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屏小红书的三个字,藏着年轻人压抑最久的电子心愿(组图)
当一个小红书上的妈妈发现12岁的女儿开始偷偷玩美甲……
这故事一看开头,资深冲浪选手如我,就已经预料到了后面的走向。
电视剧《我的巴比伦恋人》中,小时候写小说的女主角被训斥、嘲笑
叛逆期爱美少女X忧心忡忡的焦虑妈妈,评论区多半是泾渭分明的两派:
一边是感同身受的母亲派,感慨如今的孩子太早熟,不学好,心思都花在打扮上;
另一边是怒发冲冠的女儿派,勾起许多不美妙的童年回忆,指责做父母的总是那般迂腐,不懂得理解孩子的兴趣。
作为一个集合了童年阴影、代沟、教育等过多要素的经典案例,一番唇枪舌剑的赛博硝烟想来是难免的。
然而当我点开这条笔记的评论区,却没看见预想中的扫兴场面。
九千多条评论里,被顶在最前面的竟然是那位妈妈艾特自己女儿的一句话:“很多阿姨、姐姐在夸你的桌面整洁。”
01
全网都在羡慕“不扫兴”的人
近万条评论中,不少人都专门向那位发帖的妈妈提到,小姑娘才六年级,桌面却收拾得整整齐齐。
就好像那些陌生的网友在温柔地提醒这位妈妈:你的孩子有很多优点,我们都看到了,你看到了吗?
带着好奇翻完这篇笔记的评论区,我有一种久违的舒坦感,就好像是与一个朋友好好聊了一场天。
留言的网友们,即便并不赞同这位妈妈看待孩子美甲的态度,也没有人犀利地跳出来指责她,在网络的遮掩中抓住话题宣泄情绪。
他们只是如同朋友一般,认真聆听,用自己青春期的心境举例用,然后给出一个又一个温和的建议。
有人跟这位妈妈说,要是自己有个女儿,一定要带着她一起玩这些可可爱爱的小东西。
有网友以过来人的身份分享,小时候妈妈给自己涂指甲油、小朋友们很羡慕,如今想起来仍然是美好的回忆。
也有刚经历过青春期的年轻人,礼貌地留言说:“阿姨,我觉得我这个年纪的女生都是爱漂亮的。所以不要惊讶也不要发火哦。”
这也是这个故事里我最感兴趣的一点——不扫兴的小红书网友们跨年龄交流,让一个焦虑的母亲蜕变成了不扫兴的妈妈。
热搜上其实有过好几波关于不扫兴的讨论,其中尤为热烈的就是“不扫兴的父母”。
因为在很多人的成长记忆里,父母长辈都扮演着那个扫兴的角色。
小时候考了第一,回家没有夸奖,只会得到一句“不要骄傲自满”;长大后拿第一笔薪水请爸妈出去吃饭,却被挑剔“菜也就这样,还卖这么贵”。
很多女孩也曾像前文中这个喜欢美甲的孩子一样,在儿时偷偷学着用化妆品,想打扮得漂亮一点,却只会换来父母“小小年纪不学好”的担忧,甚至责骂。
而不扫兴的父母是怎样的?有人分享说,是半夜想吃宵夜,说出来没有被骂不健康、习惯不好,而是一家人一起吃吃喝喝好快乐;
有人说是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爸妈没有说乱花钱,反而兴高采烈地一起做攻略。
幸好,故事里这个12岁的小女孩是幸运的。
我特地点进这位妈妈的小红书主页,看到了故事的后续。她认真看完了网友给的建议后,主动给女儿买了她最喜欢的柯南主题甲片,学着理解和支持孩子。
原本很可能会爆发的母女代际冲突,就这样淡化在一条条温和而真诚的评论中。
在这个没人扫兴的评论区里,原本焦虑的母亲,也一点点蜕变了令人羡慕的、不扫兴的妈妈。
有意思的是,这并不是个例。小红书上有个“走不出去的评论区”专题,点进去一看,还有很多个这样的故事。
有位家长发现自己二年级的孩子在练习簿上写小说,叫《爱情不只一个》,认真到一边写拼音一边配插图的程度。
家长担心的是,孩子受电视剧影响太深,才写出了这样的题材,犹豫该不该阻止她写下去。
而评论区里却是一片包容:“没什么,我也有过这个时期。”“抓住天分好好培养啊!”
还有不少人表示看得津津有味,二年级的小孩子写成这样十分难得。
在嘻嘻哈哈的鼓励和赞美中,这篇笔记成了大型追更现场,家长亲自带头等着孩子更新新章节。
说起来心酸,我小时候偷偷在作业本上写的小说,可没这么好的运气。
那时候还没听过“不扫兴的父母”这一说,童年里耳熟能详的话语是“看这些闲书有什么用?”“你这心思花在数学上,早就拿双百分了!”
也许正是因为“被扫兴”是大多数人生活中的常态,今年关于“不扫兴”的讨论才会这么火热。
在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环境中,接受夸奖或夸奖别人,仿佛都是叫人难为情的。
以至于无论线上还是线下的交流,人们总是习惯于指指点点他人的生活,用挑剔取代赞美,用批判代替沟通。
很多人在这些笔记下又羡慕又心酸地回忆起自己那些被扫兴的时刻。
明明只想好好聊会儿天,对方的留言却偏偏要用“不然呢?”“你以为呢?”这样刺人的反问句;
分享喜欢的电影或音乐出去,却被评论“这有什么好看的”,或者是“小众歌手太装了”。
或许都没有什么真正的恶意,甚至是自以为是清醒的、是为你好的。可这样的话一说出来,快乐往往荡然无存,再好的心情也会瞬间消失。
也正是因为这样,“不扫兴”才成了如今全网追捧的特质。
人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这样的家人/朋友/爱人,也有很多被伤害过的网友,下定决心自己一定要做个不扫兴的人。
02
不扫兴的评论区,一进去就出不来
做一个不扫兴的人是什么体验?
真要琢磨起来其实并不难,无非就是多与人共情、多怀善意、少泼冷水。
只是说来容易,做到很难。因为它背后意味着尊重个体的不同,包容人与生活的多样性。
可惜在网络时代,习惯了打压、嘲讽、抬杠的,总是多于愿意好好说话的人。
毕竟流量的天性就趋于刺激与争执,它放大了现实中原本就存在的戾气,不知不觉中被流量裹挟的交流,也就越来越简单粗暴,杠精遍地。
越是如此,做一个心怀善意不扫兴的人就越是难得。
我前阵子在小红书上刷到过一个很好玩的笔记,有位网友一本正经地发帖说要保研去霍格沃茨。
好家伙,从学费补贴考虑到工作对口,还大谈未来就业形势,有理有据十分令人信服。
比原帖更精彩的是评论区,没有人非要跳出来揭穿这只是一场幼稚的游戏,上千条留言,都跟着博主一块儿沉浸式幻想。
一群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刷到这个笔记,会心一笑,然后动动手指,认真玩梗,一人一笔把这个可爱的故事写得更生动、更完整。
有咨询如何才能保上霍格沃茨的研究生的,作者贴心分享拿奖加分经验,有来有往。
笔记甚至吸引了一波同校研究生,在评论区里讨论起哪个专业好躺平,哪个专业卷不动。
光有霍格沃茨还不够热闹,隔壁仙侠界的蜀山、僵尸界的大佬林正英,乃至普通话三级乙等的魔仙堡都纷纷下场招生。
都知道那不是真的,都没有说那不是真的。
既然谁都逃不出现实生活,那在幻想里去霍格沃茨享受快乐,又何乐而不为呢。
魔法能成真,是因为有人和你一起当真。
每个在评论区接力的网友,其实都在努力做一个不扫兴的人。
还有一种我很爱看的笔记,是接力P图的。
我曾经就是那种不太敢把自己照片发到网上去的人,总害怕自以为美美的图,会被人评价说假、装。
而小红书上发图片求P的笔记,总是把要修图、要更美的意图摆在标题里,明明白白,坦坦荡荡。
而评论区里也没人扫兴,相反,时常美图与表情包齐飞,技术流共脑洞派一色。
甚至还能在嘻嘻哈哈中真讨论出来原本的动作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还有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男生,也是发图求救,说自己找不着对象,想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评论区里有人细细问发型、衣服,也有人问他家世、学历、工作,博主都很仔细地回答了。
根据他的现实情况,有人建议他戴眼镜、减肥、换发型、改变服装风格,还有说眼神太凶,要学着改的。
热心网友给的建议事无巨细,更神奇的是,这位博主还真的全都听进去了。两年时间,一点点跟着评论区升级,最后他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现在已经找着对象了,被誉为全网最听劝的人。
他自己后来说过,刚发出第一张求救图的时候,自己没有觉得自己丑,想着男生穿着干净西装,就已经是最好的穿搭了。
那张图片发出来,也不是没有收到过诸如普通、油腻之类的恶评。
幸好尖刻的恶评并非全部,还有很多不扫兴的网友一直在认真给出建议,让这个男生鼓足勇气,终究在评论区的善意里脱胎换骨。
网络如此便利,看见别人发一段话、一张图,随手评价无聊、很丑是再简单不过的事,反正人的面目都掩盖在数据中,逐渐变得模糊不清。
而每次翻到这些不扫兴的评论区,才会让我有种真的在与人相连的感觉。
毕竟每个上网发帖的人,都揣着一份被看见、被理解的期待。不扫兴的评论区之所以显得珍贵,就在于写下留言的人并不是随意宣泄观点和情绪,而是看见并回应了那份期待。
无论那是一个会心的玩笑,是一个待解的难题,还是映照着真实生活的无奈。
03
它不只是一种“情绪价值”
撇除人际交往中那些看似犀利、实则粗暴的浮沫,学着不扫兴地说话,没有你高我低,指指点点,让网上的交流变得与现实里的朋友聊天一般,也许才是当下的人们最渴望在社群中寻求到的情绪价值。
就像那句很常见的“你不是一个人”的评论。
为了考研焦头烂额的学生,忍不住发帖诉说心中苦闷,看到同样在奋斗的人回复说“我也是”,看到有熬过了这一关的前辈回头留下鼓励。
有人告诉他,勇敢就是即便知道会输,依然义无反顾坚持到底。
也有人说,努力到现在已经不在乎能不能考上,学到这么多知识已经很满足了。
有人因为爸爸要来自己工作的城市看望,怕他受不了自己染的一头红发,紧急发帖问同城里染发的朋友都在哪里出没。
五颜六色的网友们约好了时间,满大街与博主的父亲制造偶遇,让他相信自己的孩子并不是特立独行的非主流。
最后爸爸甚至主动戴上杀马特黄假发,跟女儿一起坐在五颜六色的观众群里看了一场话剧。
还有一个失去父亲的孩子,认不出父亲临终写下的字,很多人在评论区努力破译父亲最后的密码。
最终,13万个网友用点赞顶起了同一个答案:
“不要难过,我想你坚强。”
安慰不是单向的。在评论区,更多网友被触动,回忆起了和亲人最后相处的时光。它不光是原po的求助笔记,也是更多人的树洞笔记。
总有人会在这样的回声中收获重新出发的勇气。
在这些评论区里,流量世界的规则没有那么重要,不是只有大V才有人关注、有人回应。
那些粉丝只有个位数、也许连头像都不太会换的普通人,轻声在小红书上问出一个问题,也会有人认真停下来回答说:“真巧,这个我刚好知道。”
这种不扫兴的善意,能赋予我们的不仅只有情绪上的价值。对很多迷茫的人来说,它也许还会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
小红书上有位送外卖的小哥,刚入行,很仔细地记录着自己每天的工作细节,时间紧张接单不能贪多、一天能跑多远,不认识路的时候该找什么样的人问。
类似的还有卖烤肠的小摊贩,分享什么样的机器好用,怎么挑选摆摊的场地,如何留住客人。
评论里有过来人分享更多的经验,也有人认真翻看所有留言,因为他正准备入行工作,来这里取经。
最叫人感慨的是一个叫@半岛铁盒的网友,偶然打开爸爸的手机,发现他的聊天信息都是在找活干。
其中还有一位聊天对象,已经将她父亲删除了,界面显示开启了朋友验证,因为“爸爸问了好几次”。
这位网友其他的笔记里,还有爸爸的笔记本,记的全是在工地上干活的天数。
也有车站月台上背着巨大行李包、提着泡面和水桶的女人的背影,她在照片下写道:“穷人的本质是在痛苦中寻找幸福吗?”
这个问题或许很难有真正的答案,幸好,父亲的工作在小红书的评论区里有了答案。
有人分享自己找工作的方法,有人索性直接介绍需要人的工地,群策群力之下,她的爸爸可以去别的城市顺利上班了。
这一个个点进去就走不出来的评论区,让人动容的不仅仅是情绪价值,还有无数生活里真正困扰人的问题,在彼此理解和帮助中被轻轻化解。
谁没有过在摸不着的迷雾中跌跌撞撞的时刻呢?而在小红书上,每一句不扫兴的真诚的回应,也许都能成为我们在迷茫中幸运得到的回声。
想要被世界拥抱的时候,打开小红书,搜索【走不出去的评论区】,那里每条笔记的评论区都在证明:我们本就能够互相理解,彼此共情。愿你我都能成为别人记忆中那个不扫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