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影后”20年不吃米饭,至今不婚不孕:旁观生命,是一种智慧(组图)
如果一个女人,经历了与孩子的死别却没有掉一滴眼泪,你会有什么感受?
电视剧《三体》中,女主叶文洁在女儿的葬礼上神色淡然,没流一滴泪。
对待女儿去世,她的态度就像旁观者一样,冷静克制,令人费解。
但“叶文洁”的扮演者陈瑾对此却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叶文洁有着强大的自渡能力,她一定会在心里把这个症结化解掉。”
陈瑾如此理解叶文洁的“旁观”,也如此理解自己的人生。
她在《鲁豫有约》中说:
“我很喜欢研究人,人总是喜欢把得不到的东西想得特好,我只觉得是一个换位而已。
你没得到那个,但你拥有了这个;你得到了这个,但你失去了那个。
我就像在站台上,目送一波人、又一波人。”
她像极了一个生命旁观者,如是地观察着这个世界的喧嚣,体验着生命的悲喜。
这也不禁让人好奇:如此平静、抽离的内在角色,是如何建立的?
“我不需要完美”
陈瑾在军队大院长大,从小就是个“边缘人物”。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陈瑾和哥哥从小吃百家饭长大,“野生放养”的成长环境,让她骨子里非常特立独行、处事不惊。
她调侃自己没有“大院小孩”特有的合群性格,每当被外界约束,就会想:“为什么我的思想要被你牵着走呢?”
年幼的陈瑾去食堂打饭,因为声音太小被食堂阿姨臭骂一顿,她也想:“为什么我非要逼自己大声说话呢?”
这样的思考多了,让陈瑾变得很有自己想法。
她的父亲是大学教授,母亲是话剧演员,深受影响下,陈瑾爱上了文学和话剧。
因为有哥哥的疼爱和憧憬的梦想,即使父母很少陪在身边,陈瑾也不觉得缺爱。
甚至会换一个角度去看待这件事,觉得“父母缺席”,也让自己少了很多被管束的烦恼,活得非常自由快乐。
人生大多数的痛苦,都源于无限认可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所谓“一切烦恼,皆由心造”。
像陈瑾这般用抽离的方式来看“自己的人生角色”,反而更容易从“当局者迷”中抽离出来,站在更高、更清晰的角度去看待当下的一切发生。
试想一下,如果陈瑾强求父母必须完美、时时待在身边,就会对原生家庭产生怨念:
“我没有朋友,都是因为父母不够关心我”;
“我人生不如意,都是因为原生家庭太糟糕”;
“我的父母一定要完美,我才能幸福”;
……
如果一个人如此长期用负向的信念催眠自己,以受害者自居,便很容易陷入到与父母的对抗、与命运对抗的痛苦当中。
唯一的解脱办法,就是「臣服命运」,放下对完美原生家庭的执念,把能量都收回到「自我成长」上。
对于命运的原生剧本,陈瑾不仅不要求父母完美,在面对婚姻这样的人生大事,她也做出过“不完美的选择”。
她有一位“蓝颜知己”巫刚,互相很有好感,相伴多年却始终没在一起。
这在外界看来很不可思议,陈瑾却觉得:
“结婚也好、生孩子也罢,人这一辈子始终是跟自己相处。”
是啊,亲密关系的最终都是一个人的路。
你的伴侣是来帮助你修行、帮助你成长的。
当你能以一种「旁观者」的视角,去看待亲密关系中令你痛苦的部分时,你才会发现「谁才是你生命真正的主角」,进而看见人生新的可能性。
“我不需要别人满意”
陈瑾,不仅不追求原生家庭、亲密关系完美,甚至也不追求“让别人满意”。
她觉得,生活就是一场戏,从头到尾都只有自己。
你唯一需要在意的、满意的,也只有自己。
然而,这份坚定并非与生俱来。
小时候的陈瑾也曾是个“虚荣”的孩子,喜欢穿旧衣服、把裤子剪个洞吸引大家关注。
就算被笑话了,也会得意地说:“这才是最流行的。”
随着年纪增长,陈瑾意识到这份虚荣,其实是在盲从他人眼光、遵从他人的游戏规则。
陈瑾就是觉察到这点,才开始心生质疑:“我为什么不能自己定游戏规则?”
自己的人生就该自己定,因为我们才是自己人生的第一责任人。
抱持着这份态度,她的生活选择也发生了改变。
她爱演戏,所以不管别人怎么冷嘲热讽,她只顾努力读书,考上山东艺术学院戏剧系;
入学后埋头背稿子、琢磨角色,因为她觉得好演员就该演技扎实,即便废寝忘食、不眠不休也是值得的。
然而在有的人看来,陈瑾的这份努力,是“假清高”“马屁精”。
他们传播谣言、嘲笑她的外貌:“找保姆也不找长你这样的”。
面对这样的外界压力,很少有人能扛得住,但陈瑾只是一笑而过。
因为她知道:人生这条路,他人只是观众,有观众就会有不同的声音,但往前走的只有自己。
之后,她加入话剧团,在《雪峰恋》中一人分饰五角,引起不小的轰动;
她不上综艺、不炒作绯闻、不拍广告,公司给的应酬也全部推掉,甚至提名最佳女配角也不去。
别人怎么想、怎么看,她不在意。
喜欢演戏,是她唯一在乎的事;
把戏演好,是她唯一要做的事。
这是她给自己制定的“游戏规则”,就要践行到底。
从影20多年,凭借脚踏实地的努力,陈瑾包揽了飞天奖、华表奖、金鸡奖、白玉兰奖……
有了足够实力,陈瑾面对曾经质疑也不多做解释,只淡然道:
“表演的唯一意义,是用角色和你沟通。”
环境和舆论一直在变,陈瑾却还是那个陈瑾,年过半百聊起演戏,依然兴奋得像孩子。
对呀,不受外界影响地玩自己制定的人生游戏,就是这么快乐。
我们必须承认,当内心力量不够强也不够笃定时,确实会受到外界声音的影响。而「旁观」可以让我们专心发展自己的力量。
越是这种时候,越应该选择用“旁观”的视角去看待一切。答案,就在一念之间水落石出。
当内心越来越笃定、目标越来越清晰,真正属于你的人生,便会徐徐开启。
“我愿意选择这样的生活”
在很多人眼里,生活里陈瑾一直是个“怪人”。
但这份“怪”,只不过是因为陈瑾一直在听从自己的内心。
陈瑾是易胖体质,为了瘦脸,追求更好的演出效果,她戒掉碳水,坚持20年不吃一粒米饭,甚至有段时间一天只吃一个桃、喝一杯咖啡。
朋友都觉得很不可思议,陈瑾却说:“猴子一天也只吃一颗桃,猴行,我怎么不行?”
陈瑾还和哥哥约定一辈子不婚不嫁,年老后互相养老。
为了更好地贯彻自己人生信念,她还把名字中的“谨”改为“瑾”。
只因为,“瑾”更自由、脱俗、有灵气,更适合自己。
陈瑾,带着“旁观”的心态,体验着自己的生命。
所以,没有什么不可能,断食也好,不婚也罢,她只是“站在一旁”,看见这些能直达自己的内心,仅此而已。
现在的陈瑾,完全过上了自己想要的人生:
在不浮不躁、不慌不忙中、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
这送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每个人看待自己人生的视角都不一样。
有人是“局内人”,只沉浸在自己的生活里,尽情去感受那些酸甜苦辣、悲欢喜乐,但容易过于沉浸被人与事消耗。
有人是“旁观者”,没那么多情感的饱满体验,却清醒凛冽,一心向着自己人生的目的地狂奔。
人生无对错,选择全凭心。
不过时不时转换视角,能为我们打开挣脱困境的思路,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建立“旁观者”心态,它是一个「探索自我」,「看见内心」的过程。
在需要的时候,你可以从当事人身份中“抽离”出来,去感受和觉察:当我不再是事件中心,这件事情是什么样子?
你可以把你的问题,用「第三者叙述」的方式讲给自己或者别人听,去创造一个“旁观者”视角,渐渐培养觉察力。
当你开始尝试并习惯用旁观的角度,去看待那些令你痛苦的地方,就会发现:
曾让你拧巴和难自洽的部分,其实只是成长过程中短暂的体验而已。
就像德芬老师说的:
“自我成长探索的过程,就像剥洋葱一样,一直剥一直剥,每一层的风景都不一样,我对自己的认识也越来越透彻、清楚。”
人生如海海,每一刻不会停留太久。
无论好坏,都不妨驻足旁观一下,只尽情感受和体验,说不定会看见更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