国:
美国历史上就是移民国家。申请美国绿卡(永久居民)的途径有很多,其中《移民法》规定就业移民的方式主要分成三种:一、在科学、艺术、教育、商业、体育等领域有杰出成就的人士,或是大学教授/研究员或跨国企业高管,可以申请「第一类职业优先移民」(简称EB-1);二、具有高等学历并拥有特殊卓越才能者(简称EB-2,需要雇主担保);三、其他技术工人或专业人员(简称EB-3,需要雇主担保)。
英国:
英国的工作签证类型很多,主要途径有雇主担保;在指定企业内工作而年薪达到25,600英镑(约23.13万港元)或以上;在学术或研究、艺术和文化、数码科技等领域具有担任领导职位或具有此潜质;担任大型跨国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等等。
英国2022年推出新的「高潜力人才」工作签证计划(High-potential individual),申请人须在过去5年内,于全球50大的「世界名校」毕业(就读的大学必须在3个世界排名榜中的至少两个进入前50名内),即可在英国居住2年(博士或以上学位为3年),而在居留期内找到合资格工作,便可以转换为长期签证。
针对香港,英国于2021年1月容许港人申请BNO签证赴英居留;2022年8月进一步放宽至1997年7月1日后出生、父或母其中一方为BNO港人的香港年轻人。这是基于历史及政治原因,亦有一部份是在英国脱欧后及疫情影响人员流动下,补充短缺的劳动力。
澳洲:
澳洲工作签证大致分为临时与永久两种。在永久签证方面,申请人可以透过雇主担保(须为特定有技术职业),或是在当地政府的技术计分系统中符合资格,方可申请永久工作签证。
对高端专业人才的家人照顾
香港:
按本港上述计划成功获准来港人士,可携同其配偶或其根据缔结当地有效的法律缔结的同性民事伴侣关系、同性民事结合、「同性婚姻」、异性民事伴侣关系或异性民事结合的另一方,而该身份是缔结当地机关合法和官方承认的,以及18岁以下未婚的受养子女来港。受养人的逗留期限一般会与其保证人的逗留期限挂钩,而他们在留港期间可工作或就读。在港连续通常居住七年后,根据有关计划来港的人士及其受养人可依法申请成为香港永久性居民。
新加坡:
在新加坡,专业人士签证和中等技术工人签证申请人,可带同配偶及未满21岁子女在新加坡居住,后者如要工作,需另外申请工作签证;在8月公布的新制度下,「海外网络和专业签证」申请人的配偶则会直接获准在新加坡工作。
台湾:
就业金卡持有人之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申请依亲居留。配偶居留期间,可以受聘从事指定的专门性或技术性工作,时薪规范为新台币200元以上。
基于历史和政治原因,如金卡持有人之配偶为中国内地籍(台称陆籍),要求会较严格,配偶可申请在台团聚,但只属暂时的「停留许可」,如要长期居留须另外接受面谈、按捺指纹等。
美国:
绿卡持有人可以带同配偶和子女到美国定居。工作则需要另外申请许可,便利程度视乎签证种类有所不同;未成年子女一般而言都允许接受全日制教育。
英国:
持长期工作签证在英工作,也可以申请配偶一同赴英,配偶也会获准全职工作,子女亦可享用英国免费中小学教育。
澳洲:
申请人在澳洲获得永久工作签证后,配偶和子女也可以申请暂时或永久的签证,以在当地工作、就学、接受免费的英语改进课程及享用部份医疗福利。(按:澳洲承认「事实婚姻关系」,即证明双方同居12个月以上)
工作所得税
(按:各地免税额因应报税形式有不同且种类繁多,以下只列最基本额度)
香港:
薪俸/所得税:只要是在香港受雇就须缴交薪俸税,以累进税方式计算,税率由2%至17%不等。年收入以132,000元为基本免税额。
新加坡:
薪俸/所得税:以累进税方式计算,基本免税额为年收入20,000坡币,税率由2%至22%不等。
台湾:
薪俸/所得税:以累进税方式计算,税率由5%至40%不等。标准扣税额120,000元新台币。
美国:
薪俸/所得税:以累进税方式计算,税率由10%至37%不等,免税额每年有所不同;拜登政府有意将最高税率调高至39.6%,即回复至上一次税改前的水平。
英国:
薪俸/所得税:年收入高于12,500万英镑免税额便要缴付所得税。年薪介乎12,501至50,000英镑需缴20%税(基本税率);年薪50,001至150,000英镑,需征收40%税(高税率);150,000英镑以上的收入,则要缴付45%税(额外税率)。
澳洲:
以「超额累进」方式计算,将收入分为4个部份,年收入首18,200澳元不用缴税;第18,201 至45,000元交19%;第45,001至120,000元交32.5%;第120,001至180,000元交37%;第180,001元以上交45%。
方保侨:防疫政策「有比较有伤害」 工种转移外地或一去不返
香港资讯科技商会荣誉会长方保侨,目前正在英国旅游,预料10月回港。他向笔者表示,本港IT行业近几年流失人才情况确是严重,而且行业特性是流动性高,专业技术在世界各地都通用,因此现象会更加明显:「所以他们要走(移民)可以很容易,在海外很快就找到新工作,有时他们在香港原属的公司,甚至会请求他们到了海外,继续为公司做freelance(自由工作),因为真的不够人写programme(程式),只要他在那边时间兼顾到就行。」
他补充,资讯科技业界人才的流失,对本港造成的影响不止于短期,「一些龙头的科技企业,像Google、Meta、内地的腾讯阿里巴巴也好,你能吸引到他们在香港投资、开办公室,他们为本地创科带来新的工种,为新人提供培训、经验,这是长期的影响。这些大公司的业务,一旦放弃了在香港的据点,一些工种转移到新加坡,可能就不会再回来。」
方保侨指,业内人才考虑在什么地方落地生根时,当然会现实地考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问题,例如在防疫政策上,他到英国首几天在住处以外的地方都会戴口罩,但过了几天随即发现街上绝大部份人都没有戴口罩,进入餐厅等处所也没特别限制,但人们都会自觉保持一定距离,与香港限制重重情况非常不一样,坦言现时香港对内和对外的防疫政策,一日不作显著的改动,人才流失的情况一日都会持续。「不是说香港要全跟外国的一套,但实际上防疫政策是会互相影响的,对人才的吸引力都是,当周边国家纷纷松绑防疫限制是,香港自己都要设身处地想一想。」
人力资源顾问:各地移民门槛降低
环球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李汉祥表示,本港人才不足的情况一向存在,但的确过去数年情况有所加剧,移民潮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他强调,移民潮未必与本港政治状况百分百相关,「有很多据称是『蓝』的青年一样移民」,相当一部份的原因是不少国家的移民门槛降低,青年希望在外闯一闯。
他以金融业为例,目前人才短缺的情况尤为严重,其中在金融数码化、风险管理方面,缺人情况更加明显。他引述政府统计处的数据,指在2019年第二季,本港「经理及行政人员级」有约45.1万人,至今年第二季已跌至40.2万人,跌幅达到一成。有一些后勤的岗位,例如资讯科技、财务会计、企业培训等,如果长时间找不到人填补空缺,企业随时将这些岗位永久搬离香港。至于检疫政策的主要影响,则是导致这些人才流失后,业界难以从外地寻找适当的人才填补。
从事金融、地产、零售等多个行业猎头工作的李汉祥预期,移民潮对本港人才的冲击,起码要到明年年中才会稳定下来,「要走的人应该都走得七七八八,如果到时疫情受控,情况可能会比较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