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安全与繁荣,孰轻孰重?(图)
本文转载自德国之声,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美国财长耶伦即将访问中国,《新苏黎世报》呼吁美中双方减少对抗,加强合作,因为经济繁荣同样也是国家安全的一部分。《经济周刊》则刊登了德国联邦议会社民党团副主席的客席评论,也认为分歧颇多的德中双方需要保持对话。
美国财长耶伦即将访问中国,能否增进两国互信?
瑞士《新苏黎世报》以"合作也能带来安全 - 对抗的姿态很危险"为题,就美国财长耶伦即将访问中国刊发评论指出,华盛顿和北京如今都让"国家安全"主导美中关系,这样的姿态只会让世界变得更贫穷、更不安全。作者呼吁双方采取实用主义策略,基于经济理性开展合作。
"自从特朗普开启对华贸易战以来,美中两国大国之间的对抗出现了危险的升级。拜登政府上任后,并未友善地取消对华惩罚性关税,而是进一步实施出口管制,并限制直接投资。双方都在大谈脱钩,两国军队也屡屡在台湾海峡擦肩而过,距离一场严重冲突只有咫尺之遥。"
"习近平治下的中国,要求团结一致的民族主义呼声越来越多。习近平希望在经济与政治方面独立于西方,并且加强军力。围绕财政与经济政策的公共讨论自由度变低,新的反间谍法案以及数据安全法案进一步导致中国的封闭。"
"美国消费者以及企业正在因为华盛顿的贸易保护主义支付高昂的价格,中国企业在防疫管制措施解除后依然没能欣欣向荣。中国经济气喘吁吁,青年失业率攀高到令人担忧的20%。所以,北京领导层肯定对更良好的经贸关系有兴趣。"
作者认为,过度强调安全的论调,并没有能够让世界变得更加安全,反而是更加剑拔弩张。"贸易和投资方面的相互牵连固然不足以作为和平共处的保障----俄罗斯就是一个例子。但是,它至少可以提升相互合作的概率,也提升相互对立的门槛与成本。一个无法兑现让民众致富承诺而面临重压的中国政府,将会比一个经济成功的中国政府更有可能挑起一场军事冲突。"
中国生产的光伏发电板几乎垄断了全球市场
"过去几十年间,全球化分工很可能是最重要的繁荣助推器。相反,尽可能地自主生产一切,则是成本非常高昂的政策。而且,气候变化等全球风险也无法通过这种方法来应对。"
"安全不仅仅涵盖了军事与主权领域。安全同样需要合作。经济理性、经济繁荣不仅仅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舒适,也让它更安全。我们当然不应该太天真地面对北京,我们应当更多地要求对等、要求中国在国际场合做出更多妥协。但是美国财长耶伦访华,外界期待的是相互让步以及具体成果。美中两国需要一份实用主义的协议,一方面承认分歧,另一方面也致力于更多合作与互信。这才能让全世界变得更加安全。"
杜塞尔多夫出版的《经济周刊》以"中国是世界强国 也是对我们的警示"为题,刊发了由德国联邦议会社民党团副主席胡贝茨(Verena Hubertz)撰写的一篇客席评论。她不久前随同社民党主席克林拜尔(Lars Klingbeil)一同访问了中国。文章写道:
"行程中最难的一点是:中国对俄罗斯侵略乌克兰保持一种回避姿态。显然,我们德国认为中国也有责任去捍卫国际法、进一步对俄罗斯施加影响力。国境线必须要得到恪守,不能使用武力去变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没有任何一片土地是别国的后院。这一原则当然也同样适用于台海关系,这应当维持在和平的一个中国政策框架内。要是争端升级为军事冲突,就会改变一切。"
"尽管德中之间有很多分歧,但是应对当今世界很多挑战,离不开中国的参与,这也是很明确的,特别是在气候保护、军备控制、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等方面。对于德国而言,中国是欧盟外的最主要贸易伙伴。对于中国而言,欧洲市场也同样意义重大。双方都是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因此基于规则的国际贸易符合欧中双方的利益。"
"尤其令人兴奋的是向气候中性的全面转型。在太阳能等领域,中国的科技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没有中国的科技产品,我们的能源转型没法足够快地推进。所以,德中双方确立定期气候对话机制、继续在政府层面上开展环境合作是一个良好的讯号。"
"此次中国之行让我们更加确信:中国以及亚洲在未来国际秩序中将扮演关键角色。而我们德国的诉求以及贡献依然是:继续进行建设性、批判性的对话。"
本文转载自德国之声,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