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预备学校?清北遭斥培养汉奸,官媒:不能用留学率量化爱国(组图)
出国留学深造本无可厚非,然而在中国内地的舆论环境中,却始终有声音将留学与「不爱国」画等号。尤其是中国最高学府清华、北大,在今年5月时,被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王文湛形容为「留学美国的预备班」,称许多清北毕业生到美国留学之后就不回国,为建设美国做贡献。一向以大胆言论称著的贵州大学前校长郑强更斥清华北大培养的学生是汉奸,「他们用学习的知识帮外国人开拓市场,打败我们中国的企业。」
目前,正值内地高校招生录取阶段,总是能将各省市状元提前选走的清华北大,被自媒体发布的「毕业生留学率」等一系列不实数据,推上风口浪尖,将高校有大量毕业生选择出国留学列为「罪状」之一。为此,清华大学学生记者团引述学校数据辟谣称,「2018-2022届毕业生出国(境)深造人数站毕业生总人数比例最高不过16.5%,且连年下降,2022年只有7.1%。」
今日(5日)内地官媒《中国青年报》发评论文章称,不能用留学率量化「爱国」。学生留学与否与是否爱国无关,将留学率用来评价高校办学水准,恐怕只是自媒体为了流量「吃爱国饭」。
文章称,大学生与其家庭在作出是否留学的选择时,不应背负任何道德压力;作为办学主体的高校,更不必为毕业生留学人数较多感到自责。过去一本记录中国女生入读哈佛大学的「超级畅销书」,曾经被不少家长奉为圭臬。但随著国内顶尖大学赶超世界一流水平,再加上留学的实际门槛逐渐降低,大众对留学的评价也日趋理性。
文章指出,过去一些国内顶尖大学毕业生的留学率高,并不能说明那一代学生「不爱国」;一些学校的毕业生选择留学人数较少,也不能说明这所学校的学生「更爱国」。「爱国」不是一个被用于比较的数据指标,更不能被留学率量化。
从历史维度看,以「西学东渐」为开端,一代代中国留学生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作出了历史贡献。一个人是否爱国,和在哪里生活、学习并不构成必然关系。不管在各行各业,直接为国家发展建设挥洒汗水,还是在异国他乡心系祖国,都是爱国的体现。站在边疆哨所,践行「祖国山河寸土不让」的誓言,是爱国;客居他乡,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也是爱国。
文章介绍中国的留学政策是「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是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体现和途径之一。公派留学制度至今是中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一如既往支持优秀学生出国留学。对于目前占多数的自费留学生,国家也为他们在海外学习生活创造各类便利条件,为他们回国就业、创业和继续深造提供政策支持。
2023年清华大学本科学位授予仪式。(视觉中国)
文章举例称,2020年疫情初期,不少留学生和在当地工作的华人华侨为国家出钱出力,运送物资,提供信息、技术支持,驳斥关于中国疫情的不实言论,彰显了留学人员的赤子之心、爱国情怀。作为平视世界的一代,不少留学生在接触外面的世界后,对祖国发展前景更有信心,对回国投身建设更有热情。
文章引述教育部数据称,2012年以来,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中超过八成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留学」不等于留在当地,更不等于忘记祖国。针对一些有留学打算的大学生搞道德绑架,无疑是短视,也是狭隘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