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24日 20.7°C-22.8°C
澳元 : 人民币=4.71
布里斯班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台湾改造防空洞,把战争印迹变为文化绿洲(组图)

2022-11-10 来源: 纽约时报中文网 原文链接 评论2条

本文转载自纽约时报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台湾基隆——造访台湾北部这座多山的港口城市的人可能会以为,石惠华早餐店后面的白墙只是一堵墙而已。只有几个通风口暗示着墙的另一边可能另有玄机。

“这是一个防空洞,”53岁的石惠华在等待早高峰客流时说。“因为我们是基隆人,我们知道这些地方。”

“这是生存的空间,”她还说。“也是死亡的空间。”

台湾改造防空洞,把战争印迹变为文化绿洲(组图) - 1

台湾基隆,一座掩体被改造成寺庙。 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在她所在的街道以及基隆的很多地方——1642年荷兰人的入侵是这里遭受的第一次外敌攻击——景观是根据防护的需求塑造的。厨房连着一条地下通道,通往沙岩。小巷尽头的大门锈迹斑斑,它通向黑暗的洞口,里面充斥着战争的记忆,有时还有垃圾或蝙蝠——有的防空洞里还有祭坛,有的成了餐厅的侧翼。

这座有36万人口的城市有近700个防空洞,领导官员宣称,在严密设防的台湾,基隆可供藏身之处的密度比其他任何地方都高。虽然没有形成固定的组织,但一群城市规划师、艺术家和历史爱好者已经把基隆的防空洞变成了他们的画布,以进行创造性的城市改造和民间防卫。

其中一些防空洞已被改造成文化空间。但这些地下空间不仅仅是独特的遗迹,也是这个自治岛屿重要的基础设施,中国视台湾为一处失地,计划将其收复。

台湾改造防空洞,把战争印迹变为文化绿洲(组图) - 2

新地标基隆塔的建筑工地,建在迷宫般的旧防空洞和隧道之上。 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台湾改造防空洞,把战争印迹变为文化绿洲(组图) - 3

石惠华在她餐厅的掩体储藏室里,墙的后面通向更多空间。 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大部分掩体是由日本规划并建造的,日本从1895年开始统治台湾,直到“二战”结束。基隆在“二战”中是一个轰炸目标。

石惠华店铺周围的防空洞位于这座城市最古老的区域之一,坐落在一个位于山坡上公园的下方,该公园正在加设电梯。不久后,进入公园的其中一个入口将需要穿过一个有着蜿蜒隧道的洞穴,那里不久前还是消防部门的储藏室。

在最近的一个早晨,它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艺术画廊或夜店。一排排的灯贴着潮湿的墙壁,灯光照在绿色植物的新芽上,成为地下唯一的一抹色彩。地上已经铺好了混凝土,两侧有排水区。

33岁的基隆市都市发展处公务员洪志健说,市政府官员最初想把这个空间开放,变成一家餐馆,后来他们决定还是不要破坏原来的地质。

台湾改造防空洞,把战争印迹变为文化绿洲(组图) - 4

基隆狮球岭隧道中的蝙蝠。 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台湾改造防空洞,把战争印迹变为文化绿洲(组图) - 5

基隆希望能在狮球岭隧道开音乐会,并与远足小径连接起来。 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基隆的防空洞管理不易;几乎没有地契,使用权通常也决定了所有权。但该市发现文件显示,这个掩体建于19世纪,差不多是清朝统治的末期。它是那个时代建造的多个隧道和掩体之一,当时中国因饥荒和叛乱而衰败,难以保住领土。

例如,在1884年,法国人入侵基隆,占领了大约一年,直到被钦差督办刘铭传赶走。不久之后,为了更好地保卫基隆,他委托建造了台湾第一条铁路隧道,穿过将基隆与台北隔开的天然屏障狮球岭。

于1890年开通的这条隧道经过翻修将于几个月后重新开放。

在最近的一次参观中,基隆市文化局文化资产科科长郭丽雅解释了复杂的修复工作,其中包括在隧道上方安装小型摄像机以评估顶部的强度。她说希望最终能将它与当地的远足小径和道路连接。

“我们希望大家了解这段历史,了解它如何保护基隆的方式,”她说。

站在隧道里,亮橙色的新砖与灰色的老石料混合在一起,她谈到了历史,但承认隧道也可以在以后的冲突中保护人们。

对于基隆的许多人来说,过去和现在的威胁的界限是模糊的。

最近几个月,中国增加了在台湾沿海进行军事演习的频率和强度。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就统一台湾发出了更明确的声音,称保留使用武力的权利。

基隆餐厅“河豚很多”背靠着一个巨大的防空洞,坐在六张木桌边的游客在拍摄餐厅的装潢。当地人喜欢黑色幽默。

台湾改造防空洞,把战争印迹变为文化绿洲(组图) - 6

由掩体改建的餐厅“河豚很多”。 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台湾改造防空洞,把战争印迹变为文化绿洲(组图) - 7

改建为寺庙的掩体内的一条狭窄通道。 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很多人跟我说如果战争爆发,他们要来我们餐厅,”34岁的“河豚很多”老板苗诩靓说。“他们很确定说我们这里会提供食物。”

在基隆长大的苗诩靓觉得很可惜,许多废弃的防空洞疏于打理,填满了垃圾。几代人以来,基隆的孩子们用鬼魂、士兵被杀和杀人的故事互相吓唬。

“翻修它们、把它们与周边地区连结起来很重要,”苗诩靓说。

53岁的基隆画家王杰接受了这一使命。几年前,他和四五十名当地居民在基隆众多山丘之一的防空洞前修缮了四堵长满苔藓的防爆墙。受这座城市的阴雨天气和民间信仰的启发,王杰设计出一幅壁画,蕨类植物在上面四处蔓延,还在基隆一座著名寺庙的大门上雕刻了一只神兽。

这幅绘制在白色瓷砖上的画作花了六个月的时间才完成。现在,防爆墙和掩体已成为旅游景点,也是引以为豪的地标。

“公民社会是改造的主要动力,”王杰说。“年轻一代能因此想象老一辈在里面玩耍甚至躲藏的过去。”

喜欢防空洞对一些人来说似乎很奇怪。石惠华说,她在店的后面——离储藏室更远的地方——看到了一条蛇,即使导弹飞来,她也不打算进去。

她说基隆防空洞的翻新应该主要是为了让年轻人——她称之为柔弱的“草莓世代”——更加关注与中国的紧张关系,他们可能不得不为此战斗或躲藏。

对于她的一些邻居来说,这些掩体提醒着他们的过去。

台湾改造防空洞,把战争印迹变为文化绿洲(组图) - 8

王杰用壁画装饰掩体外的墙壁。 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台湾改造防空洞,把战争印迹变为文化绿洲(组图) - 9

91岁的王火祥仍记得1940年代的美国轰炸。“那是唯一安全的地方,”王火祥谈到隧道时说。 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91岁的王火祥坐在与石惠华店铺相隔几家的店里,他在退休前在那里制作橡皮图章。

他记得1944、1945年美国人轰炸基隆时的情景,回想起他躲在附近的防空洞时听到的轰炸声。

他说,他晚上睡在一个隧道里,白天住在另一个隧道里。他只是一个五年级男孩,但回忆让他泛起微笑。防空洞救了他。

台湾改造防空洞,把战争印迹变为文化绿洲(组图) - 10

基隆塔下方,其中一座掩体的入口。 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那是唯一安全的地方,”他说。“很多人挤在里面。”

后来,他和妻子在人造洞穴中避暑,度过夏夜。他们会分享饮料和食物,与朋友交谈。

“里面像有冷气,”他说。他的妻子王陈淑美站在他身后。她笑了,同意他的说法。

但是,当被问及能否想象在再次袭击时返回防空洞时,他们都皱起了眉头。王陈淑美开始大声嚷嚷。

“我们是台湾人,我们与中国无关,”她说。然后,她轻声说道:“我们不知道炸弹什么时候来。我们希望它们永远不来。”


本文转载自纽约时报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2)
千佛山的maggie
千佛山的maggie 2022-11-10 回复
将历史遗迹融入文化,是不错的事
小熊
小熊 2022-11-10 回复
不错啊,热卖防空洞,变为旅游景点之一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