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24日 21.3°C-23.2°C
澳元 : 人民币=4.71
布里斯班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关于网络暴力,我们需要告诉孩子什么(图)

2022-10-18 来源: FT中文网 原文链接 评论5条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徐海娜:当我们的孩子知道行为的边界,就更容易区分“玩笑”和“欺凌”,也更容易约束自己不要越界。

关于网络暴力,我们需要告诉孩子什么(图) - 1

网络暴力是个新事物吗?说它新,确实很新,它是在社交媒体空前发达的时代才被人们认知的; 说它不新,也对,它本质上还是反映了人性中原始和丑恶的那个部分,只是换了一个渠道表现出来,毕竟,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暴力行为一直有。为什么网络暴力近年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呢?也许是因为和现实的暴力相比,这种暴力对人们,以及对公共道德的伤害都是更深、更隐蔽的。被网暴者往往产生巨大的自我怀疑,在巨大的压力下,非常容易精神崩溃。有时,我们还会在新闻中看到,有人因为网络暴力被迫改变生活方式,有人因此罹患抑郁和焦虑,甚至走向自杀。 我们有没有办法改变这一切呢?教育方面可以做什么?

网络虚拟,暴力真实

我们的社会早已进入了互联网时代,现在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的社交生活也在被网络深刻地改变着。人们从此具有至少两个身份,一个是现实中的自己,一个是网络世界中的自己。此外,网络的匿名性,还允许人们具有多重的线上身份。随着身份的改变,人们的社交也改变了,至少可以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生活,有的人线上线下部分有重叠,有的人有多种线上身份,每一种身份都对应着不同的社交圈。这样人们就可能会有一种错觉,现实中人与人相处时,那些人情、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好像离我们的线上虚拟社交生活有点儿远。也许正是因为如此,线上的人们内心减少了对自己的约束,网络暴力才会比现实生活中的暴力行为更容易发生。

最近两年中,最常见的网络暴力是针对新冠肺炎患者的。从2020年疫情初起开始,网上就不断爆出对新冠肺炎患者的侮辱性言论。《中华精神科杂志》去年刊登的一篇病例报告中就指出,江苏淮安3位30多岁的年轻女性在感染新冠后,因为遭受到诽谤和种种流言蜚语,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情绪应激反应,她们焦虑、恐惧、失眠,抑郁,生活严重受影响。该病例报告形容,有的患者“情绪失控,躲在房间里大声喊叫、哭闹,抓自己的头发,见人紧张恐惧,蜷缩在地上,不肯进食,持续大约5 小时患者才安静一些。”有的患者“住院后有关患者的病情,包括患者及家人的姓名、住址、单位等信息都被传到网上,并散布谣言称其与武汉人有不正当关系,攻击其是恶意传播者。”这些网络暴力都导致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精神问题,经危机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才好转。

2021年初,《半月谈》记者也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从2020年11月以来,石家庄、成都、沈阳、杭州等地至少出现10起流调信息泄露事件; 2021年初,又发生了3起此类事件。当时,随着流调信息泄露和“人肉搜索”的猖獗,女患者及其私生活非常容易就变成了网民集体攻击的对象。如部分网民曾经群起攻击成都确诊女患者赵某,乃由其经常出入酒吧联想到“私生活混乱”。再如,沈阳女患者尹某某及其密接者信息泄露后,被网民冠以“毒王”的蔑称,之后,尹某某称“精神崩溃”。2020年11月,天津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隐私信息被网友传播到网上,天津那名密切接触者在隔离医院也曾几度精神崩溃,还说“那时手机被打爆,逼得我想跳楼”。

人们除了因传染性疾病而受到网络暴力以外,也会因为其他各种各样的原因成为网络暴力的攻击对象。一个主张平等,反对欺凌的全球性青年慈善组织“Ditch the Label”今年9月在其网站上称,仅在新冠大流行期间,某些形式的在线仇恨言论就增加了近 2,000%。同时还说,“遗憾的是,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人们在试图从社交媒体中删除辱骂性内容时感到沮丧。”其实该组织早在2016年就与其合作者一起发布过一项网络数据研究报告,该报告称,他们花四年时间,分析了1900万条网络推文的内容。仅在推特上就有近500万条有关厌恶女性的言论,其中52%来自于女性推特用户;有770万条涉及种族主义的言论;还有390296条恐同言论和19348条恐跨症言论。报告还指出,在网上讨论政治和体育话题的人最容易遭受网络暴力,这反映了很多网民无法包容其他文化,以及无法尊重不同观点的社会现实。而且上述结果仅仅是基于对公共网络数据的分析。因此,包括公共和私人信道在内的全网仇恨言论的数量一定是十分惊人的。

从校园开始,学习如何不做“施暴者”

当网络暴力变得随处可见的时候,我们都知道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网络暴力涉及人性黑暗面,有时候成因复杂,难以消除。但是,如果我们从自身做起,在使用我们的网络身份的时候,不忘记人们之间应有的基本尊重,不忘记同理心,不忘记道德和法律的底线,是不是能多少改善我们的网络环境呢?而这些方面的教育,其实应该从校园中就开始重视。

最近,孩子学校开了几次家长讲座,有的主题是“新加坡法律与儿童保护”和“在线安全”等,部分内容也和网络暴力有关。我觉得很有兴趣听听看,于是就按时出席了,只是没想到这么好的讲题却听众寥寥。负责讲座的老师说,过去这样的课程内容,只是讲给学生听,但是他们现在觉得,这些内容也非常有必要让家长知道。家长也需要知道,在如今的网络时代,孩子在线上会面临哪些安全方面的挑战,以及可能需要了解的法律。家校合作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们成长。

在讲座的一开始,讲者就问大家,为什么我们需要知道法律的规定?有人说,我们需要让我们的孩子知道行为的边界(boundary)在哪里。是的,当我们的孩子知道行为的边界,就更容易区分“玩笑”和“欺凌”,也更容易约束自己不要越界。

每个人都不希望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那不如先从学习如何让自己“不做”一个网络暴力的施加者开始吧。新加坡于2014年制定了一个防止骚扰法令(POHA),把法律对于骚扰行为的规管范围延伸到了网络世界,也加重一些罪行的刑罚,为网络骚扰和网络暴力受害者提供了更大的保护空间。按照这个法令,一个人如果有威胁、辱骂和冒犯性的行为、言论或者其他交流形式,只要是意图造成或者已经造成他人某种程度上的痛苦、恐慌或困扰,受害者就可针对此事报警。任何人如果蓄意传达带有威胁或侮辱性的信息,引起他人恐慌或焦虑,可被罚款高达5000新元,或坐牢长达六个月,或两者兼施。如果涉及刑事恐吓,罪成则可被判坐牢两年或罚款,或两者兼施。若抵触刑事法典第292节条文,通过电子媒介传送猥亵照片或视频,则可被判坐牢长达三个月或罚款,或两者兼施。此外,网络暴力受害者也可以按民事诉讼程序请求侵权赔偿等。受害者还可以申请保护令,制止骚扰者的行为,并要求第三方平台撤下有关贴文或禁止刊登特定陈述。

学生们必须知道哪些行为有可能会构成网络骚扰和网络暴力。讲座上,老师列举了一些行为,包括:蓄意发送带有威胁或侮辱性的信息,包括图片等;在社交媒体、线上聊天室、言论板块等地方发布故意令人受辱的帖文;故意公开他人个人信息和隐私以达到骚扰、威胁和有利于发生网络暴力的目的;拥有、下载或传播自己或他人的猥亵照片等。这些信息一旦发出,被截图就可能成为证据,老师希望学生们从自我做起,净化我们的网络空间。家长也有责任教导孩子遵守法律。我们都需要熟悉法律,尊重法律,毕竟法律是人们行为的最后底线。

中国其实也有相关法律,如果发生网络侵权行为和网络暴力,现有的民事、行政和刑事法律都适用。此外还有《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8部规范网络空间的专门立法。例如,2000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规定,利用互联网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根据《民法典》第1194条至第1197条的规定,网络用户或网络服务提供者应为其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行为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网络暴力发生时,轻者可以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受到治安管理处罚,重者涉及犯罪。网络暴力的危害程度已涉嫌犯罪时,可以适用刑法里的侮辱罪、诽谤罪、寻衅滋事罪、敲诈勒索罪等。近年来的刑法修正案还增设了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等罪名。此外还有一些相关的司法解释,明确了网上犯罪行为的认定标准。

2007年北京白领姜岩自杀,有网友对其夫王菲进行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其夫将网暴者告上法庭,2009年,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进行终审宣判,判决最终确认网暴者张乐奕侵害王菲名誉权的事实成立。这被称为中国网络暴力或人肉搜索第一案。之后,在不同地区的法院都有针对网络暴力判刑的案例发生,人们以为在网上隐藏身份就可以为所欲为,其实是一种错觉。

法律是社会的底线,是人类行为的最低标准。而如何真正尊重他人,如何接纳多元视角和多元价值观,才是我们最需要修行的地方。我们其实需要有这样的觉悟,需要教育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的孩子们,懂得如何做才是一个文明社会文明人的样子,不要等到行为败坏到需要法律来规范的程度,这样网络暴力应该也会减少吧。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5)
Mansha林小曼
Mansha林小曼 2022-10-18 回复
必要时采取法律行动会更有效
大老细
大老细 2022-10-18 回复
家长要多和孩子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网络世界经历的一切
Chrno
Chrno 2022-10-18 回复
文明的社会还是需要大家自发的去维护,网络世界也同理
MrsVCyr
MrsVCyr 2022-10-18 回复
键盘侠的字有时候真的可以很恶毒
島嶼_依舊
島嶼_依舊 2022-10-18 回复
现在孩子接触网络的平均年龄更低,网络暴力更难预防和控制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