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过去,中科大少年班的天才多数沦为普通中产:抢跑的危害一旦爆发,会毁掉孩子的人生(组图)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现代人身上稀奇古怪的病越来越多。强迫症、怒路症、重度手机依赖……最常见的,可能还是“社恐”。
之前朋友就跟我吐槽过这么一件事:
她闺女班上有个男娃成绩很好,在班上甚至年级里,一直是数一数二的。老母亲为了和学霸家长交流学习经验,就特意加了对方妈妈的微信。
结果有一天,这个娃用妈妈的微信,发了这么一条语音给她:“让xxx(朋友女儿)把手工报给我送过来。”
后来朋友反应过来,就忍不住跟我吐槽:“你说这孩子,上来就是命令式的口吻,连个称呼都没有,感觉他的学霸滤镜一下就碎了。”
后来我就一直在想,为什么有些孩子,在学业上如此拔尖儿,在社交和情商方面会这么扯后腿。最近看到心理学教授贺岭峰的一条视频,倒是给了我一点启发。
他说:
"我们老觉得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但其实学什么东西都有一个关键时期,早了也没用,晚了也没用。
你把孩子该学习这个能力的时间,用来做另一件事儿,他这方面的能力就没有了。
比如上初中,孩子们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社交。
但大人往往会跟孩子说:不要乱交朋友,你(专心)学习就行了。
等他上了大学或是毕业后,父母就会发现问题严重了:
这些孩子因为情商低,社交能力差,人际交往处处碰壁,最后恶性循环,慢慢把自己变成了社恐。”
仔细想想,这话还真是挺有道理的。
除了社恐,很多人成年后的种种缺点,很多都是因为成长规律没有被遵循引起的。
图片来源:电视剧《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
比如自理能力差,很多年轻人20来岁还不能照顾好自己,因为错失了培养独立的时机。
比如孩子成年后思维固化,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因为他的大脑过早的知识灌输。
就像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书中说的: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一个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
好的教育,就是在正确的时间里做正确的事情。如同种庄稼,经过冬藏、春种、夏长,才能迎来秋收。揠苗助长,或许能在短期内见效,却破坏的是孩子长线发展的能力。
抢跑几年
毁掉的可能是孩子的一生
贺岭峰还提到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儿:
“70年代,高考刚恢复那会儿,为了集中培养人才,中科大创立了少年班,招收了一群12、13岁的孩子上大学。
但目前过去40多年了,当初这群孩子没有一个成为行业领袖
这件事的真实性可能有待商榷,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
过早把孩子从环境中剥离出来,超前的催熟孩子,孩子可能会在学业、事业上非常优秀。
但教育,从来都不是为了培养高分机器,而是为了培养一个健全的人。
孩子的成长,自有他的周期和规律,过多的人为干预,他可能不会按照大人的心愿发展,反而会在你意想不到的方向刹车失灵。
图片来源:电视剧《天空之城》
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布鲁斯·佩里提出过一个神经顺序模型。
这个模型将人的大脑功能,从低级到高级,大致划分成四个层级:
1. 保证呼吸和心跳的生存功能;
2. 协调肢体的运动功能;
3. 调节情绪的情感功能;
4. 进行学习的思考功能。
布鲁斯·佩里认为,孩子在不同时期,发育的主要功能也各不相同:
孩子还在母体中,发育的是生存功能;
出生后第一年,他们要集中精力来控制肢体,发育肢体功能;
在7岁前,孩子们发育的主要是情感功能。比如抗挫力、安全感,社交力,初步认知、调节情绪的能力……
因为生理上还没做好“坐下来学习”的准备,孩子才更需要去玩,去生活,从自己的感知中认知这个世界,锻炼这些能力。
图片来源:《再见了我们的幼儿园》
这也是为什么,国际上普遍将7岁前称为“学龄前”。
学龄前,顾名思义,就是学习之前的年龄,不是用来学习知识的。
强行让孩子抢跑,把第四阶段的思考功能提前,的确可以让孩子在学习上短期内占有优势。
但从长期来看,孩子的心智难以发育健全,绝对是弊大于利。
早在50年前,德国组织过一个大型追踪研究。它挑选了50个以游戏为重心的幼儿园,50个以学科训练为重心的幼儿园作为对比样本。
结果发现:超前学习的孩子优势只能维持在4年级,之后就开始直线下滑,从成绩到心智,远不如同龄的孩子。
这也是为什么,德国只让孩子在幼儿园中玩,甚至在《基本法》中明确规定:幼儿园不准进行教授专业知识的原因。
无独有偶,美国在1967年也做过类似实验,追踪68个孩子长达20年之久。
结果和德国实验大致相似,更可怕的是,研究发现:只进行学科教育的孩子,成年后更容易与人产生摩擦,患上情绪障碍。
他们的犯罪率也比学龄前只游戏,或者综合学习的孩子高3倍。
这种隐患,可比一时的分数,或是成绩好坏,更能影响孩子的人生。
适当的留白
孩子才能更好的成长
其实不仅是学龄前,正式入学以后,孩子也需要适当的留白和空隙。
最近看到这么一个说法,我觉得还挺有道理:我们的孩子,可能就是会成为狭窄的一代。生活的空间狭窄、时间狭窄、经历狭窄,尤其是选择狭窄。做作业是必须的,考上大学是必须的,找到工作是必须的。看似人生有很多路可走,其实一环扣一环,压根别无选择。
为了卷过同龄人,争取未来更大的生存空间,孩子只能拼命努力,一路狂奔。
幼儿园学小学的知识,小学学初中的知识,初中提前学高中知识。他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学习,但大脑也是需要休息和放空的。
当人处于放松时,大脑才有机会把这些知识消化,转变为自己的一部分。人的很多灵感和创意,也往往是在大脑放空时,不经意产生的。你把孩子的时间填得太满,他感受不到乐趣和价值,生命力也会丧失殆尽。
图片来源:纪录片《起跑线》
我曾刷到这么一个视频:
一个8岁的小女孩躺在床上,眼神空洞的望着天花板,流着泪对爸爸倾诉:自己压力太大,想离开这个世界。
“我不想再存在这个世界上了,别人家孩子爱存在不存在吧,我不想了,一是跟你受苦,二是你要求这样要求那样要求太高了! ”
“我这都不叫人生吧,我这叫经历吧。”
其实,这不是女孩第一次表达自己的痛苦了。之前她就曾因为学习压力大,声泪俱下的诉说:
“……我哪里差?你可以随便说,我可以改。但是我要有自由的时间。我写完作业了,我把自己的事情干完了,难道我玩还有问题吗?”
没有休息,没有玩耍,没有自己的时间,让她感到窒息,甚至年纪轻轻就觉得人生无意义。
“一个被填满的孩子,是不会有未来的。好的教育像中国画,需要更多的留白。”
学习上留白,能让孩子拥有求知欲和进取心。
思维上留白,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独立思考力。
时间上留白,可以锻炼孩子的自制力、内驱力和自我排遣的能力。
图片来源:纪录片《起跑线》
很多时候,优秀的品质并不需要刻意培养,留出适当的空间来,孩子或许就会给你惊喜。
在这个内卷的时代,我们很难做到不焦虑的。大家总是希望孩子快一点,再快一点,才能不落后于这个时代。
但我始终记得这样一句话:“树不可长太快,一年生当柴,三年五年生当桌椅,十年百年才有可能做栋梁。”
每个人的成长,都有自己的生命节奏。这个过程或许可以因为外力加速,但却不会有第二次机会。
而这种加速可能带来的畸变,也是我们谁都无法预料的。
父母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比较,扛得住诱惑,才能厚积薄发,养育出一个成熟的孩子来。
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