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05日 30.1°C-35.5°C
澳元 : 人民币=4.68
布里斯班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情感】提升婚姻幸福感的秘诀是“给予”,但是怎么“给”,你必须要知道这三点(组图)

2022-12-11 来源: 婚姻与家庭杂志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采访对象:汪冰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学博士,中央电视台《等着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神州夜航》特邀心理专家,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十点谈心》《解忧书房》嘉宾主持,著有《世界再亏欠你,也要敢于拥抱幸福》,参与翻译《幸福的方法》。

现在流行一种说法:我一个人很幸福,希望找一个人可以让我的生活加分,让自己感觉更幸福;如果不能,为什么要结婚呢?乍一听好像很有道理,但稍作思考,你就会发现问题所在。

首先,一个人和两个人所构建的关系网络是完全不同的。就像我们常说的,结婚并不只是两个人相爱,而是两个家庭结合,生活的复杂程度相应增加,这就意味着它有时候就是会让我们感到不幸福。

所以,婚姻从来不等于永远幸福,但我们依然可以从承担责任、为彼此付出中找到意义。

其次,很多人在结婚时都会说这样一段誓言,大意是无论疾病、健康,无论贫穷、富有,都会爱他、照顾他、尊重他、接纳他。这其实也道明了亲密关系成立的重要条件是给予而非索取,否则,亲密关系必然会破裂。

更为重要的是,和很多人以为的索取或接受使人幸福快乐不同,给予才是提升幸福感的最好方法之一。而培养牢固、亲密关系的最好方法之一,也是以给予者的心态开展这段关系。

01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说到给予,不少人的第一反应可能会是:哎呀,要为别人做这做那,想想都觉得累,怎么会幸福呢?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已经有大量不同的研究给出了同一个答案: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即给予能够提升幸福感。

婚姻里,过得幸福的人大多是以给予者的心态在经营夫妻感情。每次出差回来,丈夫都会带一些特产送给妻子,好吃的、好玩的、有特色的饰品、衣服等,且选择大包小包地亲自带回家,而不是网购或快递。别人觉得他太呆板,但他却很坚持,因为妻子收到礼物时的欢呼雀跃是他最快乐的时刻。

不仅两性关系,这种现象在亲子关系中也非常普遍。有一个朋友对我说:“哎呀,第一次发现看孩子开心比自己开心还开心。”还有一个朋友说:“我觉得能够为孩子做些什么,陪他一起成长,这是一种为人父母的特权。”他们的幸福感溢于言表。

不难看出,给予行为能够提升别人的幸福水平,比如女友开心、男友幸福、妻子雀跃、孩子快乐。通过对方的反馈,我们能够非常直观地感受到自身的力量感:因为我做了什么,所以发生了一些美好的变化。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情感账户的概念,给予行为其实就是在往情感账户里存款,有存有取、存多于取,情感账户才有结余,关系才能继续。而且,有些存款还会在关键时刻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给予所带来的幸福感更深刻、更持久。比如有时候两口子吵架,妻子想到丈夫曾经为自己做过的一件暖心事,就偃旗息鼓了。

给予行为大多是善意、慷慨的,无疑为亲密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接受者也更愿意回以善意和慷慨,促使关系良性循环。比如妻子很少做家务,老人有意见时,丈夫都会积极维护,并主动包揽家务,因为他知道,妻子在其他地方付出很多。

【情感】提升婚姻幸福感的秘诀是“给予”,但是怎么“给”,你必须要知道这三点(组图) - 1

02

有的放矢,量力而行

事实上,不少人知道给予很重要,也很认真地做了,结果却不太理想:对方不领情,自己还气个半死。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涉及给予的3个确认:

第一,先确认对方需要什么,给予才能有的放矢。如果不问对方需要什么,只是一厢情愿地给予,很容易费力不讨好。

我认识一位妻子,她每天把家里收拾得一尘不染,并要求家人不能乱丢东西。结果,丈夫嫌她把家搞得像展厅,儿子嫌她管太多。自己这么累还得不到家人理解,她很生气。

妻子的给予是一个无比干净的家,丈夫和儿子也赞同家里不能太脏,但不愿意过于整洁。妻子没有了解家人的需求,一味按照自己的方式给予,让对方觉得她根本不在乎他们的感受,也不是为了爱他们而付出,而是为了缓解自己的“洁癖”带来的焦虑。

我对她说,你花了那么多精力把自己累成这个样子,只证明了一件事情:你是世界上最棒的小时工。但这是你在家庭中的最大价值吗?花一个小时扫地和花一个小时陪伴家人,哪个是家人更需要的?

第二,还需要和自己确认,给予时才能量力而行。我的需求是什么?我能做什么?我不想做什么?我的底线在哪里?只有对自己诚实,双方才能享受给予。

被领导批评后心情很不好,妈妈还是坚持给孩子讲完了故事;身体不舒服,不想做饭,但一看孩子又不忍心,只好挣扎着起来做饭……如果对孩子的给予建立在妈妈的自我透支上,最终换来的是妈妈的委屈以及对孩子的高期待。但凡孩子有让妈妈不满意的地方,她就会诉说自己为他付出了多少,要求孩子不能辜负自己。给予变成索取甚至是控制,非但没有提升孩子的幸福感,反而让亲子关系变得紧张。

其实,妈妈可以如实告诉孩子:“宝贝,妈妈心情不好,想一个人静静,你可以自己先玩一会儿吗?”“宝贝,妈妈生病了,你能不能照顾一下妈妈?”告诉孩子自己无法成为完美、全能的妈妈,既是对自我的给予(照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也是对孩子的给予(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责任感)。

更重要的是,只有先给予自己,才能有足够的力量和持久的耐力给予他人,否则很容易透支自己,变给予为索取。

有位妻子向我诉苦,在他们家,所有人有事都找她。大儿子说,妈妈,我的书在哪儿呢?小儿子说,妈妈,我的玩具呢?丈夫说,我的袜子你放哪儿了?一旦她说不知道,所有人都会责怪她。

我问她,他们是怎么变成这样的?其实是她把他们惯成这样的。他们每次问她东西在哪儿,她都会帮忙,而且很快找到。虽然她内心有100个不愿意,但行动却在告诉别人:有事可以找我,我都能帮你解决。

第三,在给予时,我们必须确认自己的给予是否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很多人不注意确认这一点,最后把对方宠坏了。他会认为你做是应该的,不做就有问题。结果,自己在关系里变得越来越卑微,还幻想对方有一天良心发现。据我观察,这是不可能的。有时候,你需要教会别人尊重自己的给予。

具体怎么做呢?可以借鉴朋友间相处的原则,比如让对方知道伤害你是有成本的,用愤怒明确告诉他你的底线在哪里,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做。

还可以换位思考:你会尊重什么样的人?通常答案是:有自我主张、有自己的坚持、有自己的底线、能够捍卫自己尊严和权益的人。所以,当别人不尊重你的给予时,你可以选择停止,这是给予者的自由。

【情感】提升婚姻幸福感的秘诀是“给予”,但是怎么“给”,你必须要知道这三点(组图) - 2

03

全盘考虑,动态平衡

有些给予之所以没能带来幸福感的提升,除了确认不足外,还涉及维度问题。

不少人会下意识地认为,给予就是主动做些什么,其实,给予除了主动做些什么,还有主动不做些什么。有时候,允许对方有自己的空间、独自面对挫折,不过多干涉,就是最好的给予。

在丈夫情绪低落时,妻子特别喜欢说:“你跟我聊聊呗。”丈夫越说没事儿,妻子越觉得事儿大,追问个不停。妻子的本意是希望给予丈夫帮助,哪怕解决不了问题,疏导下情绪也是好的。但是,男人倾向于工具性的交流,觉得如果不能解决问题,宁愿不说。这时候,妻子要做的就是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

给予还需要全盘考量,比如给予的方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给予不是单次互动,而是长期的,不要盯着某件没做到的事不放;给予不只限于亲密关系,还有亲子关系和整个家庭关系的互动,这儿做得不够,可以在别处补上。

举个例子,程序员娶了一位艺术家妻子,为表达自己的爱,他把工资卡、储蓄卡等全都交给了妻子。妻子很不开心:“你就像个ATM机,只知道吐钱,我需要的是说话、交流。”丈夫很为难:“我真的说不出浪漫的话。”两个人陷入了僵局。

最后,妻子想到一个办法:坐在沙发上的时候,让他一只手玩手机,另一只手拉着她的手。说不出来甜言蜜语没关系,换成丈夫擅长的肢体语言就好了。这种给予的方式让丈夫感觉很轻松、自在,双方都很享受。

【情感】提升婚姻幸福感的秘诀是“给予”,但是怎么“给”,你必须要知道这三点(组图) - 3

此外,给予者不能一味给予,也要学会做接受者,否则,不仅因为过度透支自己让给予难以为继,别人也不敢接受你的给予。

我认识一位职场女性,她非常强大,把身边的人都照顾得特别好,简直就是个小太阳。我问她累不累,她说不累。能量守恒,只出不进怎么会不累呢?因为她一贯以强大示人,没有人觉得她需要关心和帮助,多苦多累都得自己扛,就连生重病都是一个人去医院。

也因为她不接受给予,别人很难跟她走得很近,因为不接受给予就等于不承认自己有软肋、有需要;有时候别人还会拒绝她的给予,因为过分热情,不由分说地向别人账户里打钱,对方反而可能觉得自己欠了外债。

接受者也要学会做给予者,否则,给予石沉大海,很难良性循环。在这里,我重点说一下积极反馈,因为这是最简单也最容易被忽略的给予。妻子辛辛苦苦做了一大桌菜,结果吃饭时,丈夫和孩子什么反应也没有,一个闷头吃饭,一个低头玩手机。妻子心中的失落可想而知,下次谁还愿意这么辛苦呢?

其实,积极反馈并不难。可以夸味道:“味道很不错。”可以夸菜式:“这道菜很有创意。”可以关注变化:“今天的味道和以前有点儿不一样,你是加了什么新调料吗?”还可以夸态度:“老婆,你辛苦了。”总之,用对方最在意的方式告诉她:你的给予,我看见了、理解了、接收到了,谢谢你。如此,便在接受的过程中完成了最好的给予。

给予和接受还涉及平衡问题。实际上,关系中没有绝对的平衡,只有在不断失衡中的平衡。

就像家庭和职场的平衡,这周忙家里多一点儿,下周忙职场多一点儿;给予和接受也是如此,有时给予多一些,有时接受多一些,我们要不断觉察,随时调整,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之道,才能收获满满的幸福感。

关键词: 情感婚姻幸福感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