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两小时排队办签证!中国出境游热度“狂飙”(图)
“现在离签证中心上班还有两小时,排队的人就已经这么多了?!”陈慧对中国证券报记者惊讶说道。
示意图
2月23日是意大利签证免预约的第一天。早上7时,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三里屯的北京意大利签证中心门口就已排起了长队,陈慧正是其中之一。
陈慧告诉记者,她想“五一”假期带孩子去欧洲旅游,之前一直约不上。现在不用预约了,特意请了一上午假,想着早点来排队,递完材料就赶回去上班。让她没想到的是,这么早就有那么多人来排队。
2月6日,国内出境游按下重启键。一时间,出境游热度“狂飙”。北京、上海等地多国使领馆签证中心都“人气爆棚”。
有机构预计,2023年全年入出境旅游游客人数有望超过9000万人次,同比翻一番。眼下,业界正加紧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跨境游小高峰。
办证次数创纪录
“我身边的朋友基本上都有近期出国看看的计划。”陈慧说,“有几位朋友的护照在疫情期间过期了,出境游一放开,就迫不及待地换护照,拿到护照就马上着手办签证。”
出境游需求正全面释放。在泉州,自1月8日国家出入境便利化措施落地以来,出入境证件办理量呈井喷式增长,1月8日至2月21日,泉州市出入境管理部门共受理出入境证件5.9万件,是去年同期办证量的14倍。
在沧州,截至目前,沧州全市19个受理点已累计受理各类出入境业务万余件,同比增长近8倍,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在烟台,截至2月16日,全烟台公安机关13个出入境接待大厅累计受理各类公民出国境证件22000余件次,同比增长15倍,“这一个月的受理量比去年一年还要多。”烟台市出入境管理分局公民出入境管理大队副大队长李世友说道。
日前,一则“上海人正在排队出国”的消息冲上微博热搜。据上海市公安局介绍,在过去3年累积的证件换补发需求叠加春节假期前后办证高峰的推动下,1月9日至2月8日,上海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共受理中国公民出入境证件超38万证次,创历史新高,出入境客流量稳居全国空港口岸首位。其中,2月8日超2.7万证次,创单日新高。
“最近大家都一窝蜂地去换发护照或办港澳台签注,我今天上午是按照自己预约的时段去的,我到的时候前面有107位在排队。”24日中午,马小姐刚刚迈出上海闵行区出入境办理大厅,“过程都很顺利,就是等得久,差不多等了两个小时,但感觉一切都值得,我已经迫不及待要出国玩了。”
出境团队游重启
春江水暖鸭先知。出境游热度一升再升,各大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早就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抓紧开拓出境团队游市场。
如众信旅游针对首批20个试点国家筹备了精细化、多样化的深度游产品;携程平台上目前共上线近1200条出境团队游及“机票+酒店”打包产品,包含跟团游、半自助游、私家团以及自由行打包产品等多种类型;同程旅行网目前有出境跟团游和“机票+酒店”产品线路数百条……
2月22日20时,飞猪春促大幕拉开,多项跨境游产品摆上货架——刚过20:50,“香港999住2晚”的爆款住宿产品就已约满整个3月,4、5月的周末也全部约满;南方航空推出的“广州直飞东南亚往返次卡”产品也在上线不久后就售罄下架;肯尼亚航空推出的“往返非洲次卡”产品也很快脱销。携程日前推出的3月18日由上海出发、人均价格27999元的首班新西兰出境团,开售后也迅速售罄。
近期国际机票预订量的变化,也直接地展现了出境游的“热力值”。携程数据显示,截至2月21日,本周国内出境机票订单量环比上周已增长三成,热门出境目的地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别为曼谷、香港、澳门、新加坡、台北、伦敦等。
业界翘首期待“暖春归”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境内、境外旅游的热度迅速攀升,开启“狂飙”模式。
“2023年,随着疫情防控政策持续优化,民众的旅游消费心理将从谨慎转为积极,中国旅游市场将迎来全面复苏的新态势。”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说,“我们对2023年旅游经济预期由‘谨慎乐观’上调为‘乐观’,预计全年将呈现‘稳开高走,加速回暖’的态势,季度增速有望环比走高。”
中国旅游研究院21日发布的报告预计,二季度旅游市场将进入预期转强和供给优化的新通道,暑期有望迎来全面复苏,避暑旅游很可能接近甚至达到疫情前同期水平。预计2023年,国内旅游人数约45.5亿人次,同比增长约80%,约恢复至2019年的7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约4万亿元,同比增长约95%,约恢复至2019年的71%。全年入出境游客人数有望超9000万人次,同比翻一番。
2月23日,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发布公告称,中国重启出境游对全球旅游业的复苏产生了积极影响。
据世旅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新冠疫情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旅游市场。2019年,中国游客共进行1.66亿人次国际旅行,旅游总支出达2700亿美元,旅游目的地多为发展中经济体。世旅组织表示,中国国内旅游业恢复将为其他经济部门制造联动效应,给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带来更大活力。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国内游客60.1亿人次,使得旅游业成为就业和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