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村发烧,排队扎堆输液”:疫情下的真实农村(组图)
01
“东头姓刘的那个老头,在家烧了几天了,到卫生院一测,也是阳了。”
“卫生院里都是发热嘞,下不去脚,都是在输液。”
这是豫东一个乡镇卫生院这几天最常见的一个画面。
12月20日,在老家的本家大伯因为爷爷发烧,身体出现不适,去卫生院给爷爷开药,看到这一幕也是百感交集。
就在这一周里,大伯、大娘和将近90岁高龄的爷爷先后出现发热、头疼等症状。因为我提前通知他们备了药,好在还有药吃。在经过一周的治疗之后,症状有所好转,但是,每个人还是因人而异出现了不同的不适。
“你爷爷年纪大了,外面都是发烧的,这不舒服了也不敢让他去医院,我去给他开药。”
这个冬天,“发烧”像是雾霾一样,笼罩在豫东平原之上。
在我们镇,几乎是“家家发烧,户户输液”。大街上、超市里都见不到人,这情形,甚至要比疫情封控的时候更冷清。
“要想找人,就去两个地,一个是药铺,一个是医院诊所。”
有数据统计,我国农村已经进入了中度老龄化社会,乡村60岁、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分别为23.81%和17.72%。其中绝大多数患有不同程度的基础疾病。一旦出现新冠感染,就极容易引发基础疾病恶化。
按照新加坡的感染死亡率估算,我国仅60岁以上老人的死亡人数就将会达到60万左右。
在农村,本来到了冬季,因为寒冷,就是老年人口自然死亡的高峰,这次疫情的突袭,更是雪上加霜。
隔壁村已经有老人因为发烧去世了,但是没有确诊,因为没有做过任何检测。
恐慌的气息迅速传导,整个乡镇人人自危。
02
12月19日傍晚,平顶山叶县一个乡镇,不到六点,天已经黑透。
我同学64岁的父亲,忍着高烧以及全身疼痛,在乡卫生所等了两个钟头,终于等到了自己的号。
在一周前,村里陆续出现有人发烧,当时,很多人以为“这病跟感冒一样,都放开了”,就没有任何防范意识,该串门串门,该赶会赶会。很快,发烧像是呼啸而来的北风,席卷了整个村庄,然后是整个乡镇。
同学的父亲和母亲以及姐姐一家也没有幸免。
他的母亲和姐姐一家,在感染之后,通过服药和村里诊所的退烧针,陆续好转。但是,他的父亲却有病情加重的迹象,并且有恶心呕吐的情况,不得已就来到了乡卫生院治疗。
在卫生院,人山人海都是来看病的发热病人,很多都是情况比较严重的老年人。一个很多科室也被临时改造成了输液间,一个护士要管几个病号。同学的父亲,等待了两个钟头才轮到他。
输上液之后,医生告诉他,乡里条件不行,药品也不足,如果还不好就只能去县里。
03
据了解,目前,乡镇卫生院不测核酸,也不做抗原,除非特别要求,才给做一个。
“没必要做,基本都是阳性,一做一个准,浪费抗原。”在老家卫生院工作的朋友告诉我。
现在,如果有发热病人就诊,卫生院能做的就是开药或者输液,输完液就赶紧回家,不能住院。
“害怕院内感染,也怕出现别的情况,更关键的是,卫生的床位容量根本住不下。今天一上午来了百十个病号,你说怎么办?”
凡是来看病的有发热症状的病人,都只是按照“感冒发烧”治疗。
根据介绍,一般出现发热的情况,就是在家吃药,只有病情严重的、或者是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实在是在家里扛不住了,才到医院来就诊。
即便这样,据不完全统计,就诊量依然是平时的至少两倍以上。
不仅仅是卫生院,村里的诊所也都爆满。我们镇上的一个2200人的村庄,分为前后两个队,只有两个村级诊所。有的发热病人没有办法,只能骑车十多里地来到镇上的卫生院看病。
农村的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各种药品的供应也处于物流链的底端。目前,我们乡镇药店主要售卖的药品都是一些中成药,以及安乃近、APC等药品。价格贵不说,一些药的效果不好,一些药还具有一定的副作用。由于缺乏宣传,很多人在买药之后,并不具备用药指导。
另外,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为主要常住人口的农村,很多家庭也并没有买药储备的意识。在感染高峰到来之后,卫生院、诊所爆满,一些没有药品的病人只能靠自身抵抗力硬扛。
本来就被忽视的农村疫情形势更加严峻了。
04
很多子女在外打工的家庭,开始选择在父母、祖父母发烧之后,把他们接到城市。
“烧了几天了,吃的药也不管用,就接到郑州来了。”
这是在郑州工作的一位朋友,老家是商丘的。自己和郑州的家人已经阳了一边,在得知老家的父母和爷爷奶奶生病之后,连夜回家把他们接到了郑州。
“在这有暖气,我备的也有药,比在老家好多了。”这位朋友说,对于已经上年纪的爷爷奶奶来说,在老家,如同“等死”。
这样的家庭不在少数。
虽然城市里也缺医少药,但是相比农村,情况还是更为乐观。在农村,买个药也不方便,有的需要骑车冒着严寒跑个几里地十几里地。看病更是只能靠村医、以及乡镇卫生院,如今也人满为患。
在城市里,求生的资源和机会更多一点。
这次的突然放开,给农村一个措手不及。本来都缺乏的药物储备,门诊床位,以及就医宣传用药指导等方方面面都面临挤兑。农村人口基数大,而且大都合族群居,加上临近春节,集会密集,一旦传染基本都是以村镇为单位。
由于医疗资源的匮乏以及乡村卫生条件的落后,让本来平静的乡村成为了病毒肆虐的温床。
农村正迎来一场史无前例的巨大考验,如何平稳度过首轮高峰的冲击,目前来看还有较大的未知数。
但愿,能够把一切不该付出的“代价”,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