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上2万块自行车,我怎么看起来像代驾?”(组图)
什么叫北京折叠?
就是我在大望路地铁站,看到一位人类,把一辆自行车拆成几折、带进地铁站里。
我很迷茫:“是代驾吗?”
旁边同事道:“这辆自行车2万。”
作者/杜都督
编辑/闫如意
那一刻,自行车和北京一起折叠,我面前的skp大楼闪闪发光,闪烁着我清澈又愚蠢的灵魂。
而这种给了我心灵震撼,看起来平平无奇,但小而轻的折叠自行车,叫brompton,昵称叫小布。
靠着一手拉风的“折叠拎走”技能,风靡中产圈。
时尚是一个轮回。
当年凤凰、永久堪称结婚三大件,拥有一辆自行车才有了求偶的入场券;如今,小布的出现又把离开“奢侈品”行列已久的自行车重新捧上了台前。
只是我不懂,骑上2万的自行车,我打工能不迟到吗?
小布,一种很新的中产“显眼包”
众所周知,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
所以,在小学生为折叠萝卜刀痴迷、随身携带把玩的时候,中产在对折叠小布做着同样的事情——
随身携带,反复把玩,热情留影。
小布爱好者会把自己的“萝卜刀”带到任何地方。
小布初级阶段:装上一个万向轮,一个防尘罩,带小布上地铁。
你可以选择骑车通勤,实在骑不动,还能扛进地铁里,完美在yes or no里选择or。
你拥有了骑行的风和快乐,还有旁人羡艳或者惊讶的目光;
缺点是如果遇到大屯路东之类的换乘大站,需要扛着7千克的小布狂奔7分钟,在拥挤的人群中,寻找一点立足之地……
不过鲁迅说过,疲惫是暂时的,耍酷是永久的。
地铁只是生活的苟且,小布则意味着诗与远方。
有人把小布像行李一样推进高铁站,小布在货架上,人在二等座,一起上复兴号,等着下车cityride。
毕竟一个北京人,如果周末早上从南站坐高铁,中午朋友圈定位天津之眼,那很不错,因为你是个周末不加班的打工人。
但如果同样是北京人,周末发布一条定位在天津五大道独立咖啡厅照片、一角露出了折叠起来的小布,那就麻了,是赢麻了——
因为那意味着,你愿意为五位数的自行车付费,周末不用加班,有良好的运动习惯,还懂得品味生活。
收纳袋就像多啦a梦的口袋,机器猫能在任何地方掏出大宝贝,中产就一定能在任何地方掏出小布。
不管是不是自己的地界,只要骑着小布招摇过市,那已经达成了周奇墨口中的最高成就:“哥们儿懂行!”
自行车上天,也从手撕鬼子剧里照进了现实
——中产们把车折起、打包、托运,加一点托运费,小布和人就一起上了飞机。
过往的嘲笑都成了甩向自己的巴掌,原来不是编剧不懂常识,而是我不够富有。
曾有网友评价:“小布不是自行车里骑得最远的,但一定是飞得最高的,因为他能上飞机。”
当然,无论是五位数的小布,还是代购几百块的自行车,大家常见的归宿,都是放进汽车的后备箱里。
只不过,在代驾那里叫“您好我放一下车”;
在中产这,它有个高概念叫“4+2”——
4个轮子加2个轮子,“四轮去更远,两轮更深入”。
汽车已经是上一个时代的标的物了,citywalk也已经是再普通不过了,新中产喜欢把四轮开到任何想去的地方,再用两轮cityride。
citywalk以后,整个城市都是你的告解墙;
cityride以后,全世界都等于你家后花园。
毕竟自古至今,自行车赋予人一种优游自在的气质,而小布价格给这个气质标明了价格:至少五位数。
在这个讲究“调性”、人人装腔的时代,小布的存在是一种很微妙的划分。
对于我这种普通人而言,你是看不出来小布和代驾有什么区别的,只有在懂行的人眼里,previlege才能尽数体现。
低调,奢华,有内涵。
毕竟谁能想到,这款劣质塑料编织袋里,下一秒就能掏出来一辆折叠车呢?
有人逛商场拎五位数的包,有人逛商场拎五位数的车。
有人买菜用29块9的小推车,有人买菜用价格五位数的小布。
小布就像一种能骑走的名牌包,虽然没有满身logo,但是已经是圈内人的身份名片。
从某个维度来说,小布已经是一种时尚单品。
就像有人拍照要露出自己最好看的那半边脸,有小布的人,会在各种地方展示自己的车。
可以不露出人脸,但是需要让车子出镜。
如果一个男人身高一米八,他会昭告全世界;
那一个人有了小布,小布就成为了合影的“显眼包”。
毕竟人到中产,主打活一个“身份是自己给的”。
器物早就不是器物,变成了一种品味,要显得你有钱,注重健康,还有松弛感,一样不能少。
小布主人们,到底多会玩?
上个月28日,亚洲最大的小布店在北京刚刚开业。
但我走进华贸商城窗明几净的,就会有穿着深色工作服的店员笑容可掬地,热情邀请我在这亚洲最大的小布商店进行试驾,吓得本i人连连后退。
更令人后退的则是它的金贵程度——
这种原产自伦敦,手工工厂定制,号称只有7、8个工人参与核心制作的小布自行车,每个月只能生产4000辆左右。
由于这两年热度太高,去年一辆小布二手市场能加价2000元。
甭管多贵,这是个消费者用钱投票的商品世界,加入这个群体,意味着你身上打下了烙印:
有钱有闲,很会生活。
世界上只有两种人。
第一种人不骑车,偶尔出门骑两轮车,也是哈喽、青桔,并且至今等着小黄车退押金;
第二种人爱骑车,一辆优秀的自行车是对这项运动最起码的尊重,他们城市骑公路,避震选山地。
但是最近,越来越多的骑行发烧友开始发现,自行车的尽头是折叠自行车车。
“骑自行车是为了方便,但我现在悟了——没什么比折叠车方便。”
当然折叠车也不仅仅有小布,1299块的捷安特,2978块的大行都能骑,但是五位数的小布,会推开另一扇生活的大门,具体体现为——
大家都太会花钱了。
小布最懂女孩喜欢什么,英伦血统,复古配色,吸纳了40%的用户是女性。
买车只是第一步。
有了车,避免不了给人配一套好看的骑行服、头盔、眼镜、瑜伽裤;
铝合金碳纤维改装,整点带弹力带的货架,淘一款复古水壶绑带包,再配一个手工铃铛。
社交平台上的小布改装,是一门显学。
小某书47万条关于小布的笔记,就有47万个自己diy后的哈姆雷特。
就像直男新入的电脑,要自己组装一套键盘、显卡、鼠标、透明炫彩发光主板。
不换一遍零件的小布,同样也是“莫得灵魂”的。
这一套下来,裸车五位数,加上配件价格更是高昂。
消费的大筛子一遍筛过去,小布就露出了中产的身份证号。
最重要的是,圈外人看不出来,圈内人眼红的紧。
都说有钱的人玩豪车,没钱的穷鬼蹬单车。但愿意把钱花在普通人看不出价格的单车上,才更显得矜贵。
贵只是人民币,而矜贵才是一种气质。
如果说中产三宝是拉夫、lulu、始祖鸟,那骑行的三宝要属小布、Barbour、freitag。
穿一件Barbour老钱风外套,等待别人主动发现这是《装腔启示录》同款;
来一款最新改装的小布车头,决不说这辆车两万小几;
配上freitag车头包,坐在某独立咖啡厅的外摆晒太阳……
低调,是新中产最好的医美。
我有一位朋友,在知道我写小布之后主动找我分享:“我买小布就是为了装逼,装逼就得花钱,所以国行和大布,都摸不到这张社交兑换券的门槛。”
当然,他还说:“大家都是有一定生活品味的人,感兴趣的东西都差不多。”
如果打开小布爱好者的社交平台,就会发现大家的爱好出奇的一致。
一半人爱c,早coffee的c。
皇城根下有不少骑行友好咖啡厅,都是小布车主集散地,大家就着二环太阳坐着啜美式,把车子停成消消乐;
一半人爱a,晚alcohol的a。
反正骑自行车也不用吹酒精,完美实现“骑着单车去酒吧,该省省,该花花”……
当然,最潮的永远是那群冬天滑雪、春天摩托车、夏天玩飞盘、秋天露营的人。
毕竟给小布配上38桌和蟹钳夹,把露营手冲壶挪移过来,即使骑着车也能想怎么喝就怎么喝。
甚至还能在北京最松弛的地方,摆摊儿支起了营业的移动咖啡厅……
北京小布群体的精神归宿在首钢,最喜欢在长安街沿路骑行刷街。
他们在望着复兴门的彩虹桥停下,称赞车友一句“好腿”,再真心称赞一嘴骑友的装备。
蓝色“布蓝尼”,绿色“布焦虑”,江湖上一直有一句传言,小布玩的不仅是车,还是社群。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所谓某些“骑行群”里的氛围。
但是不得不承认,只要迈入了小布的门槛,你就拥有了一张精致生活邀请函。
“到没有天花板的地方去”
要我说,今年的流行只有一种,就是健康。
尤其是阳过以后,大家普遍尊重起了自己的身体,奶茶不喝了改喝酸奶,外卖不点了开始自己做糊弄饭,车也不开了,要么腿儿着,要么骑行。
上海人小飞侠接触到骑行,是因为小布是他们的客户,他“买车有供应商优惠”。
他在一家外资企业做it咨询,平时工作很忙,没有很多时间锻炼,“挺懒的”。
在今年被检查出来脂肪肝以后,他终于骑上小布开启了运动模式:
每天来回20公里,单程骑一个小时,回家正好辅导儿子功课。
起骑了一段时间以后,他从“需要骑”变成了“喜欢骑”,开始越来越上瘾。
浦东有一条著名的滨江骑行线,从北墙到南墙,那是他的首选:“因为适当的运动会分泌多巴胺,使人心情愉快。”
把快拧装置换成水龙头c扣,坐杆改成碳纤维,坐垫换成宽大款,装了货架和荧光绿线管,一休息就出门蹬车:
“虽然还没有复查脂肪肝,但我觉得总归有帮助。”
像小飞侠一样的人很多,越来越多人把蹬车荡腿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
中年人总说最放松的时刻,莫过于“下班之后,在车里坐坐,不上楼”;
放松可以四轮,松弛最好两轮。
骑行爱好者“西兰花”,和她的小布过着一种“双城记”。
周一到周五,她跨上蓝色的布蓝尼,来回骑行16公里,充当北京机器里尽职尽责的打工人。
上班状态下,不迟到永远排在首位:“虽然也有车,但是早上太堵了,坐地铁还得换一趟公交才能到公司。”
周六日,她则会和先生一起驱车到距离北京286公里外的阿那亚,度过一个北京之外的周末。
在阿那亚,“游客和住户形成完美楚门世界”。这个中产社区拥有世界最孤独图书馆、承办过奢侈品多个大秀、拥有者文艺和铜臭复合气质,人们将其称为“北京中产的精神麦加”。
而西兰花和她的先生有一套阿那亚的房子,她把回阿那亚叫做“回村”。
村子里的流速变慢,没有掐表以待的上班时间,那小布就是最好的代步工具。
骑在小布上的她,吃过宿咕的蛋挞小汉堡,在路上偶遇过王嘉尔,也坐在最孤独的黄金海岸远眺。
而最值得一提的,是一座湿地公园:“那里有自行车的路线,荡腿时候舒服又凉快。”
在村里,有同样的小布爱好者。村里的邻居们有一个群,大家约着骑车、吃饭、买咖啡,“在村里可以骑车干任何事,叠一下就能带室内。”
“西兰花”说:“小布就像我的玩具。”
我想问问她是不是萝卜刀那样的玩具,但我忍住了。
毕竟在这个讲究松弛感的世界来说,阿那亚还是大羊毛胡同,是北京还是北戴河,都无所谓。
只要骑行时候风能扫过手臂,刮走疲惫的“班味儿”,已经是难以用价格衡量的珍贵快乐了。
其实无论松弛感也好,健康也好,这两年有关精神状态的词,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名字叫“好好活着”。
如果说人的前半辈子,是为了能在一个有天花板的地方工作居住,那后半辈子,就都是为了走出天花板之外。
毕竟,在没有天花板的地方,才是真正的生活。