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了我就完了!”中国留学生女孩学费遭盗刷,损失惨重!向CBA维权,竟被“讨价还价”(组图)
短短数分钟时间,在悉尼留学的中国女孩Cindy遭遇两笔银行卡盗刷,损失近两万澳元。
这是年前刚收到的家人打来的学费,“没了我就完了”,她因此焦虑不已。
经历了一波三折仍失败的维权后,Cindy怒批银行“撒谎”,更苦笑吐槽,“没想到,银行还跟我讨价还价。”
“短短6到7分钟刷走两万”
去年12月底,Cindy收到两笔澳洲联邦银行(Commonwealth Bank,CBA)的扣款信息,每笔$9411.04澳元,共计$18822.08澳元。
因并没有这样的大额消费,她感到颇为疑惑。
Cindy(图片来源:供图)
Cindy搜索扣款方“Sulpak Almaty”得知,该公司位于阿萨克斯坦阿拉木图附近。
她向今日澳洲App记者表示,对该公司一无所知,也没有任何交易往来。“太奇怪了,我怎么会去那个国家买什么东西?短短6到7分钟就刷走两万,银行一条短信都没有。”
银行扣款信息(图片来源:供图)
更让Cindy着急的是,这笔钱对她来说至关重要。“这是年前家里专门打过来的学费,没了我就完了。”
于是,她马上在手机上锁死银行卡,同时报警。
“银行在撒谎!”
令Cindy没想到的是,维权追款的过程漫长且不顺利。
事发次日,她拨通CBA客服电话,希望可以在这两笔支付款还处于待处理(Pending)状态时将钱冻结。
然而,客服却表示,这两笔钱须成功进入对方账户才可以开始调查,并将此案归为“纠纷案”(Dispute Case)。
就这样,3天后,Cindy眼睁睁看着这笔“巨款”成功入账对方账户。
两周后,她前往住所附近的CBA分行询问调查进展,却被工作人员告知此前归类错误,该案应为“诈骗案”(Fraud Case)而非纠纷案,银行已致电相关部门,更改了案件编号(Case Number)。
又隔一周,再次致电银行,Cindy被告知案件分类仍然是“纠纷案”,需要等待审批通过才可转为“诈骗案”。“工作人员说给上面打了电话但是没人接听,要我继续等。”
直到1月31日,此事过去一个多月,她才终于等来了处理结果。不过,银行驳回了其争议,原因是“该交易经过手机密码的授权”、“该争议交易后账户没有任何变化”、“你自愿将账户细节给了第三方造成损失”。
案件即将关闭(图片来源:供图)
Cindy坚决否认以上3点,怒斥“银行在撒谎!”
“我手机没有收到任何短信,如果真的有,起码不会刷走我第二笔吧?我当天就锁了卡,怎么说没有账户变化呢?我也没有给任何人提供账户信息。”
此外,她也对案件归类感到疑惑。“不是Fraud Case吗? 怎么又回到Dispute Case了?一个月了,连什么案子都没给我弄清。”
“没想到银行跟我讨价还价”
跟工作人员月余的沟通让Cindy心力交瘁,结果更令她心急如焚。她随即向银行发起投诉,却又陷入一场“讨价还价”的拉扯中。
投诉次日,收到银行来电,被告知可退还2900澳元,Cindy拒绝了;
一周后,银行经理又找来,表示可退4800澳元。“我在电话里说,那是我的学费,对方又加到6000澳元。”
(图片来源:供图)
本周,Cindy收到银行消息,被告知调查结束。CBA强调银行方面不存责,只能退还损失的35%,即$6785.36澳元。
这个结果让Cindy难以接受,并吐槽称,“每个工作人员说法都不一样,同一个人每次的说法又不一样,没想到银行还跟我讨价还价。”
“焦虑得睡不着,一个月瘦了5斤”
针对此次盗刷事件,今日澳洲App记者联系CBA寻求置评,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应。
Cindy表示,将向相关部门继续投诉,“这钱是父母辛苦赚来的,说没就没了,我必须全部拿回。”
“转走这么一大笔钱,没有给我发授权短信,”她质疑银行实质性存责,“如果第一时间冻结,钱就不会落入对方口袋;光首次处理案件分类就拖了一个月。”
大笔钱款的损失令Cindy压力重重,她因此预约了心理医生。“每天都焦虑得睡不着,也不敢跟家里说,太揪心了,一个月瘦了5斤。”
近期,银行卡盗刷事件在澳频发,本网此前曾报道过多起类似事件。
去年11月,悉尼蒋女士的St George Bank账户多次被盗刷,金额高达5万澳元之巨,甚至一度被刷成负数,“每天睁眼就查账户,眼睁睁看着他们刷。”所幸,最后获银行全额退回(点击查看早先报道 >>)。
去年10月,墨尔本C女士被盗刷$18794.15澳元,几乎被刷干积蓄。网络窃贼短短3小时内在7家门店疯狂消费,而她“一条通知都没收到”(点击查看早先报道 >>)。
同月,墨尔本余女士的经历如出一辙。幸运的是,历经漫漫维权申诉后,她最终成功挽回了损失(点击查看早先报道 >>)。
去年9月,抵澳不过短短2周,中国留学生女孩Irene便遭遇银行卡盗刷,损失惨重(点击查看早先报道 >>)。
今日澳洲App提醒读者,妥善保管个人信息,注意个人财产安全。
(记者 艾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