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文】父母来澳洲帮忙带娃后,我们全家开启了“终极内耗”…(组图)
让老人帮忙带娃,这对大多数年轻父母,尤其是身在职场中的父母来说,是一件既幸福,又闹心的事。
它的幸福之处就在于,确实能减轻自己不少带娃压力,还能专心赚钱养家。
闹心的是,毕竟两代人之间有着不同的观念、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同一件事的理解可能也大不相同,而一旦产生矛盾,家里的每一位成员就会不自觉开始“内耗”,过的十分心累...
今天,妈妈帮就给大家分享一位在澳洲生活了12年的妈妈和父母同住带娃的真实经历:
短短几个月内,
她从满心欢喜将父母接来澳洲,
到第一次和父母发生冲突,
最终演变成一场“精神内耗”...
仿佛一切都没变,但一切又都变了。
之前,我时不时会刷到一些和家中老人同住、老人带娃的吐槽帖,没承想,我碰上了一个终极内耗的版本。
我的父母是典型的严父严母,并且,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很高,所以能在没有捷径、不走后门的情况下,从农村娃娃一直奋斗到省城,还在各自的行业和领域都有所成就,备受尊重。
我的情况是从上了高中开始,就住校了,自那以后,我就再也没和父母长期生活在一起。
后来无论是出省还是出国,我原本在家里的房间,除了有一个书柜保留着我每个年级的课本,已经基本没有我的生活痕迹了...
(示意图)
从我到澳洲求学,到安家落户的12年里,我的父母只来找过我一次。
哪怕是毕业典礼,甚至是我的婚礼,
他们都没来参加...
结婚时因为是疫情,双方父母都没能到场。
我很羡慕有一位小伙伴结婚时,父母转机了三趟也一定要来见证孩子的幸福。
不过,此前我爸爸就很明确地表示,他不喜欢大操大办。所以我和我老公只举行了一个小型婚礼仪式,和很要好的几位朋友一起吃了顿饭。
(示意图)
直到我怀孕,我几乎没有犹豫和过多顾虑,就想着一定要让退休的父母过来。
我的母亲在退休之前是一名医生,还是一家省级医院的儿科主任,她经验丰富,如果能来,肯定是我最大的定心丸。
现实也如同我所料,宝宝现在已经四个月了,身体健康,也很爱笑,爸妈绝对功不可没。
一切本来都十分美好,
可是没想到,
我们的第一次争吵来的如此之快...
在父母来之前,我已经多次给自己做心理建设,看了许多相关资料,知道这么多年没见,彼此之间生活理念、习惯等等肯定有不同的地方,需要磨合,所以能想到的地方,我都会提前安排好。
例如:给父母购买了全新的床品,担心他们睡觉颈椎不舒服,我特意去买了小贵的枕头(我和老公一直睡的是Kmart的普通枕头);
即便是在孕晚期,我也尽量按照他们的要求布置房间,还加买了一张小床(父亲说,他和母亲在国内就一直是分两张床睡,这样翻身不会影响对方睡觉);
怕他们坐不惯澳洲的软沙发,我还买了高靠背的椅子;
给我妈准备了新的洗护产品、毯子牙刷,甚至是擦脚布;
担心他们用不惯澳洲这边的炉灶,我特意换了整套新的抽油烟机、燃气灶;
(示意图)
他们来了之后,我还赶紧给安排了中文机顶盒,网速不够我就立马升级套餐;
手机卡、交通卡...
只要能想到的、他们可能会用到的,我都会以最快的速度办好。
我列出这些,并不是想计算自己到底付出了多少,毕竟父母为了帮我带娃来到了异国他乡,身为女儿,让他们住的舒服、开心,是我应该做的事。
我一直以为父母也很喜欢这样的生活。可直到和父母第一次爆发争吵,我才发现,在他们心中,我做的远远不够。
那些我甚至都不曾在意的细节,
父母都可能放在心里反复揣摩了很久...
(示意图)
我之前的习惯是每周都会计划好下一周的菜单,然后按需购买。
但是我爸就经常出门遛弯的时候,带回来一大袋食物 (我们生活在华人区,所以交流、支付都没问题),导致要么东西买重了,要么冰箱放不下,而且,他一定要先吃自己买回来的。
由于我很早就独立生活了,生活中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秩序,父亲的这种行为让我感到这种秩序被打乱了,因此心生不悦。
我也曾多次表达过,不需要他购买食物回来,如果真的想买,可以买一些他们自己喜欢吃的零食或者小吃,可他们就是不听。
(示意图)
另外,原本我和老公二人住的时候,周末会以休息为主,吃轻食,或者点外卖。
自从父母来了之后,由于我父亲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平时的饮食一定要健康,所以我和老公尽量每餐都做到有肉有菜,并且做凉菜的时候不放糖,去超市买面包都要认真查看成分表。
并且由于爸妈很抵触外卖,韩餐他们嫌甜,印度菜嫌不卫生,泰餐没有原因就是不喜欢,汉堡薯条也不喜欢(吃的时候说味道不错,结果第二天说脸发烫,说里面有糖)...
总之一句话,非要自己做。
(示意图)
说到这里,还有一件事不得不提,那就是他们不管是烧菜、烧水、蒸肉、煮汤,永远只用火力最大的那个灶眼。
我提醒过很多次,蒸和煮用另外两个灶眼也是可以的,火力够的,可他们偏不听,直到刚换了几个月的新灶烧出胶皮臭,找了师傅过来看。
师傅说,就是因为一直用一个灶眼过热导致的。
从这之后,他们才收敛。
直到有一天,父亲出门又买了一堆菜回来。
我看着他买的许多菜家里已经有了,积攒许久的怒火终于爆发,脸色非常难看。
我爸看我这样,立马开始吼我,“我们千里迢迢过来给你带娃,还给你打了几万块钱,是我们自己非要要来的吗?你既然这么不欢迎我们,我们还不如回去!我自己做饭,锅碗我们也自己洗还不行?不需要你跟着我们后面收来收去的!
买个菜还要看你脸色,
读这么多年书,真是白读了!”
(示意图)
我爸总是各种碗筷抹布随手放,我都是见到之后顺手一收,没想到这也成了错。
我很想呛回去,例如说“那你现在回国啊”,可我觉得这种话说出来我爸肯定会扇我,所以我心里默默认定,只要他们的签证到期,需要回国,我就再也不招他们过来了。
可更令我难受的是,
我妈也加入了这场“战斗”。
我妈说,“你这个样子,你的公婆肯定受不了你。家里人多,还有小孩,乱点就乱点了,总是收来收去的,你是在嫌弃我们吧?”
说着还提起了几个月前发生的事情,“你怀孕的时候,还让我们打车去医院,这让我很心寒,这不就是欺负我和你爸不会英文吗?!”
(示意图)
听到我妈的控诉,
我整个人直接懵了...
首先我甚至都没有印象我说过这句话,其次,如果我真的说了,那一定是认为我妈是儿科方面的专家,想着让她过来看看娃,就算是来医院,也肯定是我老公负责接送,因为他每天从家里到医院来回都得跑两趟,捎上爸妈也是顺带的事。
我妈还提到了前两天发生的一件事。
当时我约了GP给我爸开降糖药,并且和他们解释说,澳洲这边是医生给处方,然后自己去药店拿药,并且我给他们买了全面的保,诊费只自付了一小部分 (刷我们的卡),我就提了一句:Chemist Warehouse可以刷国内的银联卡。
就是这句话,让我的父母误以为我不想给他们出药钱。
(示意图)
吵到这里,我开始爆哭,边哭解释说,“如果几十刀的药钱我不愿意出,为什么还要付一个月几百刀的保费呢?而且在你们来之前,我花了不下几千刀给他们准备好各种吃穿用度,隔三差五就问需不需要添置什么...”
这时,只听到我爸说,“这难道不是你应该做的吗?”
听到这句话,我一下子又清醒了。
要知道,我的父母退休之前,是单位里说一不二的领导,凡事都有人给安排,并且没有下属敢顶撞他们。
我妈出差的时候,更是被人直接送到登机口,根本就不可能打车。
我爸在国内生病也是我妈直接找的科室主人专家,怎么可能像在澳洲一样,看个全科医生都得排队。
和爸妈爆发了这么一场冲突我才明白,
原来,父母一直觉得我在为难他们。
(示意图)
我原以为在自己的父母面前可以轻松做自己,以为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父母一定懂得边界感,也理解西方文化...
显然,我想的太简单了。
我妈一开始不让我们用安全座椅接宝宝出院,说她抱着就行,这话让我直接惊掉下巴,最后只能跟她说,不用安全椅是犯法的,她才作罢。
而我爸对于我买回来的任何用品,都要习惯性地先否定一下。
我全心全意地希望能和他们好好享受在一起的时光,可万万没想到,就连我不曾注意的一件小事,都可能已经被他们议论过很多次。
我完全想不到哪句话会让他们寒了心,
哪个行为又是嫌弃他们...
(示意图)
想到这里,我决定和自己和解。我在心底里和自己说,那就这样吧,别再内耗下去了,在父母的签证到期之前,顺着他们的意思来:
把他们当领导那般捧着,不要让他们在澳洲有任何失落感;
在他们嫌弃澳洲医疗、购物、出行时,我要闭嘴,无需解释(之前我妈到医院之后,她总是拿澳洲的医院和国内做对比,总觉得这里的护士动作慢、技术差,还说她科室里的护士要是这样,她早教训了);
只要让他们吃饱穿暖就行,不需要挖空心思,想着求更多基础需求之外的东西,因为会被当作理所应当,或者是多此一举,而且不知道什么时候又刺激到他们敏感的神经...
我也想通过此次经历提醒我自己,我能做的,就是原谅上一代,治愈下一代。
我的孩子一定会拥有我不曾得到过的精神食粮。
在电视剧《小别离》中曾引用了英国心理学女博士西尔维娅·克莱尔的一句话: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不得不说,有时候选择不和父母一起生活并不是不孝,而是无法和睦相处,与其彼此消耗,不如保持一些距离,只留下一些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